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1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 历届共5位医药界获奖者

新京报

关注

201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 历届共5位医药界获奖者

图片来源/央视微信截图

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归属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这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视为分量最重的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首次设立,至2018年度,共有31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新京报记者统计,共有5位来自医药卫生界的人士曾荣获该奖项,分别为:

 

● 2005年度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1956年起从事肝脏外科事业,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他还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 2008年度 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王忠诚

 

王忠诚(1925.12~2012.09),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创新性贡献。王忠诚院士牵头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统一了全国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他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 2010年度 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上海方案”提出人 王振义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院士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1988年,王振义院士在《Blood》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广泛他引1700多次,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

● 2016年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从2000年到2015年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 2017年度 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主要奠基人 侯云德

 

侯云德1929年7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2008年—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他布局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检测平台和监测网络,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他还主导了2009年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编辑 赵昀 校对 柳宝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