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球化升级中:新兴经济体成全球需求拉动引擎

第一财经

关注

报告:全球化并未停滞而在升级,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需求拉动引擎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日前发布了《变革中的全球化:贸易与价值链的未来图景》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时下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多集中在其是否停滞或倒退,但关于全球化根本性的变化其实已经围绕六大趋势展开。

这包括,跨境商品贸易占总产出的比重减少;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商品贸易;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逐年减少;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商品贸易的区域化属性增强,远距离贸易减弱;新技术正在改变全球价值链的成本。

对此,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 (Jeongmin Seong)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当前生产低成本的重要性逐年减少,中国需要思考提高升级国内产业的结构,以及如何加强无形资产的投入。

商品贸易走缓不完全意味着全球化走弱

从2007至2017年,虽然全球贸易的绝对值仍在增长,但商品贸易在全球总产出的占比已从28.1%降至22.5%。不过,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全球化走向终点。相反,它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获得了长足发展,提高了“自产自销”的程度。

根据报告的研究,现今只有不到20%的商品贸易是从低工资国家出口到高工资国家的,这说明追求低成本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因。

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像服装、玩具、家具等等,基于劳动成本套利的贸易份额持续下降,这一比重从2005年的55%,下降到2017年的43%。

由此可见,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所有行业现在都越来越需要高技能劳动力。

而这一结论似乎与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前往东南亚发展的趋势不符。成政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部分企业把工厂搬到上述地区不完全是为了寻找更低的劳动成本,也有很多其他因素。

他说,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要素成本,确保企业竞争力,选择迁往东南亚和其他地区是非常自然的现象。除此以外,企业在越南开工厂的原因可能是东南亚本地的市场也是越来越大,印度的市场也在扩展,离目标市场距离缩短也是一大趋势。

另外还有生态体系的创新,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那边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本地的一些创新资源,包含工程师也好、创新企业的一些关系也好,那边也有一些新机会”。

成政珉进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现象对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中国是在哪些领域要做专业化,是低成本还是其他的因素?他说:“我们发现这些低成本的重要性是逐年的减少,中国要提高升级国内产业的结构,以及加强无形资产的投入,因为无形资产以后在价值链当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全球变化的中国推力

报告表示,从全球价值链的变革可以看出全球经济格局经历的根本性、长期性的调整。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扮演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角色,现在已转变成为拉动全球需求增长的引擎。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每1美元的全球城镇消费中,就有12美分来自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还贡献了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奢侈品消费。

此外,报告中数据还显示,全球40%的纺织品和服装消费、28%的汽车消费及38%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品消费也都来自中国。2007年中国制造的17%用于出口,到2017年,出口比重降至9%,这一水平与美国相当,但低于德国(34%)、韩国(28%)和日本(14%)。

“随着消费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自产自销”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土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供本土市场所消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说,“然而,需求增长只是一枚硬币的一面。随着本土供应链的发展成熟,中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度在逐步降低。而由于中国市场体量庞大,这一变化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就会比较深刻。例如,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领域,以占全球产出的比例衡量,2007年至2017年间,中间品贸易下降了5.1个百分点,主要降幅来自中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