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京十二中眼中的“信息化”之路

经济观察报

关注

  北京十二中眼中的“信息化”之路

  李静

  “以前我们谈到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对教育管理方面,更多是在说OA办公、资源库等,但这一波信息化是真正应用到一线,用到学生、老师和日常教学当中去了”,7月8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信息化中心主任李志新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北京益泽路15号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十二中”)是丰台区重点高中,同时也是丰台区最具影响力的公立高校,2019年北京十二中高三(二)班的一名学生以裸分711、加分721,摘得了北京理科双料状元。

  在目前的北京十二中,语文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后,将数百页的PPT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有效推送,实现不同学生的各取所需;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察觉到每一个学生绘制模式图的全过程,并从中发觉知识的盲区。

  2017年这所学校开始尝试用新技术解决公立高中面临的一系列环境变化。李志新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利用新技术的初衷是在新的环境下,老师压力、工作强度日渐增大大,希望用新的技术能够帮助老师减负增效,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一技术系统包括多个应用板块:为老师提供教辅的智慧课堂;分析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痛点的精准教学系统;满足新高考对学生课程规划要求的智慧教育等。在这些应用板块之后的的则是一个目前互联网公司推崇的“数据中台”——这一数据平台把多方面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并为更深度分析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校正在与技术走的更近,在与新技术结合的过程中,李志新提示了一些难点:诸如资金、技术选择等。“市场上有很多应用和平台,看起来也很不错,但真到落地的时候,可能跟学校需求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是一个矛盾。市场要多一些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的应用和平台,真正能够满足一线教学,而不仅仅是一个噱头,或是一些大数据的堆砌”李志新说。

  落地公立校

  位于东安街1号的丰台区第一小学本校区是丰台区重点小学,20年前,这里是鼎鼎有名的北京市十二中校区。在丰台,能进入十二中,是几乎所有丰台区小学家长的目标。

  今天,北京十二中依然是丰台区最有影响力的公立高校。在益泽路15号北京十二中本部的褐色楼群中,有包括脑记忆,生态环境,超导技术等十五个创新工作室,技术带来的改变,正在作用于这所学校的方方面面。

  北京十二中高三语文老师邢玉英说:“信息化产品对一线教师改变首先是便利。以前我讲课的时候,往往需要用几百张PPT,课后面临的是要不要把它分享给学生,但他们每天要学习多个科目,不可能在课后还要看这么多东西。学生在用了平板电脑之后,可以各取所需,直接将他们需要的东西分享就可以了。”“再到口语训练,我可以在手持终端上推送诗歌,这些诗歌借助平板推送作品,有的可以朗诵,有的可以歌唱。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推动班级空间,包括留作业、日常授课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答题互动,高科技产品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邢玉英说。

  将新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类似场景在十二中随处可见。

  地理课上,学生可以在手持PAD上构画模式图,并把它分享给其他同学,拓宽学习思路。新课改后地理学科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度的培养。北京十二中高三地理老师卞春玲说,在一些教学中实践活动中,比如说我们要做北京市民素质的调查,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需要充足、多元的数据化分析,这方面内容本身信息量要求就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化产品的使用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中国新一轮考试改革正式启动。这份颇具份量的文件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李志新说:“新高考给北京十二中带来了三方面变化:高三填报志愿变成从高一就要开始做职业规划;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分离,新高考改革后,需要选课走班上课,如何处理好教学班和行政班分离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面临的另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个变化是对教务工作的新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实行分层教学,这给教师配备、教室安排、排课等都提出了难题。”

  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这所学校开始尝试用新技术解决公立高中面临的一系列环境变化。

  落地

  2017年,北京十二中与科技公司科大讯飞结成战略伙伴。将其旗下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教研系统、新高考智慧教育等平台推至教学前端。从日常教学到学生课后练习,从教务工作到新高考下的走班排课……智能化技术开始逐渐蔓延开来,而这些技术也将会在2020年正式启动的新高考中得到验证。

  在李志新看来,引入信息化教学的初衷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老师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质量。包括学生端也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他的学习效果。

  现在,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智慧教育项目”已经成立。在学校内,统一、实名注册的用户身份认证和管理服务,能够实现一站式访问服务 ,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多种终端下随时、随地、随处访问平台中各类资源和应用。而智慧课堂、精准教学系统的建设,也可以利用技术收集常态数据。

  李志新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直接减轻了教室日常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 AI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深度融合,给学校和每一个教育人带来了更多关于教育未来的新想象。尽管如此,公立校仍然面临一些从选择到应用的难题。

  李志新表示,公立校推进信息化改革,最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学校要高速发展,尤其北京十二中发展比较快,对各种资源、对信息化建设需求也比较大,目前一线教学中,无论从硬件层面,软件平台建设上面还不足以满足学校、包括老师在内的各种需求,这些建设要靠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选择一款合适的产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外面公司有丰富的教育产品,但真正适合北京十二中,适用于学校实际情况的产品并太多,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信息化教育的火热刺激着众多教育科技类公司。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在内的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智慧教育,推进智慧教育产品在全国各地公立学校落地应用。然而,一波波浪潮从兴起,到潮退,落地于真正将人工智能与公立校结合并不容易。

  李志新说:“市场上有很多应用和平台,看起来也很不错,但真到落地的时候,可能与学校需求差距很大,这是一个矛盾。要多一些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的应用和平台,真正能够满足一线教学,而不仅仅是一个噱头,或是一些大数据的堆砌,好的应用应该能够落地。”

  形成的原因在他看来,是产品在前期调研中或设计时,没有与学校或者老师充分沟通,按照产品经理、互联网思维做出来的产品,与日常实际教学脱离比较远。

  2018年,“学霸1对1”、“未来星”、“理优1对1”、“互动作业APP”相继被被列入“创业死亡名单”,失败对于教育科技企业并不罕见,而发展,需要在产品与需求间找到最佳融合。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保持互动,是这位公立校信息化主任给出的办法:企业应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不好用的地方经过沟通反馈进行改进迭代,这样企业才真正能够生存下来,做出的产品才能够服务于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