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社科院专家谈就业:经济增长对工资影响超过就业数量

新浪财经

关注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9年第三季度)于9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主题为:结构大变革时期中国就业的新现象、新规律、新趋势。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在谈及就业问题时表示,现阶段,经济增长对价格的影响要超过对就业数量的影响。“现在你去看我们的失业率,你去看我们就业数量的时候,经济增长率的反映不是很敏感。敏感的是工资的变化,收入的变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车伟:我想结合过去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谈几点看法和认识,不见得正确,提供给大家参考。

第一,我们国家劳动供求形势的变化。

这个问题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应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发生深刻变革的大事情,就是劳动供求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最早提出来之后,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劳动总供给形势不再是劳动力太多了。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劳动力大国,现在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

我觉得这样一种趋势是历史性的,不可逆的,而且现在可以看到生育政策的调整,全面放开二胎以后,人口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的。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过去我们认识可能不是很深刻,但是现在我觉得应该说给大家上了一课,让大家有一个深刻的感受。

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人口过多一直是扎根到我们民族基因当中的特质,而现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和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也没什么区别。这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实际上这样一个形势的变化很早就看到了。

我记得在2005年、2006年就开始告诫大家,我们也预测到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当时应该说我们的就业问题总量还比较严峻。现在来看,从2011年起,劳动力的总量就开始减少,从供求的形势来讲,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慢变量的变化,反映在劳动力市场当中实际上是一种因素。需求性的变化更多的是我们宏观经济研究的总需求、金融的东西,还有总需求的变化。但是劳动总供给端的变化应该是长期性、趋势性的,而且是不可逆的。

从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来看,2011年开始下降,现在每年都下降。从需求端来看,虽然需求是周期性的,我们经济周期的波动更多的体现在经济的变化上,但是从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总的经济增长的轨道上,还没有陷入到经济增长受经济周期波动很大的阶段。

因为我们从过去长期的潜在增长率或者长期的增长率,两位数的一个阶段现在仅仅是下降到6%到7%的区间。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这个区间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的上升通道,只不过是增长速度下降了。

我自己觉得,它的意义也就意味着总需求的趋势仍然是增加。这两个变量放到一起,可以看到劳动力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从劳动力来看,总的供给是下降的,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但是总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减小,不一定增加得很快,实际上还是在上升的。

从增量上来讲很大,过去虽然我们的GDP增长率很高,但是从GDP的增量上来讲我们现在并没有减少,而且还是增加了。这样一个背景是大家认识到我们就业形势的基本前提,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可能很多事情再认识起来就没有那么矛盾的。我认为一直是比较确定的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不确定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我自己觉得这个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中国重演了这样一个关系的历史,这也是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的。我们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改革开放40年大概重演了,或者是我们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到300年才能看到的一个历程。

实际上我们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非常典型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这样的二元经济可能在发达国家早期的时候还没有看到。我们知道刘易斯写他的经典论文的时候,那个时候发达国家已经走完了,他通过研究非洲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二元经济的理论。

但是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城市劳动力、正规部门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二元的结构非常明显,我们城市的工资和农村的工资,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到城市以后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下其他国家很难看到,我们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认为这个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创造经济奇迹的基本事实,可能其他国家也很难具备这样的事实,也做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察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关系的时候,用西方的古典理论恐怕是不适用的,没法去用,这个时候我们想研究就业,我很早就用经济增长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看。我们有一些很重要的论调,2005年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增长?就是用总量的指标来看,总量上经济增长几个点,就业弹性的变化,没有看到事物的办法。

如果把非农和城镇就业分开,用非农领域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来看,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就业弹性一直都很低,大概最低的时候,我印象当中我们是0.3到0.5,现在可能更高了一点。而且我们就业的增长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个世界上也是非常典型的。

举个例子,我们老说印度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对比,我做过一个研究,我在若干年前和一个国际组织比较重要的专家也做过印度研究。他就发现,印度的经济增长很难带来正规的非农部门的就业,而我们国家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最大的贡献是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的正规部门,我是领工资的,而不是转移到城市当中的自雇就业,印度都是一些非正规的自雇就业。

我们可以看到,印度虽然农民进城,但是从事的是收入水平很低的、自雇型的工作。中国是大量转移到一些雇员部门,所以我们实现了工业化。这样一种就业的关系来看,到现在我们已经慢慢进入新古典时期。蔡昉老师当时提出来的时候大家有点不太接受,当时我们研究劳动供求关系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有点早了。

但是到今天,我觉得各种数据表明,我们进入了新古典时期应该是正常的。一方面是从农村转移的新的劳动人口基本上没有了,现在在城市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是已经进城的,年龄比较大的。从新增的数量来讲,我认为基本上不存在。

我也可以给大家一个数据,我们国家现在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大概是1500万到1600万,这当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只占20%,甚至不到20%。我们过去所谓的农民都是指的高中或者初中以下的人口,而且现在这些初中人口有可能还不是从农村过来,他就是生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样一种二元市场的刘易斯时期我自己觉得已经过了。现在再看我们的失业率,或者再看我们的就业率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看一看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现在来看,我们无论从非农就业还是从总的就业来看,基本上是趋于一致,这个数据基本上不像过去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现在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现在的经济增长,随着我们结构的转变,就业的弹性在加大。我们每一个点GDP的增长带来就业增量的变化,增长率的变化也在加大。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长期的关系也是我们理解就业形势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三,现在进入这个时期以后,怎么观察我们的劳动力市场?

刚才讲了有的人看到就业形势很严峻,有的人觉得没那么严峻,求人倍率还那么高,在其他地方还看到供不应求。这个现象我们也做了一点研究,我和我的团队最新的结论可以告诉大家,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和价格的关系,一个是和量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怎么影响就业数量,另外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怎么影响工资的变化或者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我的结论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增长对价格的影响要超过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这个意思就是说,现在你去看我们的失业率,你去看我们就业数量的时候,经济增长率的反映不是很敏感。敏感的是工资的变化,收入的变化。

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可能工资的增长会缓慢,速度会降下来。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工资的增加也会比较快。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是什么样的前提?我们知道我们国家过去在刘易斯时期,或者说在二元就业比较明显的时期,劳动力市场当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收入分配领域有“两个不同步”,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国民收入增长,工资增长赶不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就造成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在我们国家占GDP的比重是偏低的,而且过去大概长期的偏低。

这个现象大概从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报酬份额变成稳步增加的通道。这个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国家劳动工资水平进入更快增长的阶段,这个通道被打开。这两天劳动力报酬份额稍微有点波动,但是劳动报酬份额占GDP份额增加这个大的趋势还在继续。

我想这样一个关系大家可以再深入的研究,下一次我们可以一起对接一下,更多的研究我们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经济的波动更多的是反映在价格上还是反映在数量上。但是从我们现在这个粗的,还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来看,对价格的影响要远大于对数量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你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失业率的上升?但是你可能看到的是工人的收入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有可能那些企业没有裁员,但是放假了,工资可能下降了,加班没有那么多了。

第四,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就是新经济,我把这一轮叫做“创新经济”。

我没有使用“新经济”。我自己觉得,这种创新的经济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大家可能还缺乏一些研究。我们重新看待就业的时候,什么是就业?就业的定义是什么?都要进行全新的审视。

老实来说,现在我们用的“就业”的概念还是100年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或者我们所发明的对于就业,完全是适应工业时代的场景。比如什么叫就业?按照国际统一的规定,你调查他在过去一周内是不是干了超过一个小时以上的有收入的工作?有就是就业。

从这个定义来讲,中国确实失业率从来就不严重,最严重的时候我们用这个来表达都没觉得特别严重。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国有企业下岗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失业率大概有8%到9%,这是普查的数据。而且我自己调查的数据,当时我们做了几个城市劳动力的抽样调查,跟这个数据差不多,这是最严重的。这样的一种严重程度,如果跟其他的国家来比,甚至跟现在的欧洲国家相比都显得并不高。

我们知道,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欧洲希腊、西班牙他们的失业率达到30%多,可能有的国家现在还是20%多,尤其是年轻的失业率更高。所以我自己觉得,对于失业的看法或者对就业的看法比较陈旧,而且对新的判断没有。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我自己觉得,从上世纪70年代看全世界,都没有发生过真正的经济危机。在古典经济学当中所遇到的能够对就业造成最大冲击的是经济危机。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摧毁了实体经济的,造成了实体经济大规模人员的失业。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美国、欧洲,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曾经出现过。70年代之后,我认为世界经济规律发生变化,这些经济规律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经济,或者工业化社会当中很多经济的规律,包括供求的规律都已经打破了。打破了以后,你很难再看到大规模周期性的,或者是失业的变化。

2008年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是国际上也没有把它定义成经济危机,而认为更多的是金融自身的问题。虽然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些损失,老实说,我们可能高估了对中国的影响,我不知道对不对,我认为我们做的一些政策和反应,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的需要。

且不说我们国家的金融和国际上的金融之间没有完全的联系,同时这种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像他们说的那么紧密。所以在中国,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实体经济有多大的打击,这个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自己觉得没有。而且我自己觉得,当然所谓你看到的大规模的失业下岗,那个数据都是需要审慎的。我自己去看,实际上没有这么深的关系。

我建议大家如果继续研究就业,我们就应该站在一个更新的视角上,而且我们第四次产业革命,对全世界经济带来的变化影响都是革命性的,对经济规律和经济形态的影响都是过去前所未有的。而我们现在认识世界,认识经济的手段和工具,我认为还是新古典的,还是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的,我自己觉得完全是不合时宜。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视角,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自信。我们用自己的事实,用自己发展的实践,从当中我们看到自己的一些经济规律。

第五是展望。

今后中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更多的要关注地区性、结果性、群体性人群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普遍的就业总量问题。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几个就业的群体,农民工群体,还有年纪比较大的失业下岗群体。今后更多我们青年的失业会越来越严重,因为青年的失业问题不仅是我们国家,在所有成熟的经济体当中都是最大的。

今后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就业也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今后更多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就业的质量,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让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惠及老百姓,而不是仅仅惠及到个别大的企业,这是一个更好的收入分配的状况。通过就业,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