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真正的高手,都是感性的理性主义者

公众号

关注

来源:好买财富

来源 |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作者 | 李善友

 

 

在90-99%的时间里,我们使用的都是感性思维,这是一种你不学就会的思维,是一种内置到我们大脑基因里的思维方式。

在感性思维之上,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一种能量、频率更高的认知方式,帮助你大大降低熵增,更好的认知世界。

但是,理性思维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障碍,遇到障碍后,我们需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来解决,当我们将逻辑推导到极致时,我们最终会达到一种极致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

什么叫认知升级?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有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是你不学习就无法跨越的非连续性鸿沟。

佛教将认知的巨大跃迁叫做,开悟。开悟从广义上讲,就是你从感性思维跃迁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开悟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迥然不同。

 

理性思维

割感性思维的韭菜

 

股市的秘密是什么?就是你用理性思维去割感性思维的韭菜。索罗斯著名的反身性曲线,利用的就是群体在一起的那种狂热——要么越来越涨,要么越来越跌的那种非理性思维。

尤其在中国,炒股的大部分人是散户,此时你有两个选择,要么争相上到二楼,去割一楼的韭菜;要么留在原地,等着别人来割。其实,当你升到二楼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境界比之前会大有提升。

我们将企业家分成两类,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站在二楼,为一楼的用户提供服务。要想服务好,你要有痛点思维,产品思维等等。实际上,你是在用自己的系统2来满足用户的系统1,这几乎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基本功,即二楼打击一楼。

 

著名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将人类的认知分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与感性相关。感性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化的,是我们大脑内置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自动启用,在你还不知道的时候,它已经替你运算,而且运算速度很快,系统1运算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系统2与理性相关。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比,复杂度极大提高。理性思维是一种你需要提醒它才会启用的认知方式。如果你不开启理性认知的阀门,它就会沉睡,就会运算速度很慢,但每次运算时消耗的能量很多。

下面,让我们来测试一下你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

假如有三个人,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

 

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 是

B. 不是

C. 无法确定

如果你用second thought,稍微用逻辑带入一下,你会发现:杰克和乔治的情况是确定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安妮。安妮要么已婚,要么未婚。如果已婚,就是安妮看着乔治,符合标准;如果未婚,就是杰克看着安妮,也符合标准。

所以,无论安妮已婚还是未婚,答案都是——A,是。

这种思维方式,小学生都会。但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拿这个题目去常青藤的学校测试,错误率高达80%。

所以,生活中,你只要稍微调动一下你的理性,你就会发现真相,但是很多时候你却不愿意调动你的理性。

 

这说明系统1用直觉得出答案,系统2原本可以用理性压制系统1,但是系统2很懒,它通常直接接受系统1的答案,这就是我们整个人类生活的现状。

过去30年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认知吝啬鬼”——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极为吝啬。大脑占人体重量2-3%,当什么都不想时,消耗资源20%;稍微一动脑,就会增加消耗10%-15%。

所以,一个读书人,大脑消耗会消耗你身体整个资源的接近三分之一。由此,基思·斯坦诺维奇得出结论——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洪兰教授曾说:人类有60%的行为是自动化、习惯化的行为。比如,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时,你觉得很痛苦,经常摔倒。一旦你学会后,你不需要思考,就会去骑自行车。通常系统2(理性)认为自己是当家人,实际上恰恰相反,系统1(感性)才是做主的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本书里提到:你身体里有个陌生人,它也许在很多事情上都会为你做主,尽管你几乎从未察觉到它的存在。

系统1在数百万年的稳定的进化史中非常有效,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证明。

 

系统1的“鲜活性效应“

 

系统1的认知偏差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鲜活性效应“,即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这是因为在几万年、几十万年以前,没有数字,没有逻辑,没有推理,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至今为止,我们也是这样决定的。

举个例子,下面有两个文案,主题都是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大家来猜一猜,哪个文案捐赠额更高?

文案1:马拉维的粮食短缺问题影响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大暴雨导致了2000年来玉米产量下降了42%,致使300万赞比亚人面临着饥荒;埃塞俄比亚有超过1100万人急需食物援助。

文案2:Rokia,7岁,来自非洲马里,她的家庭非常贫困,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会面临挨饿的威胁。她的生活,将因为您的捐赠而变得更好。并配上一张图。

 

 

很显然,文案2获得的捐赠额是文案1的200%。同样一件事,你诉诸于鲜活性的图案比文字,比数字,比推理重要的多,人们只愿意接受系统1,而不愿意接受系统2的说服。

小时候,或许我们都见过这样一张图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希望工程。

 

 

假如当年没有这张相片,假如你没有看到这个孩子那双眼睛,看到她眼睛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情感,希望工程会怎么样子?

所以,“具象的看到”比“抽象的想到”力量大得多!正如俗话说的,“如果我爱的女孩不在身边,我就会爱上身边的女孩。”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需要用思想去爱。但是身边的女孩,你会用眼睛去看,眼睛看到的力量几倍于,甚至十几倍于以脑子看到的力量。这背后是眼见为实的巨大力量,亲身经历、鲜活的个案,比统计数字、抽象理论更容易打动人心。

系统1的“禀赋效应“

 

系统1认知偏差效应里的禀赋效应,即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会赋予更高的价值,难以割舍,在商业世界影响很大。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杯子和巧克力的实验,分三组,假设杯子和巧克力价格一样。

情景1:每人发放一只马克杯,并告知可以用马克杯换400g的瑞士巧克力。

结果,只有11%的人选择去换巧克力,而89%的人由于先拥有了马克杯,不愿意去换。

情景2:每人发放400g瑞士巧克力,并告知可以用巧克力换马克杯。

结果,只有10%的人选择去换马克杯,而90%的人选择保留巧克力。

情景3:在马克杯和巧克力之间自由选择。

结果非常相近,56%的人选择马克杯,44%选择巧克力。这就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为什么存在?让我们将时间拉回狩猎者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冰箱,猎人多杀几个动物,肉就坏了,它不会帮助你活下来。但是,如果你已经拥有的食物少了,你会死掉。

所以,人不是喜欢拥有,而是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就会损失厌恶。

通过对系统1的“鲜活性效应“和“禀赋效应”的解读,我们发现:感性思维在稳定的历史环境里,维护人类生存长达数百万年时间,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根基性的思维方式。

综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不是取舍关系,而是扬升关系。我们要用系统2去弥补系统1的缺陷。

我建议你:

 

● “洗衣熨烫”等98%日常决策依然可以用系统1

● 人生最重要的2%决策,一定要调动系统2

也就是说,日常行为,跟着感觉走;选老公,选老婆,选工作,选事业方向这种重大决策时,调动系统2。

● 说服别人(广告、融资等),一定要用系统1(情绪、情感)

● 防止被别人忽悠,一定要调动系统2(理性、推理)

商业最“残酷”的秘密:让自己升到高维(系统2),把对象锁在低维(系统1)。

在做产品时,我们都听说过小白思维,即你希望用户几乎不用调用系统2就会使用你的产品。所有需要使用说明书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不使用说明书,调用的是用户系统1。作为企业,要将产品的复杂性用系统2解决,把简单留给用户。

Touch Moment:你想停留在系统1还是升级到系统2?

 

如果一直停留在系统1,你会很快乐,升级到系统2的过程有点困难。但是一旦升级之后,你的眼界、境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你愿不愿意付出一点努力,把自己的系统做个升维呢?

 

所谓颜色,不存在的!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且仅有5条感官通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条通道里所获得的信息量——80%来自于眼睛,18%来自于耳朵。

感性思维最重要的一个隐含假设,眼见为实。人最信任的感官莫过于自己的眼睛,只要有一件事是亲眼看到的,你就会认为它有牢固的确定性。王东岳在《物演通论》里写道,人类总是不由自主地坚守着“眼见为实”的基本准则,尽管我们并不知道“眼见”到底是否“真实”,也不能证明“眼见”一定等于“真实”,然而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法抛弃感官的自欺。

所以,打破感性认知边界的关键是打破如下隐含假设:

 

眼见一定为实吗?

请你看这两张图,这两个方块的面积一样吗?

 

 

答案是:完全一样。但即使系统2知道两张桌面完全一样,但也无法控制住眼睛带给你的直觉感受。你在几十万年时间,是靠眼睛来认知世界。

什么叫客观事实?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主观信念而存在的事实。与人毫无关系,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毫无变化。但对于人类而言,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信念”之外的“客观事实”!所谓的客观事实,是建立在你主观信念上的主观事实。

所以,客观事实=主观事实。

《世界观》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小女孩萨拉看到了苹果。面对这个苹果,她说,“我看到了苹果“。

她看到了苹果什么意思?也许你会说,她是直接看到了那个客观存在的苹果。可是如果你再思考一下,萨拉所看到的苹果,其实是萨拉对苹果的观念,是她脑子里形成的苹果,而绝不是苹果本身。

 

 

这个实验说明: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信念而存在的那个所谓的事实。即使有,也是主观的事实。感官系统在认知过程中,一定会扭曲外物。

我请问你,大千世界有颜色么?

我今天穿的,黑衣服,黑皮鞋,黑裤子,黑T恤。但是,黑色真的存在吗?真的是客观事实吗?

首先,视觉是简化的。视觉只能感应到对象全部属性中的感光属性;而且只能感应到部分的光段(400-700纳米波长)。人类的可见光,占全部光谱的十万分之一。颜色原本是波长,可是这个波长只占全部频谱的十万分之一而已。你损失掉的信息远远大于你获得的信息。

其次,视觉处理过程是扭曲的。光本是能量,是波长,视觉把光的波长扭曲为“颜色”;光本来没有颜色,它仅仅是波长,但你把它扭曲成颜色而已。

由此可见,所谓颜色,不存在的,只是大脑中的主观模型而已。所谓的真实世界,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它们都是假象。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有个疑问:我为什么要扭曲这个事实?我为什么不能看到全部的真相?

原因很简单,王东岳在《物演通论》里说,如果人眼睛直接就是色谱仪,耳朵直接就是振频仪,从而要求人体的整个神经系统和中枢系统必须相应变构为一个远比现代最先进的互联网和超大型计算机还要敏捷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即便把人体代谢所产生的全部能量都调动出来,也无法应付上列能量需求的万分之一。

也就是说,你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来认知外部世界的那个真相。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对此,王东岳提出:求存不求真。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

所以,眼见未必为实。很有可能,身为人类,最大的笑话或真大的真实是:我们以为我们在认知世界,其实我们被禁锢在认知监狱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