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没落”的投连险 勇敢者的游戏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香港安盛保险爆雷令市场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沉寂许久的投连险。

不同于对此前香港投连险风险的相对不足,内地投连险经历了浮浮沉沉,也历经监管重拳整治,如今其规模占比已十分微小。

根据华宝证券的《2018年投连险年度报告》(下称“报告”),2018年投连险新增保费收入共计332.85亿元,同比减少29.24%。而在2018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8万亿,投连险规模占比不足1%。

相较大众投资者对保险理财产品相对安全稳定的收益,投连险明显是勇敢者的游戏。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209个投连险分类账户纳入排名体系,但其中实现正收益的账户有83个,其余126个账户平均收益为负值。其中平均累计回报率最高的为全债型投连险,年化平均回报率4.02%,最低则为激进型,平均亏损幅度达-21.88%。

某资深保险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投连险近年逐渐式微,随着市场周期性波动,短期内投连险新增规模或将进一步下降。

规模、收益均下滑

相较于香港地区和国外市场投连险的灵活形态,内地投连险产品结构与模式相对统一,投保人在投保投连险时会被要求选择一只或几只基金构成一个“投连账户”。基金通常是由专业投资机构运营,由保险公司挑选并纳入投连产品基金清单。投保人的保费进入投连账户,在扣除各项费用成本之后,账户价值会根据所选投资组合的实际交易价值进行上下波动,有可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但也有可能面临亏损,通常不保底。

产生于1999年的投连险,在我国历史并不算久,但伴随资本市场的兴衰,投连险也是几经起伏。

1999年,中国平安在国内推出第一份投连险:平安世纪理财,先在上海试点。其恰逢牛市,市场吸引力大增,保费也因之快速增长,但因市场乱象发展受到阻碍。

此后经过对保险市场的逐步规范,投连险伴随资本市场走高再次攀升。2014年下半年起牛市行情带动投连险规模井喷增长,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占比也不断攀升,截至2016年上半年,占比达到2.35%。

随后,投连险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今年前4个月,投连险在人身险保费收入的占比仅为0.9%,占比大幅下滑。

除了保费收入的下滑,投连险的收益也在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据银保监披露数据,今年1-4月份,投连险账户新增交费为14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37%。

保费负增长的背后,是投连险账户平均收益连续3个月下降。华宝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投连险账户单月平均收益分别为2.29%、4.90%、2.63%、-0.21%,受股市波动影响,4月份投连险收益由正转亏。

勇敢者的游戏

此次安盛爆雷事件中,投资人被中介保本保息、9%的年化收益的宣传所吸引,但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仔细翻阅宣传材料后发现,书面材料中并未有明确“保本保息”的描述,而是采用了低风险、高回报的字样,而对于收益率也是采用预期收益的表述。

事实证明,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神话终究不会存在。

某资深保险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投资人需要正确认识到投连险的风险,高收益势必带来高风险,所以内地投连险目前来看会是相对小众的产品,需要投资人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和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曾经国内某知名保险公司的投连险风波就是在错误的时间,一群错误的人通过错误的方式将产品卖给了错误的消费者。此后保险公司对于投连险产品都进行了各方面流程的优化,如何筛选符合要求的销售人群是第一步,对其进行风险测试也是必要的。

“对于保守型的投资人来说,投连险不是合适的选择。但对于高风险承受的投资人来说,投连险具备其独特的优势。很多投资人之前都有股票、期货等多种金融产品投资经历,投连险对他们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他指出。

一位内地投连险投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历了股市低迷期,他选择了将资产投入购买了投连险。全债型和货币型通常是其配置方向,权益型也会少量配置,但从回报看,全债型与货币型带来的收益相对稳健。

但他同时指出,国内目前投连险的配置不算主流,更重要的是保险中介依然值得信赖的投资理财能力,除了市场原因,这也是投连险在国内目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一位香港保险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香港,拥有保险经纪牌照只能够向客户推荐保险产品,但对于投连险来说,只有同时拥有基金牌照的保险经纪才有资格向客户推荐具体的基金或资产,否则都只能由客户自行选择。同时拥有两种牌照的保险经纪数量在近年逐步攀升,但在内地,这种复合人才培养依然相对匮乏。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