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香港保险开打价格战 重疾险仍被内地客“追捧”

华夏时报

关注

香港保险开打价格战 重疾险仍被内地客“追捧”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无论从监管层面还是市场层面联动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香港保险机构销售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内地客的关注。《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尽管在外汇监管政策的收紧下,香港投资型保险产品热潮已然退却,不过香港的重疾险在岁末年初之际,仍然受到内地一线城市很多客户的青睐。

“我两个孩子刚上幼儿园,未来应该会送出国留学。准备现在开始给孩子储蓄教育医疗基金,听说香港的保险产品不错,所以找了几个朋友咨询。也有上海的保险公司代理人给我介绍开门红产品,不过我总觉得香港的产品在价格上更有优势,准备年交50万人民币左右保费。”1月16日,上海一位投资人梁洁(化名)对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前三季度内地客为香港提供的新造保费为341亿港元,同比下降达到15.8%,但是内地客对于香港重疾险产品的需求却并未减少。而近期,很多香港保险代理人都涌到一线城市与内地的代理人抢客户。

价格差异巨大

对于香港保单,业内对其的看法向来是褒贬不一。在投保人眼中,香港保单以其价格优势极具吸引力,在内地一二线城市代理人眼中,购买香港保单的投保和理赔风险很大,且对他们的销售业绩造成很大影响;而在监管层看来,也屡次提醒内地客投保香港保单的风险。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投保人购买香港保单的热情。

“以30岁身体健康的男士为例,购买友邦香港20年缴费期重疾险,150万保额年缴保费大约25000港元,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保额友邦在内地的年保费接近5万,也就是说一份重疾险,在香港投保要便宜40%左右,而且香港重疾险承保疾病的范围更宽。”1月17日,友邦香港一位业务经理程宇(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香港保险业监管局2018年12月公布的前三季度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1-9月,香港保险业实现毛保费收入达3883亿港元,新造业务方面,期内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211亿港元,同比上升3.8%。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的非投资相连业务占1074亿港元,同比仅上升0.5%。自2016年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创下726.88亿港元新高后,2017年开始呈现回落之势,下滑逾三成,仅有500亿港元上下;2018年前三季度则进一步下降,降至341亿港元左右,同比下滑15.8%。

“两年内,内地客在香港保险上的保费下滑几乎成腰斩之势。这种下滑更多的是来自于投资型保费的剧减,目前的保费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保障型产品的拉动。”对此,程宇受访时坦言。

就在此前,香港保监局也表示,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当中,约96%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约99%为非整付保费保单,即保费非以一笔过模式支付。

香港代理人来分羹

2019年保险业开门红,不仅是内地各大保险公司的比拼,《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连香港的代理人也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来分羹。

据程宇透露,此前到香港买保险的客户,多是冲着投资型的分红险,趸交百万美元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是从2018年开始这种情况就已经很难看到,连他自己最大单在去年也只做了20万美元。

“目前大多是3万到5万美元的小单,有些甚至只有1万美元。重疾险和健康险则增多,保单金额多集中在3000到5000美元一年,6000到1万美元的也比较少,不过重疾险缴费的年限都较长,累计下来其实总金额也不会少。”程宇称。

事实上,程宇介绍称,香港重疾险产品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港人的平均寿命高于内地人,疾病发病率低于内地人,所以同等年龄的保险费用会相对便宜一些;另外一点则是在计算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时,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香港的保险一般设定在5%左右,而内地是2.5%左右。随着人民币汇率在近期开始反弹,从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一度逼近7∶1的大关到回落到目前的6.7∶1,香港重疾险的吸引力也再度回升,预计在整个春节期间,香港保险在内地也会掀起一阵小高潮。

《华夏时报》记者也从市场上了解到,尽管从2018年3月1日起,监管层规定内地客在香港一次性购买个人医疗保险产品银联卡单次不得超过3万元,但是实际操作中可规避的手段仍然非常多,比如在香港办理银行卡通过转账汇款以及家属集体办卡等形式,购买更高额度的保险产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