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梵高的向日葵

羊城晚报

关注

梵高的向日葵

羊城晚报 刘江滨

本版制图/黄洁玲

□刘江滨

荷兰画家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就是《向日葵》了,它与《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一起被列入世界十大名画。1987年,“向日葵”被拍卖数千万美元,创造了当时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然而,这一切荣耀和利益与梵高本人无半毛钱关系:他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一文不名。

1888年,梵高离开巴黎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租了一套废弃的房屋,用黄漆修葺一新,被称为“黄色小屋”。他想在这里建立一个“艺术之家”,邀请一些画家和他一起绘画。他的“向日葵”系列就是这个时候画的,据说他一共画了11幅,在画到第六幅的时候,画家高更来了。高更是受邀来到“艺术之家”的唯一画家,他并不喜欢梵高,因为梵高的弟弟提奥答应替他还债,才勉强赴约。梵高性格孤僻、古怪,几乎没人喜欢他,弟弟提奥是他唯一的朋友。所以,高更的到来令梵高极为兴奋,他的“向日葵”也得到高更的夸赞。但两人的美术观分歧严重,经常争吵,高更不堪忍受,有了离开的念头,这令梵高产生了恐惧和绝望,在一种疯狂的状态下,他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但这种自残行为只能让高更害怕,只待了两个月,高更还是离开了阿尔勒。梵高重新陷入了孤独和谵妄之中,精神病发作,隔年外出写生时,用一把手枪自戕,不治身亡,年仅37岁。

梵高的“向日葵”系列,花朵少则三五朵,多则十二朵、十五朵等。色彩鲜艳绚丽,色调浓稠饱满,仿佛熊熊燃烧的火焰,炫人眼目,摄人魂魄,细部的籽粒几乎破纸欲出,视觉冲击力极强。其中最有名的那一幅,向日葵是金黄色,背景也用黄色,画面一片明黄耀眼,以黄衬黄,以黄托黄,着色极为大胆怪异,无所顾忌,挑战人们的视神经。向日葵是向阳而开的花,黄色是明亮温暖的色调。梵高说:“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他还说:“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我要让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的教堂里彩绘玻璃一样。”

梵高为何如此具有“向日葵情结”?因为,他的人生太寒冷了,需要温暖,太灰暗了,需要光明。他的内心深处渴望着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光明开放,享受太阳的照耀和沐浴。梵高短暂的一生,作为一个画家,从来没有尝过成功的滋味,没有人认可,甚至从来没有卖出去过一张画。尽管他的弟弟提奥是一个有影响的画商,不遗余力地帮助哥哥推销作品,拉人脉,搞画展,这个条件应该说是得天独厚,但结果每每以惨淡收场,无人喝彩。梵高对流行的画风不屑一顾,决不妥协,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被主流画坛无视、排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高更甚至嘲笑梵高的画毫无艺术性,比初学者还差,只是把大堆的颜料堆砌在画板上,令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梵高生活在黑暗、阴冷、压抑、窒息的世界中,唯一的一丝光亮来自于弟弟提奥,如果不是提奥多年一以贯之源源不断提供经济援助,没有任何收入的梵高早就冻馁而死,沦为路边饿殍。梵高的“向日葵”无疑透露出他灵魂深处的隐秘。

然而,梵高的“向日葵”中一个怪异乖谬之处令我们无法忽略,那就是这些怒放的向日葵都是插在瓶罐里,甚至是剪下来摊在桌子上,而不是生长在原野上,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静物写生。专业的观点可能认为,梵高的手法不是写实,而是印象派和表现主义。但是,梵高到了阿尔勒之后,背着画板到野外写生是他经常做的事情,甚至因此和高更产生争执,他的《开花的果园》《橄榄树》《麦田中的柏树》等都是画的原野上的景物,那为什么他不画原野上的向日葵?植根于大地上的向日葵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啊。我想,梵高的向日葵就是梵高的向日葵,它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是梵高命运的一种隐喻,他虽然渴望像向日葵一样向阳而生,让生命在阳光的抚慰下饱满地绽放,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终究是室内瓶子里的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能成为世界名画,自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从人生意义上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悟。其实,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也有一个自己的“向日葵”,应该把根深扎在土地上,吸取大地的滋养,享受阳光的抚育,开出黄澄澄美丽的花朵,收获籽粒饱满的果实,让生命得以充分的释放;莫当瓶中的“向日葵”,即使绚烂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是没有内在生命力的幻象。

(《梵高的向日葵》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