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甘肃静宁投资2.6亿元发展职教促脱贫

工人日报

关注

   

如果没有进入职业院校,宋京朋很可能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在初中毕业后就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但现在,已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创新技能大赛上获得三等奖的宋京朋已经完全放弃了打工的念头,他开始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宋京朋是甘肃静宁界石铺人,是静宁县职教中心(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建筑专业的学生。3个姐姐都在上大学,而父母的收入全靠8亩苹果园,生活十分困难。

过去,对于宋京朋这样的贫困学生而言,如果没考上高中,打工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现在,随着教育扶贫的发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要领域和重要手段,教育已经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脱贫的一项关键抓手。其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成为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处六盘山西部的静宁县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劳务输出是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就业的人越来越多,缺乏技能以及由其带来的就业不稳定、收入难保障等问题日渐突出。同时,当地苹果、建筑等富民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本地人才干不了,外地人才不愿来”的尴尬。由此,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成为脱贫路上绕不过的一道坎。

“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扶贫。”静宁县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静宁县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静宁县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大力整合资源,搭建职业教育发展平台。

记者了解到,静宁统筹全县职业教育资源,投资2.6亿元为县职教中心建设了新校区,建成理实一体化实训室76个,建成建筑专业实景实训室、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16个,并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6个专业。

“培养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实训、实操、实战。”静宁县职教中心(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校长王多利向记者介绍说,学校通过项目支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58个实训室和10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以前条件跟不上,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实训,现在是人人参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除了对在校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静宁县还依托职教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创新致富技能。在静宁,21万果农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力军。为了向果农普及专业知识、提升果园管理水平,静宁县职教中心瞄准培养“科技明白人”“致富能手”,开展多种“接地气”的果农培训。据统计,当地人均果品收入已由2014年的3790元,提升至2018年的5500元。

用教育拔穷根,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记者在静宁县职教中心采访发现,不少贫困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以前就一心想着打工挣钱。但过年时,听打工的同学说,在外面一年忙到头收入不过2万多元,甚至更少。”宋京朋说,这和他了解到的职校毕业生普遍3500元以上的月薪相距甚远。“没有知识,出去打工只会很辛苦,也挣不到钱。”

从“盼着早点毕业,早点打工挣钱”到“想读书,想上学”,教育扶贫不仅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增收的新技术、技能和经验,也带来了可以帮助他们彻底告别贫困的新观念。

今年初,就读于县职教中心畜牧专业的张连成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以前家里也养牛,但养殖根本谈不上科学。现在我把课堂上学到的一些技术带回家里,试了试,年初一头牛比去年多卖了5000元。”张连成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好。“我打算毕业以后考大学。如果可能的话,我还会考研究生,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