新浪财经

大公资信“重出江湖”

中国经营报

关注

大公资信“重出江湖”

本报记者/郝嘉奇/夏欣/北京报道

暂停证券评级业务逾一年的大公资信,最近接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北京证监局通知,经央行和证监会同意,全面恢复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和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

“解禁”之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能否夺回市场份额?

大公资信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在正视并深刻反思过往经营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的整改,同时趁央企入股的契机,借助央企成熟的管理经验,逐步改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体系,主动停止部分业务,完善业务隔离及利益冲突审查机制。

有违独立原则

去年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宣布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据了解,大公资信的被罚源自于其“一手评级、一手咨询”乱象。

其中,交易商协会开出的被罚事由包括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资信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证监会当时处罚大公资信的理由包括: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多位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大公资信在对公司进行评级时,会推荐公司使用一套“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由大公资信关联公司研发。

这套系统付费使用收费高昂,“大公系”关联公司能够从使用者身上收取的费用超过千万元。而且,其收费还按年延续。

据媒体报道,大公资信时任董事长关建中向央行行长易纲递交文件,认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大公存在的管理问题没有产生负面后果,交易商协会处罚严重程度远超问题性质”,并“请求易纲行长能关注此事”。

然而,关建中的“上书”没能阻止罚单的到来。大公资信也于被罚当天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表示歉意,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

记者获悉,“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早已被大公资信停用。

业务缩水

在被暂停业务前,大公资信作为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评级机构之一,在内地占有中国债券评级市场20%的份额,在交易商协会2017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机构评价中排名第二。

然而,相关业务暂停一年让大公资信损失严重。

记者查阅大公资信官网年度评级业务合规运行情况报告发现,2018年,大公资信承接初次委托评级债项共620只,较2017年的1229只缩水49.6%;对797只债项出具初始评级报告,比2017年减少286只,降幅26.4%;涉及发行人431家,较2017年减少35.77%;未开展主动评级工作。

另外,运行报告还显示,大公资信也出现大量人员流失的情况。2017年末,公司有337人,2018年末只剩下170人。高管人员全年共5人离职,市场人员离职99人,分析师离职180人。

大公资信的信用亦受到影响。据国家发改委10月中旬公布的《2018年度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结果》,评级机构信用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东方金诚、中证鹏元和大公资信。其中,中诚信国际得91.32分,大公资信得73.52分。

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陈悦竹告诉记者:“债券评级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评级机构出具的报告之所以有价值是基于评级机构有公信力。如果机构自砸招牌、公信力受损,即使恢复业务,也会元气大伤。”

外资参战

在业务几乎停滞的情况下,大公资信借助战略投资者谋求新生。今年4月,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新控股”)收购大公资信58%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5月,大公资信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吕柏乐出任大公资信董事长、总经理,原董事长关建中被移出高管团队。

11月5日,大公资信向记者表示,公司在今年4月之前离职率较高,但从引入新股东之后,公司离职率已远低于同行业水平,还招聘了一些新的分析师。

国新控股表示,大公资信自去年被暂停有关业务以来,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进行认真整改,特别是今年4月被国新控股战略重组后,形成国有资本控股、社会资本及员工持股的多元股权结构基础,优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建立健全专业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实现了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制衡,目前各项工作依法合规运行,得到监管部门一致肯定。

大公资信业务恢复后,在央企扶持下能否抢回份额,往后业务发展何去何从,还有待市场检验。

对此,大公资信称,公司将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独立、依法、合规开展评级业务,深耕评级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促进评级技术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在提升央企融资能力、管理信用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创建监管认可、投资人支持、股东放心的一流评级机构,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国家评级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客观说,公司评级业务虽然全面恢复,但大公资信面临的挑战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普中国”)予以备案。同时,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中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此外,穆迪、惠誉也都在筹划以独资独立法人形式获准进入中国市场。

今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了一系列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时,可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评级等。

债券市场、评级市场不断开放,意味着大公资信此番“重出江湖”,不但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外资评级对手。大公能否重塑品牌、夺回市场份额、赢得行业地位,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此,大公资信表示,公司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继续苦练“内功”,进一步强化内控体系,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加大评级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高标准做好评级工作,提高评级报告质量,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评级服务,为投资人提供更有价值的投资决策参考。

国新控股作为新晋股东,如何帮助大公资信恢复市场占有率,并应对国内外同行的竞争?记者函询国新控股,尚未获得回复。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指出,大公资信全面恢复评级业务,说明企业整改效果较好,内控机制改造完善,符合继续展业的要求。不过,从目前看,大公资信因业务违规错失了较多的客户,员工团队进行大幅调整,预计对业务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短期内很难抢回丢失的业务。但引入国资股东作为战略股东,公司信用大幅提升,有助于业务的快速提升,中长期内,大公资信仍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