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孵化平台湾区处处开花 港澳青年扮演“超级联系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原标题:孵化平台湾区处处开花 港澳青年扮演“超级联系人”

上午8点从香港西九龙出发,叶兴华乘坐高铁只需48分钟即可抵达广州南站。最多10分钟车程后,他便能坐在位于佛山南海三山科创中心的办公室内,与同样来自港澳的创业青年团队开会。

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将再次搭乘高铁返回香港。这是香港80后创业青年叶兴华“双城生活”的一天。而他创办的孵化器工合空间也已成功扎根佛山、中山两地,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港澳青年北上创业。

在叶兴华看来,一小时的通勤范围内,这里简直就是香港创业者的“成本洼地与创新高地”。“香港共享工位的租金为4000港币/月,折合3200元人民币;而工合空间提供的共享工位,在享受完补贴后仅为500元/月。”

叶兴华介绍,佛山工合空间已被广东省认定为10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入驻的项目也有40个之多,其中一半是来自港澳的创业团队。

近期,广东省印发的《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珠三角9市各建设至少一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12+N”的空间布局,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文化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

在叶兴华看来,这是一个“利好”信号,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布局,将点燃更多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热情。

港澳青年遍布双创基地

实际上,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政策出台前,广东早已成为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热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广州已有28个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落户港澳台创新创业团队273个;深圳已有13个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落户港澳创业项目403个;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运营4年来,累计孵化澳门项目198个,与近30家港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仅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就已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360多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就业人员近4000人。

此外,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也开始凭借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充足而实惠的政策利好,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深入大湾区“腹部”。

以地处珠江西岸的广东江门为例,其一度凭借“侨乡牌”与“成本牌”,吸引了约3000位香港青年前来创业。江门市云码智能设计院有限公司创始人谭国振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一位祖籍江门的香港创业青年,他曾在深圳工作多年,后返回江门创业。谭国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门是难得的成本洼地,而且当地政府对港澳创新创业团队的优惠补贴到位。“现在公司300多平米的办公室享受完补贴后仅仅1万元左右月租,这与我创业之初考察深圳时差了数十倍。”

谭国振所在的珠西创谷,被广东省认为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港澳台(海外)青年创业的企业占在孵企业的比例高达40%。

再比如,叶兴华所在的工合空间,为了吸引港澳青年到佛山的孵化器创业,甚至向佛山南海区提出了“高铁通勤补贴”的手段。

“未来,在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工作的港澳人才,可以获得高铁通勤补贴每月最高1万元、一年最高12万元,补贴力度相当大。”叶兴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佛山正在拟定《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创新创业人才交通补贴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不出意外的话,此方案预计将于今年年底通过。

无论是工合空间还是珠西创谷,其入驻的港澳青年创业项目比例都远远不够,未来还会有更多孵化平台在大湾区“开花”,也会有更多的叶兴华、谭国振纷至北上。

按照《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部署,珠三角9市还将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乃至到2025年前实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12+N”的空间布局。

在“1+12+N”空间布局中,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等都榜上有名,至少新增12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也将带动各地建成一批社会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有效串联起粤港澳三地的创新资源。

谁来扮演“超级联系人”

在珠三角布局更多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就一定能成功吸引港澳青年北上吗?至少在全国政协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此前针对香港青年的一项调研中,答案并非如此肯定。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香港青年知晓粤港澳大湾区,并认同大湾区潜在的就业创业机会多、成本低,市场空间广阔。但真正愿意前来求学、创业、就业的比例却不高。

一项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香港青年对珠三角环境并不熟悉,缺少相应的人脉网络,与家人分离较远,担心不习惯。

在广州创业的香港青年郑欣文对此感受深刻。他曾因父母工作的缘故,在北京、南昌、深圳生活过,后又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正是因为对珠三角的熟悉,让他可以毫无顾虑地在广州创业。

“我远在香港的朋友,也通过各种资讯了解到大湾区的优惠政策与市场机遇,但他们在面临就业与创业抉择时,往往不敢北上。”广州无意识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欣文分析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在珠三角的人脉与资源”。

尽管有不少港澳青年也受到了港澳北上青年成功创业的影响,但在他看来,这样的影响毕竟有限,亟需建立一种粤港澳三地沟通交流的机制。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完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总经理陶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特殊性恰恰在于可以对接粤港澳三地的创新资源。

她拿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举例称,孵化器由香港海富国金集团、力合科创集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及广州番禺区产投集团合力打造。香港海富国金集团在香港中小企业界资源人脉丰富,力合科创集团有丰富的产业孵化转化经验,而番禺区产投集团则背靠番禺提供优惠政策。

“如果把孵化器作为一个超级联系人,一方面香港的高端服务业资源可以助力港澳青年创业者,一方面又帮助香港的产业在珠三角找到落地应用的场景,达到一举多赢。”陶媛说。

珠西创谷行政总裁马振富也表示,“港澳有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业,而包括广东在内的内地有着规模巨大的市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有助于将港澳优势和内地资源融合。”

搭建超级联系人平台、组织港澳青年到珠三角实习也成为一种不错的尝试。自2016年以来,广州南沙就开始探索试点了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四年来吸引超过1500名港澳大学生和“准大学生”到南沙完成实习,有效培育港澳青年学生湾区发展的正向意愿,持续增强港澳青年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在叶兴华看来,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承担“超级联系人”角色时,不仅仅局限于帮助港澳青年认识珠三角,还要帮助对接更多的机会与业务给港澳青年。“当前工合空间正在极力帮助佛山南海与香港实现跨城政务通办。通过智能一体机,港澳青年不仅可以了解珠三角城市信息,还可在港澳就注册成立内地公司。”他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今年5月30日,通过政务跨城通办,在香港从事体育比赛运营的郑翰衍,在香港家门口拿到了佛山南海的营业执照。这是香港首次远程办出的内地企业营业执照,也是香港首次与内地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