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环保钦差首次进驻两央企:均为世界500强、均有“涉污”不良记录

时代周报

关注

  环保钦差首次进驻两央企:均为世界500强、均有“涉污”不良记录

  时代周报记者 陈泽秀 发自北京

  这个炎热的夏天,对何森来说并不轻松。作为环保系统人士,他所在的福建省迎来了一场最高级别的考试—“考官”是中央环保督察组,考期约为一个月。

  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显示,自7月中旬起,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分赴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等6个省(市)和中国五矿、中国化工2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工作。

  与第一轮不同,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组首次进驻中央企业。为何选择中国五矿和中国化工,官方并没有过多解释。但时代周报记者发现,上述两家企业在此前的督察中均有“涉污”的不良记录,屡遭环保通报。

  新一轮环保督察将持续四年时间。生态环境部曾披露,从2019年开始,将利用三年的时间对被督察对象开展新一轮督察,再利用2022年一年的时间,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回头看”。

  从铁腕治污到提升发展质量,环保督察的内涵更加丰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在6月27日的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第二轮督察过程中,会聚焦于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大环保的视野来推动督察工作向纵深发展。”

  首次进驻央企

  7月10日,中国五矿的北京总部召开一场工作动员会,总经理国文清主持会议,党组书记唐复平做动员讲话。主席台上端坐的两位来客—督察组组长李家祥和副组长翟青也分别作了发言。前者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局长,后者是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被称为“环保钦差”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人员配置极高,8名组长均为省部级,且都参加过第一轮督察,经验丰富。副组长则由四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担任。

  本轮督察的一大亮点,是针对央企的督察,包括重点督察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推动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其他重要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和中央媒体曝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等。

  作为第一批被选中的央企,中国五矿是中国最大的金属矿产集团,业务体系包括矿产开发、冶金工程、新能源材料、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中国化工则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旗下有6家专业公司、控股9家上市公司。这两家企业均是世界500强企业,但公开信息显示,它们均有“涉污”的不良记录。

  2017年4—5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湖南省对大型企业环境问题不敢管、不愿管。在湖南,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企业大部分为中国五矿集团下属企业。2013年以来,这些企业累计有数十起环境违法行为没有依法查处,使得企业“店大欺客”,对自身环境问题不重视、不整改。2018年10月,“回头看”再次进驻湖南时,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据督察组此前通报,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调研发现中国化工集团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涉嫌违法生产销售国Ⅳ普通柴油,但在进一步调查时,企业拒绝配合,并临时编造相关记录。“回头看”进驻后,督察组再次要求企业提供储运台账,企业依然拒绝提供。

  此轮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央企,无疑将推动解决相关企业“店大欺客”、拒绝配合的问题,督促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多地进入实战状态

  为了迎接环保督察的这场“大考”,多地已经进入实战状态。

  7月4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会议,部署此轮督察迎检工作。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付朝阳强调,要对照要求认真梳理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动真碰硬,落实整改;对于海域、湿地、污水垃圾、管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养殖反弹等重大敏感问题,要确保整改到位。付朝阳还要求,各地要进入实战状态,积极配合督察组开展工作。

  作为福建省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何森明显感受到了“实战状态”,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决定主动取消自己的周末假期。何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督察组进驻前,福州市就已经组织开了两场迎检工作会:第一次主要听取各单位汇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第二次重在听取迎接中央督察组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案。

  督察组进驻前,福州市已经成立了信访组、综合协调组、后勤保障和宣传组等多个工作组。何森被安排在信访组:在督察组进驻前,要做好重要信访的化解工作,进驻后,负责督察组转交信访件的接收、分解、转办、督办和反馈等工作。

  “由于有工作时限的要求,整个流程要很顺才能按时交作业,相应的每个区县也都有很多工作组,环保系统几乎是全员出动。”不过,何森坦言,对基层环保工作人员来说,督察组的各类调档,是个不小的负担。“很多材料都要找区县基层去要,基层有的要加班加点地做好送上来。”

  据介绍,督察组调档的内容,包括上一轮督察后发现的问题目前的处理情况,政府的党政目标责任里环保方面的作为,以及根据相关工作进展需要的材料等。

  截至目前,八个环保督察组已经全部完成进驻。与以往一样,进驻期间,各督察组分别设立了联系电话和邮政信箱,受理被督察省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来信来电举报。受理举报电话时间均为每天8:00–20:00。

  督察组进驻后,相关工作迅速展开。7月11日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每日都会公布督察组移交的问题进展和整改处理情况。截至7月13日,督察组已交办上海市生态环境问题共3批、145件,均正在调查处理中。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小到生活垃圾乱堆放、烧烤店油烟直排、家庭棋牌室噪音扰民,大到久拖不决的混凝土企业搬离、反复出现的黑臭水体问题等。

  另据《重庆日报》消息,督察组7月12日进驻后,当天17时即开始受理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来信来电举报。第二天,督察组就向重庆市移交第一批群众投诉举报件12件,其中涉及水污染投诉1件,涉及噪声污染投诉11件。

  重申禁止“一刀切”

  从2015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河北开展试点开始,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历时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全国31个省份督察全覆盖,并分两批对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

  近年来,随着铁腕治污的逐渐深入,环保督察的形式和效果获得认同。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受理群众举报21.2万余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15万余件。

  不过,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曾多次发生过“一刀切”的行为,即地方为应对督察,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方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曾明确表示,“一刀切”既损害了合法合规企业的切身利益,对于生态环保工作而言也是一种“高级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坚决反对,一旦发现,严肃查处。”

  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做好督察各项工作,7月8日,生态环境部专门致函被督察省(市)、集团公司,要求坚决禁止搞“一刀切”和“滥问责”,并简化有关督察接待和保障安排,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文件明确,被督察省(市)、集团公司不得为应付督察而不分青红皂白地采取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以及“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对于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能马上解决的,要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留足时间,禁止层层加码、避免级级提速。

  6月17日发布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也明确了对“一刀切”行为的处理结果,提出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方式应对督察的,视情节轻重,对其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有关责任人,依纪依法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党纪处分、政务处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何森为化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