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改革开放40年:GDP从五千亿到万亿仅用6年
长沙改革开放40年:GDP从五千亿到万亿仅用6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自中部地区湖南的省会长沙,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长沙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85亿元攀升至2017年的10535.51亿元,增长了624倍,年均增长12.9%。
这其中,长沙从1978年的不到20亿元上升到1990年的102.40亿元,突破百亿关口用了12年时间;2003年达到1086.10亿元,从百亿突破到千亿,用了13年时间;2011年达到5683.69亿元,突破五千亿大关用了8年时间;2017年达到10535.51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用了6年时间,长沙由此迈入到GDP万亿俱乐部行列。
从人均GDP看,1978年长沙人均GDP仅为370元,2017年人均GDP达到135388元,平均每年增长11.3%。按美元计算,2017年人均GDP超过19000美元。
作为湖南省会,长沙以较少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成果,在全省的引领作用凸显,贡献不断提升。2017年,长沙以占全省5.6%的土地面积和11.5%的人口规模,创造出全省30.5%的GDP,比1978年提高19.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在新世纪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长沙的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数据显示,1994年长沙全市的GDP总量也才250亿元多一点。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而那时的交通枢纽并不在长沙而在株洲,重工业则集中于湘潭。但到2017年,长沙的经济总量已经相当于武汉的78%,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二位。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长沙也是近十年来我国30多个一二线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在过去这些年,长沙主打的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装备制造企业。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童中贤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十几年来,长沙的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迅猛发展,这些产业刚好契合了08年以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需迅速扩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交通枢纽的改变也影响很大。在普速铁路的时代,株洲是当时的铁路枢纽。但在高铁时代,京广、沪昆高铁在长沙“十字交汇”,长沙取代株洲成为新的枢纽,这种枢纽功能效应非常大,将周边城市的人口、资源进一步吸引、集聚到长沙。
这其中,随着武广高铁开通,长沙到珠三角的路程缩短到3小时以内。童中贤说,湖南与珠三角之间的联系就非常紧密,在高铁开通之后,湖南尤其是长沙就成为珠三角不少产业转移布局的首选。
不仅如此,长沙的县域经济也在中西部独树一帜。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到2017年,全国共有24个县(市)GDP突破千亿大关,其中中西部共有5个,而长沙就独占3个。分别是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其中,长沙县和浏阳进入到前十名。
长沙的县域经济发达,与其工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很多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到湖南,省城长沙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主营业务是视窗防护玻璃的蓝思科技,最早成立于深圳,但其2006年开始在浏阳建厂、2009年投产,2015年蓝思科技在深交所上市。
数据显示,2017年,长沙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12411.58亿元,比1978年翻了9番,已建立起覆盖37个行业中类的比较完备工业生产体系。优势产业日渐成熟。全市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过1000亿元,其中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过2000亿元。
到2017年,长沙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59家,在中西部各大城市中,仅次于成都,高居第二。
此外,目前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童中贤说,长株潭城市群比同出中部的武汉都市圈相比,结构更为合理,也更活跃,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作为支撑长沙经济发展的平台,对长沙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沙城市规模也在迅速壮大。长沙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长沙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53.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434.82平方公里。城市集聚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长沙城镇化率为42.5%,拥有城镇人口260.89万人;到了2017年,长沙城镇人口增加了353.49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