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老电影杂志承载的那个迷人的逝去的时代

老电影杂志承载的那个迷人的逝去的时代

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刊物体现了新时代的电影魅力,这些期刊与小报关注着银幕与明星的一举一动,内容从新闻、八卦到剧本、影评、电影理论,应有尽有。

如果说透过《银幕》(Silver Screen)和《影戏》(Photoplay)这类杂志能够一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风采,那么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状况也可从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刊物中一探究竟。

美国影评人兼历史学家方保罗(Paul Fonoroff)便把目光投向了《影戏生活》(Movie Weekly)、《银花月刊》(Silver Flower Monthly)以及大受欢迎的《青青电影》(Chin-Chin Screen)等杂志,它们精美的内页与缤纷的配色着实让人着迷。

1922年某期《影戏杂志》(The Motion Picture Review)的封面人物是卓别林。海外电影通常会在中国上映,外国影星也随之出现在电影杂志的封面上。

从1920年代早期起,随着新技术的到来和默片时代的终结,中国的电影业与美国的一样开始大放异彩。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刊物体现了新时代的电影魅力,这些期刊与小报关注着银幕与明星的一举一动,内容从新闻、八卦到剧本、影评、电影理论,应有尽有。

方保罗这些年收藏了大量中国的电影杂志、粉丝杂志、纪念特刊和一次性出版物,最近他还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电影杂志:从卓别林到毛主席(1921-1951)》(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有些期刊更偏学术性或具有政治导向,但内容基本都与娱乐相关,”他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与封面不同,里头的文章实际上(通常)是相当严肃的,不过还是会有一些好玩的报道,比如某某和某某一夜情,背后的内幕等等。”

1931年某期《影戏生活》(Movie Weekly)封面上的胡蝶。

美国电影当时很受中国人欢迎,所以杂志封面通常会刊登好莱坞当红影星的照片——如伊丽莎白·泰勒、英格丽·褒曼、埃丝特·威廉姆斯和弗雷德·阿斯泰尔等。中国早期影坛也涌现了一批新秀,如阮玲玉,1935年她自杀时全国媒体争相报道,还有主演中国首批有声电影的胡蝶,她也是杂志封面的常客。

当时,中国电影杂志的封面追随了好莱坞的步伐,清一色都是光彩照人的影星(“以美女为招牌,”方保罗说),不过它们的封面设计别具审美特色。

“大部分杂志都效仿了好莱坞的版式——但也有例外,”方保罗解释说。“好莱坞的电影杂志封面肯定会有影星的照片——这是最大卖点。但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手绘的电影杂志封面,它们都是一笔一划画出来的,没有用照片,往往也不代表哪位影星。”

与好莱坞的不同,1920-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刊物封面大多使用手绘图画而非照片。

被遗忘的艺术

早期的杂志往往会以抽象图案、剪影之类的图形作为封面,笔划复杂的繁体字(1950年代才开始换用简体字)也为手绘图案提供了许多创作空间,这在好莱坞很少见。从敦实饱满的装饰艺术字到柔和雅致的书法线条,方保罗的藏品展示了各式各样醒目的排版。

“这种版式是这些封面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他说。“排版很有创造性,报头也设计得很好看。某本杂志甚至每出一期就会重新设计一次它的图标。”

电影制片人往往会创办自己的杂志,这本1927年的刊物就是由上海默片工作室华剧(Wha Jet)出版发行的。

人们往往对发行杂志和设计封面的艺术家知之甚少,也有艺术家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比如叶浅予,他创作了广受赞誉的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Mr Wang),并且在中国最著名的美术高校——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但方保罗说,大部分人都无从查考。

“我们平常都不知道这些艺术家是谁,因为他们通常都不署名,”他补充说,“即使有,用的也都是笔名。这些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原本可以成为知名艺术家,但是他们的身份却无从查起。”

相比之下,谁在看这些杂志反倒更清晰一些:民国时期,看电影大体上是一种都市风尚。尽管电影杂志也出现在昆明、武汉等较小的城市,但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是以上海为中心。

形形色色的杂志和偶尔可观的印刷量反映出看电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英活动,它也是工薪阶层的活动。以193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影刊物《电声》(Movietone)为例,方保罗估算了一下,它每周的发行量能达到1万册。

反映中国的历史

1980年,方保罗在北京大学进修,从那时起就开始沉迷于中国电影业。外国人的身份让他难以接触官方档案,苦于资料难寻的他决定自己组建一个档案馆。

方保罗曾是1986年的电影《大班》(Tai-Pan)的助理导演,在澳门拍摄期间,组建档案馆的工程也正式开始了。脱离了内地的层层限制,他很快就从澳门的书店中搜集到了500多本杂志。

口袋刊物《玲珑妇女杂志》(Lin Loon Ladies' Magazine)锁定中国都市女性,共发行了约300期。

30多年以后,方保罗收集的海报、剧本和电影用具逐渐塞满了他在香港特意租用的一间公寓。去年回到美国后,他将藏品转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量足有7万件,包括1万多期各类刊物。

这些藏品聚焦电影业,也为我们讲述了当时的历史。例如,1940年代早期,战时杂志的纸张质量明显下降了,这种情况在中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因为那里最先遭受日军侵略。

“它们没有看起来那么小众——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电影,”方保罗说。“对设计感兴趣的人会有不少收获。电影与一切都相关,所以,研究中国电影史也是在重温当年中国经历了哪些沉浮。”

其实,正如1920年代电影杂志的崛起反映了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一样,透过政治和社会的巨变也能看到它们的消亡。方保罗的书按时间顺序展开,在1951年戛然而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之后的两年,整个电影业的概念或多或少地被瓦解了,”他解释说。“1951年,最后一家民办电影杂志停刊,最后一批私营电影工作室也国有化了。在批斗声中,电影明星可以说走向了落幕。”

默片影星范雪朋是1927年某本纪念特刊的封面人物,她主演了大量早期武侠电影。1931年电影《流氓皇帝》(The Vagabond King)的纪念特刊,文章称“该影片比《璇宫艳史》(The Love Parade)的场面更为宏大”。《都会的歌》这类杂志关注的是电影配乐。1937年某期《青青电影》的封面是电影《化身姑娘》(The Boy Is a Girl)续集的剧照。演员陆露明出现在1939年某期《电影世界》(The Movie World)的封面上。劳伦斯·奥利弗和梅尔·奥伯伦的《呼啸山庄》剧照刊登在杂志《银影》(Silver Screen,与美国同名杂志无关)的封面上。演员李绮年(Lee Yi-Nin)出现在1946年某期《艺坛》(Art Forum)的封面上。中文电影杂志的读者也包括华侨等海外人口。新加坡刊物《电影圈》(Screen Voice)以普通话和粤语电影明星为主。1951年《新电影》(New Cinema)杂志的封面。

(翻译:陈艺帆;编辑:潘金花)

来源:CNN

原标题:Vintage Chinese movie magazines capture a glamorous bygone era

最新更新时间:12/21 14:38

(本文来自于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