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黄奇帆这一年:至少参加16场论坛 偏爱京沪高校

时代周报

关注

  黄奇帆这一年:至少参加16场论坛 偏爱京沪高校

时代周报记者 陈泽秀 发自北京

“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上涨不是资金牛,也不是政策牛,而是基础制度改革带来的。”3月20日,黄奇帆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召开的“经济每月谈”中说道。

和以往一样,这一次,敢说的黄奇帆“语录”又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自2016年底去职重庆市市长、2018年两会卸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现年67岁的黄奇帆依然活跃在公众面前,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的新身份,参与各种经济热点话题的讨论。

从政府官员到高端智库机构的经济学者,退休后的黄奇帆依然忙碌。

去年至少参加16场论坛

3月20日下午,周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层多功能厅内,坐着120多名参会人员。在现场,黄奇帆作为当天的主讲嘉宾之一,围绕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关键词,详细解读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尽管离开浙江多年,但黄奇帆乡音未改,讲话时语调轻重相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中,黄奇帆展示了他一贯以来的演讲风格:全程脱稿,亦不借助PPT;对数字非常敏感,数十个经济数据信手拈来;演讲内容不仅脉络清晰,而且深入浅出。

虽然离任重庆市市长已经两年多,但在互动提问环节,主办方和参会人员还是习惯性地称呼他为“黄市长”。会后,不少听众想跟“黄市长”进一步交流,但他表示婉拒,在助理的陪同下,匆匆乘坐一辆黑色红旗轿车离开。

这样的场面,成为黄奇帆典型退休生活的瞬间之一。

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从全国人大财经委离任后,黄奇帆参加论坛并公开发表演讲的次数超过16次,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演讲主题大多与金融市场有关。

例如,在去年8月12日的“第12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论坛”上,黄奇帆对A股市场提出了六点建议,包括尽快建立有效的退市制度。打破股市的“刚性兑付”;遏制大股东高位套现、减持股份的行为等。此后,10月20日上海某论坛上,黄奇帆再次强调退市制度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市场只进不出,肚子胀死,就是个僵尸市场”。演讲“深入浅出”的评价,可见一斑。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16场论坛中,从区域来说,黄奇帆与上海、北京的接触较多;从主办方所在领域来说,则与高校的接触颇多。去年7月,黄奇帆出席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毕业典礼并演讲,他回忆说,1991年2月,自己现场聆听了邓小平关于金融的重要论述,“受到极大震撼”,这成为他后来学习金融知识、处理金融事务的思想指引和动力源泉。

去年9月26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通过官方微信宣布,黄奇帆正式受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并加盟复旦经济学院,成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唯一官员出身的特聘教授。“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黄奇帆同志主要从事和主管经济工作,展示出了出色的经济治理能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官方微信中这样写道。不到一个月,10月20日,黄奇帆就以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的身份,出席了复旦大学举办的“2018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去年11月9日,黄奇帆到母校上海理工大学参观,作了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重点与措施》的学术报告。

四处参加论坛、发表演讲对黄奇帆来说,并非难事,他口才极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某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开会时与黄奇帆碰到过,在一起聊时,觉得他有“很多想法,很有水平”。

能聊是黄奇帆的特长之一。去年12月29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上透露,黄奇帆对经济有独特见解,特别能讲,“自己和他一起吃面聊天,都插不上嘴”。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其撰写的《从黄奇帆的发展思维说中国的财富累积》一文中也提到,2012年8月,自己跟随黄奇帆参观某个项目,“途中他不断解释四个小时,主要是他说,我听”。这篇文章中,张五常如此评价黄奇帆:“这个人思想细致紧密,组织力强,对数据的掌握有系统。”

“经济学者是终身的”

黄奇帆出生于1952年5月。1968年9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6岁的黄奇帆被迫辍学,到上海焦化厂当了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由于工作表现好,1974年他被推荐到原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成为了一名“工农兵学员”。学成归厂后,黄奇帆从技术员干起,并于1983年7月升任上海焦化厂副厂长。

与中国顶级经济智囊们相比,黄奇帆的学历并不高,直到47岁才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这并不妨碍黄奇帆成为最了解中国经济的人士之一,他的经济理论功底,更多来自于工作中的历练与强大的自学能力。

时代周报记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发现,在焦化厂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黄奇帆已经开始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983年5月,他与王莹共同署名,发表了《特菲尔法在制订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的应用》;1984年6月,黄奇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焦化厂的煤气热值自动控制系统》。

1983年12月,31岁的黄奇帆离开上海焦化厂,正式迈入政坛,成为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联络员。仅4个月后,1984年4月,黄奇帆调入上海市经委担任综合规划室副主任,开始涉足宏观经济管理。1987年初,黄奇帆调至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当主任,负责收集、分析与经济相关的各种数据。

此后,黄奇帆公开发表的论文大多与经济有关。例如,1989年5月,黄奇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第一篇经济类的学术论文—《综合经济管理部门MIS逻辑模型的设计》。在调往浦东开发办公室工作后,1991年12月,黄奇帆又发表了《面向世界的宏伟工程—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2001年10月,黄奇帆卸下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职务,告别工作长达33年的上海,沿长江溯流而上,到重庆出任副市长,此后度过了长达15年的重庆时光。

在重庆,为解决主城区烂尾楼问题,黄奇帆铁腕治理,被房地产商称为“房地产的敌人”;2004年,他组建渝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化解大型国企不良贷款;此外,他还在重庆组建“八大投”投融资平台,引起世界银行关注,后者曾用两年半时间对其进行专题研究。

工作中的历练离不开平常的不懈努力。据澎湃新闻报道,两位曾接触过黄奇帆的人士表示,他每天阅读大量报刊,以财经类为主,“一大叠报纸边看边撕”,随手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放在文件夹里,见缝插针地读。另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除了看书、纸质资料外,黄奇帆还很喜欢通过手机微信学习。一位接近黄奇帆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一有空就会拿出手机看,在车上、会议间隙甚至是上厕所的时候”。

如今,黄奇帆对经济事件的关注始终热情不减。

事实上,与市长这个称呼相比,黄奇帆或许更偏爱经济学者的身份。2013年两会期间,黄奇帆曾对媒体表示:“市长只是个职务,经济学者是终身的,你们也不愿意把我当市长。我作为市长,要是跟你们打官腔,也不会跟你们这么聊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