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参考报:加速建立健全国内消费长效机制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消费主要是居民消费”,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的有关消费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意见》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战略性地描绘了完善消费体制机制路线图,对于应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指导当前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构成了国民经济总体,缺一不可,且要协调发展。其中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关系中,消费是生产、分配、流通的目的。消费的规模、结构与速度制约着生产与流通的规模、结构和速度,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最终目标。

第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最大。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必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最长久的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消费需求(最终消费支出)是第一拉动力的有28年,投资需求(资本形成总额)是第一拉动力的有12年,就是一个明证。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一个内需增长型国家,今后要牢牢把握这一红线。

第三,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也引导着投资结构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恩格尔系数发生重大变化,加上个性化、体验式、品牌化消费的兴起,进入需求拉动时代,要求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流通什么。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带来了大量的生产性消费,决定着生产性产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四,消费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

第五,消费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改革开放后,我们比较重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改革相对滞后,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中国社会与经济未来发展。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适度提高消费率

提高居民消费率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第一,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伴随经济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阶段迈进,消费率将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而投资率则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当某个经济体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时,投资率较高,消费率较低,期望值分别在30%左右和70%左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投资率较高阶段。

第二,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影响中国消费率的重要原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消费差距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反映。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属于自然性差距,不可能完全一样。如何加快缩小自然性差距和防止非自然性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这几年,国家加大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力度,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快于城市,农村消费有很大潜力。除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影响农村消费以外,农村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政策的调整、消费热点的培育也十分重要,在某些地区,可能成为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比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消费。

第三,消费需求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以国内供应能力作基础,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所有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一个外向型为主的国家,消费率的提高主要靠进出口贸易来保证。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商品与服务品进口只能是国内总供给的一个补充。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或一个国家的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过高,等于把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权交给了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千变万化,因此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第四,即期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收入水平是制约货币投向的关键因素。收入低时,货币主要用于消费,所以消费倾向越高;收入高时,货币进行投资、储蓄为主,所以消费倾向越低。中国虽然收入水平不高,但储蓄率一直比较高,由于种种原因,居民往往把即期消费的货币用于储蓄,确保未来的孩子上学、医疗和养老消费。后来国家允许财产性收入,居民把一部分资金用于炒股、投资房产,影响了消费也影响了储蓄。

建立消费长效机制

需要“十路并进”

建立消费长效机制,需要“十路并进”:一是深化体制改革;二是调整消费政策;三是改变消费观念;四是提升消费能力;五是夯实消费供给;六是创新消费业态;七是改善消费环境;八是顺应消费周期;九是抓准消费热点;十是尊重消费规律。

这里仅重点论述以下三方面:

首先,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杠杆的两端,政府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供给来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出手时机的把握。供给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函数,是为生产企业提供资金、土地、劳动力、服务、管理、技术等要素,确保为需求方提供产品。现实情况是,大量企业不能提供有效供给,成了“僵尸企业”,同时却占有大量公共资源,造成资源错配,使许多能提供有效供给的生产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生产要素短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出现高成本与低效率。

因此,当前要进一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给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调整与改善要素配置,让人口与劳动、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制度和管理一起发力,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特别是解决高税收成本、高融资成本、高行政成本约束,通过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第二,让老百姓有钱消费,确立收入分配合理化体制机制。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缩小贫富差距是扩大消费的关键一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贫富差距是正常现象。世界主要国家通过提高税收,完善医疗、养老、生育、教育等社会保险体系等手段调节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的比例。因此,要扩大消费关键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让老百姓能消费、想消费、敢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结构,创新消费模式,实现消费升级。

《意见》提出了基本原则、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关键在于如何贯彻落实。特别是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一是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的关系。在消费领域,政府要分清“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更多地让市场去优化配置资源。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调控供需的动态平衡,稳定物价;要明确消费体制与消费政策;要创造与改善消费环境,特别是信用体系与标准体系;要弘扬科学的消费文化;加强消费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消费业态、消费外部条件、网点布局、诚信体系、通胀与通缩等。消费业态要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消费外部条件,特别是路、水、电、气对农村尤其重要;每个城市要有中心商业区、区商业中心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社区便利店与社区服务网。诚信体系的缺失,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假钞、欺诈、霸王条款等,会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犯。通胀与通缩也会对消费产生影响,长时间通胀对消费者会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使消费指数下降,长时间通缩,使消费者产生会进一步降价的预期,消费指数同样会下降。

二是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关系。居民消费由一般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再向服务消费品渐次升级。产业结构往往跟随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升级。从20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90年代的家电工业,到2000年以来的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每次消费升级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消费热点。三次产业如何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提供保质保量的商品与服务品,是进一步促进消费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式消费中,有两种现象特别引人关注。一是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说明生存性实物消费支出在下降,各种服务消费支出在上升,挖掘服务消费潜力是大方向,主要是大健康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养老产业、家政产业等。二是老百姓的消费随收入水准的不断提高,区分为基本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中国人均GDP还不到一万美元,但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增长很快。

三是生活性消费与生产性消费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内需拉动型国家。内需拉动主要靠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但绝不能忽视生产性消费,因为只有通过生产性消费,才能满足工业生产与基本建设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占全球制造业的19.8%,2016年制造业总值已占全球的25.5%。工业品中,有生活资料工业品,还有大量的原材料与大宗商品,除部分出口外,要靠国内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基本建设投资,二是工业生产与再生产。处理好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关系,并不主张投资率降得越低越好,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发展期,农村振兴推进期,在一定时段内投资率适度高一些是可以理解的。工业品生产大部分与居民生活消费有关,是保障居民消费的物质基础。无论投资率还是生产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正确处理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关系,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四是消费升级与消费文化的关系。鼓励消费,促进消费,消费升级,并不是讲一切消费都是合理的,要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违规消费,提倡勤俭节约,提倡绿色消费。

五是消费热点与消费模式创新的关系。现在已经明确了不少消费热点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重点领域,但各种消费都离开不了消费载体,即用什么方式消费与在哪里消费。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线上线下互动,实体与虛拟并存。供应链改变了生产与生活的组织方式与商业运作模式,优势互补,合作共羸。所以,不断创新消费模式十分重要。人工智能商场、网上购物、跨境电商、消费金融、租赁市场、个性化设计、体验式消费、智慧家庭、特色街与特色镇、共享经济等等。

(作者系中国流通G30成员、研究员,原国内贸易局副局长)

建立消费长效机制,需要“十路并进”: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

二是调整消费政策;

三是改变消费观念;

四是提升消费能力;

五是夯实消费供给;

六是创新消费业态;

七是改善消费环境;

八是顺应消费周期;

九是抓准消费热点;

十是尊重消费规律。

来源于经济参考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