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评论:莫让小微成"孤岛" 用供应链金融填平信息鸿沟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原标题:莫让小微成“孤岛” 用供应链金融填平信息鸿沟

来源:金融时报

王一彤

没有一家小微企业是一座孤岛,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体量有多大,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上下游,都身处产业链条之中。然而在现实里,许多小微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了“信息孤岛”,发展受到数据鸿沟的困扰。数据提供与获取的难题,造成了供应链金融中的诸多堵点痛点,这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日前举行的“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上,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谈到,站在金融机构角度,融资难融资贵背后反映的就是小微企业征信难、征信贵,根本问题就是数据鸿沟的广泛存在,金融机构希望获得的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无法很顺畅、低成本地得到。

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不把企业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围绕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把位于其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当作一个整体获取信息、管控风险。这种模式有助于银行获得企业更全面立体的“信用画像”,破除信息鸿沟,并压降风险。因而,供应链金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可行之途。但我国供应链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待解决的不足之处。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堵点是未能充分利用数据,这首先需要转变意识——勤于共享,敢于开放。数据资源的“大户”,如政府部门和处于产业链中心的大企业,应达成共享数据、分享信息的共识。例如,政府掌握着最多的有价值数据,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意识观念不强等种种原因,政府各部门所掌握的大量数据未能被充分利用,没有转化成小微企业的“融资之利”。再比方说,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拥有大量上下游企业的财务、经营、物流等信息数据,但囿于共享观念的匮乏,或想维护自身的信息垄断优势,这些数据的价值也未能被充分挖掘、为小微金融服务所用。其实,信息开放和数据共享对各方都是有利的。政府部门应该把建设完善的企业数据信息平台当作一项重要的“基建”来做,将税务、水电等方方面面信息整合在内,并向金融机构开放,这本身就是市场化支持小微企业的好方式。而对于处在产业链核心的大企业,开放数据带来的长远利益远大于垄断数据所带来的短期“封闭之利”。毕竟,没有一家企业是一座孤岛,全链条的健康发展对于置身其中的单个企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开放和共享意识打底,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解决好技术问题。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区块链技术。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痛点是风控,中小企业可能向金融机构提供在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虚假数据或不实信息,银行难以利用传统手段进行识别,即便能够识别,成本也很高,因此无法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而像区块链这样的分布式记账技术有望化解这个难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在“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上表示,供应链金融可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利于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风控系统可对产业供应链中交易方式和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对相关的交易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线上的合同、支付、单证等完整记录,以证实贸易行为的真实性,提供丰富可信的贸易场景,区块链不可篡改和数据可追溯的技术特质,可以解决多级供应商的信用问题。新技术的运用是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底气”。周延礼认为,科技可以为供应链金融赋能,打破信息不对称,打造数字信用,为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务。

不过,金融机构运用新技术切忌“泛化”,流于概念。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喊起来轻松又响亮,但多数金融机构距离真正把这些技术寓于服务中还有很远的距离,做小微金融服务还在依靠且必须依靠很传统的模式。其实,要掌握新技术说难也不难,核心还在于数据,“亮眼”的新技术最后都会归于数据的积累,谁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数据并善加利用,谁就能在运用新技术上占得先机。因此,比起纷纷成立新技术部门、大谈各种新概念,更重要的是扎实做好幕后不为人知的数据收集工作,建立起属于自己更完善的数据信息库。这是一项浩大艰苦的基础工程,但也是在金融服务中实践新技术所必不可少的“地基”。只有做好数据建设这项“苦功夫”,供应链金融才能在破解数据难题和信息壁垒方面大有可为,“没有一家小微企业是一座孤岛”的美好愿景才有望实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