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期护理保险扩围在即 郑州跃跃欲试

第一财经

关注

长期护理保险扩围在即,郑州跃跃欲试

即使是受益面最广的青岛和上海,到2018年底合计也不过20万人受益,占两城市参保人口比例只有1%,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启动三年、覆盖超过5700万人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今年将迎来“扩围”,除了试点的15个城市和自愿加入试点的四五十个城市之外,还有一些城市也在做试点前期的准备工作,常驻人口刚刚超过千万的郑州便是其中一个。

郑州市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120万人。近日在郑州举办的《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汇报会上,郑州市副市长谷保中表示,河南应该在长期护理保险上有所探索,虽然郑州起步有点晚,但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走出一条更加完善的路。

《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是受中国社科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委托,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团队承接的一项课题,旨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试点、向地方政府建言献策。

重养轻医扩大受益面

继2016年6月人社部在上海、成都、长春等15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今年6月4日,国办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再次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并指定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部委负责。

由此预期,今年下半年长护险试点将“扩围”。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从国内试点的情况来看,我国长护险制度的受益面还较窄,失能人员的获得感和保障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课题组数据显示,即使是受益面最广的青岛和上海,到2018年底合计也不过20万人受益,占两城市超过2000万参保人口的比例只有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德国享受长护险待遇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大约是3%,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0%;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8%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郑州市2018年初出台了《郑州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暂行办法》,针对六类老年人群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但失智、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并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些老年人多数面临年龄大、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养老金收入低、护理费用高等一系列困难。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长护险保障,课题组对郑州长护险制度的设计遵循以“全覆盖、广受益、保基本、多层次”为基本方针、以“以收定支、精算平衡”为基本准则、以“政市合作、社商互补”为基本导向,将全市除全日制大学生之外的690万人口纳入到统一制度中,起步期暂按每人每年108元筹资。

经过测算,若按照这一制度设计,郑州长护险制度可使4.8万重度失能人员享受每月600元~2040元的居家、社区或机构长期护理服务,个人筹资不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1%。

张盈华说,与一些试点地区偏重医疗护理不同,课题组给郑州做的方案是重“养”轻“医”,让更多人收益。方案将医疗服务与长期护理界限划清,并鼓励居家/社区长期护理服务,坚持生活照料为主并辅之以与之密切关联的基础医疗护理。

长护险筹资方式需统一

在长护险的筹资方式上,课题组建议多渠道分担。起步期由个人缴费、医保基金划拨、财政缴费补助三方分担,逐步增加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减少医保基金划拨,直至医保基金从长护险筹资中完全退出,实现长护险制度的独立筹资。

测算显示,医保基金完全退出后,个人缴费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到0.2%,财政补贴占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的比例只有0.25%。

张盈华对第一财经说,目前国内试点地区“各自为政”还没有统一的制度模式,制度“碎片化”已有显现。筹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地方从医保基金中全部划转,有的地方规定个人需要缴费(如南通,参保居民每人每年缴费30元),有的地方则仍将职工和居民分开筹资、分别对待等。

张盈华认为医保基金应逐步退出长护险的筹资渠道,实现长护险制度完全独立筹资,否则长护险就不能单独建制,而且也走不长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6月14日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上发言时表示,下一步长护险扩大试点,应防止制度碎片化现象进一步扩大,防止全国统一制度时很多城市“积重难返”,防止个别城市出现潜在的财政风险,提高制度的公平性。

郑秉文建议在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筹资原则、基本待遇水平等三个方面予以统一,尽快对长护险的筹资基本原则做出规定,使财务风险可控,并对是否单独筹资做出决定。如果继续沿用目前在医保基金里融资的做法,应做好长期财务测算,在困难地区不要影响医保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责编:胥会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