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评论:“预期引导”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原标题:“预期引导”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来源:金融时报

侯卫谦

社会对于经济运行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基于“预期”,稳定向好的预期不仅能够增强居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还可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和消费,在影响经济走势、刺激经济本身发展的同时,释放更多增长红利。

对比来看,在世界经济预期遭遇下调的同时,我国经济预期正在明显改善。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再次下调了对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与此同时,将我国2019年经济增速预期进一步上调,我国成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中唯一被上调预期的国家。

我国经济预期的改善,得益于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一方面,去年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其中便包含“稳预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宏观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出台为“预期向好”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宣布出台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以及随着一系列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吸引外资等政策的不断推出,使得政策利好不断积累,积极信号频频放出,显著增强了企业和居民信心,为经济向好设定了重要导向。

这种预期引导的效果正积极反映在国内经济数据上。从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可以看到,一季度我国GDP实现6.4%的同比增长,PMI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年四季度提升3.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常用指标,如就业、物价、收入等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一季度经济运行可谓平稳开局、稳中有进。

强调预期的重要性,主要基于当前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复杂性。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世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溢出效应不断放大,同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先行指标不同程度回落,我国身处其中不免会受到影响。从内部看,我国居民心理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敏感阶段,居民预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居民金融行为管理愈发困难。

因此,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的新形势下,主动加强对社会预期的引导,实现良好预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显得愈发重要。

这就需要重视一系列金融工具的价值。金融工具会令预期作出调整,而预期反过来也会引导经济运行。需要继续强化对逆回购、MLF、CBS等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创新应用,通过合理设定操作规模和长短时限,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保证量价适度,为金融市场利率参考和定价提供引导。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第一季度例会,在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这一表述既是对3月份信贷、社会融资等数据的反映,也是加强流动性预期管理之举。为配合这一引导,人民银行在政策工具搭配上作出调整,于4月17日开展了“缩量续作MLF+逆回购”操作,通过“锁长放短”,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操作并未选择定向工具TMLF,而是选择了MLF,这表明在金融机构对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持续改善的背景下,非定向的MLF续作更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除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投资者教育。根据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市场上经济决策主体充满理智,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都是理性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诉求,理性因素并不是大多数人追捧的动力,人们在“羊群效应”下往往会作出非理性预判。因此,与投资者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机构,还需积极做好投资者的预期引导、理性教育等工作。以最近广受市场关注的科创板为例,为呼吁投资者正确认识科创板改革,理性参与科创板投资,在“投资者保护宣传月”期间,上交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通过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理念,防止非专业、非理性的价值取向错误引导投资者预期。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即社会上不当“杂音”“噪音”的存在。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语境偏差。因此,要保证正确信息畅通,还必须对一些错误的“杂音”“噪音”及时纠正和回应,以免对正确预期形成干扰。

这一方面需要完善有关政策和法规,明确金融信息服务提供者和投资者不得散布虚假金融信息、歪曲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管理政策等内容,对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置;另一方面,当谣言出现时还需及时辟谣。管理部门对此愈发重视,例如3月末一则“4月1日起降准”的谣言在网络上流传开来,人民银行迅速澄清,指出该消息不实,及时阻止了谣言大范围扩散,避免了金融市场受到影响,稳定了市场预期和导向。

稳定预期还需要保持预期引导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预期引导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对此,除了需要稳定当前预期、排除短期因素干扰外,还应注重长远谋划,提前预判长期因素的干扰,并积极储备好各种应对工具,从而实现预期引导的动态长效调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