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发审委“超期服役” IPO过会率回升是审核放松了吗

国际金融报

关注

第十七届发审委自从2017年10月17日履职以来,就一直以从严发审而著称,甚至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的发审委”。

统计数据表明,从2017年10月17日到2018年10月19日的一年中,第十七届发审委进行了共计245家拟上市公司的261次首发审核。其中顺利过会的有141家,未通过的有88家,暂缓表决的有16家,取消审核的也有16家,一年来的总通过率为54.02%。比此前80%以上的过会率减少近30个百分点。

不过,目前第十七届发审委仍在“超期服役”,今年四季度的IPO发审工作仍由第十七届发审委担纲。在“超期服役”期间,IPO过会率似乎出现了回升趋势。

统计显示,随着12月11日3家上会公司的悉数过会,2018年第十七届发审委共审核175家首发企业,其中107家获通过,目前整体过会率提升至61.14%(已剔除取消审核企业)。这一数据较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一年的过会率已经上升约7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从9月份开始,IPO过会率明显走高。今年8月份IPO的过会率仅为60%,但9月上升到了73.33%,10月上升到75%,11月IPO过会率更是高达90%,截至12月11日,12月的IPO过会率已达到75%。

IPO过会率的大幅回升,这是不是意味着发审委“从严发审”、严格把关的审核风向发生了变化呢?

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虽然第十七届发审委仍“超期服役”,但其职责尤其是发审委的责任并没有因为超期而发行改变。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以来之所以能够从严审核并赢得“史上最严发审委”的美誉,这与整个IPO的审核机制密不可分。伴随着第十七届发审委的成立,证监会还成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并实行终身追责。也正是这种终身追责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发审委委员的责任感。正因如此,即便是 “超期服役”,但终身追责机制保持不变,因此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们要承担的责任还是一样的,同样马虎不得。

不只是第十七届发审委,即便是即将上任的第十八届发审委,在终身追责的监察机制面前,同样责任如山。IPO从严审核的风向不会因为换届变化发生改变。毕竟发审制度只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好的传统与作风会得以继承与保留。

如何看待近期IPO过会率回升的现象呢?本人以为,这种情况出现很正常。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两点。

首先是第十七届发审委“从严审核”的严把关吓退了不少的问题公司。比如,从去年10月17日上任以来,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就超过160家。这是有数据可查的公司,还有无数据可查的情况则是,一些原本试图“浑水摸鱼”的公司,面对发审委的从严审核,可能中止了向证监会递交IPO申请的做法。因此,留下来的公司,属于敢于迎难而上的公司,也就是问题相对较少的公司。如此一来,IPO过会率的回升是大概率事件,IPO过会率不回升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是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自从去年10月17日以来,面对IPO的从严审核,不少上会公司与保荐机构纷纷“落马”,不少场次出现“零过会率”现象。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针对落马公司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也有的放矢,做得更充分细致。同时一些保荐机构还提高了IPO项目的门槛,以便能够提高自身保荐项目的过会率。正因为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因此,IPO过会率的提高也顺理成章。

因此,最近一个时期IPO过会率的提高,并不是IPO从严审核的风向要变,而是IPO上会公司的质量有所提高,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也做得更充分,更加符合发审委的审核要求。

(作者:皮海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