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黑翼资产:东方证券杯私募梦想创业营优秀机构

新浪财经

关注

8月23日,由新浪财经和东方证券联合主办的东方证券杯私募梦想创业营第五场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场十家入围机构之一,上海黑翼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邹倚天作为机构代表在上午的闭门答辩中讲述过往业绩,阐述投研理念,接受评委提问。

他表示,黑翼的投资圣杯是一切从数据出发,任何的决定都要有数据支持,任何的投资逻辑要有理论的依据,投资决策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对于量化来说,投资是一个长跑。黑翼的理念是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公司最重要的目标。

他介绍道,黑翼的Alpha策略主要是多因子选股,因子库有超过500个,分为六大类,现在每个月新增因子超过了20个,“挖掘因子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行业,同行都是在不断地发行新的因子。我们也要保持挖掘的速度,才能保持在行业中比较有竞争力的地位。”

他表示,CTA策略是量化的趋势策略,跟传统资产相关性更低,跟股市、债市、商品指数相关性特别低,极端市场环境下往往会表现很好。而黑翼与市场主流的CTA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黑翼的CTA策略持仓周期偏短、持仓更加分散,这样做可以在市场没有强趋势时仍然盈利。同时黑翼在风控上采用了系统化的风控体系,净值波动是处在非常稳定的区间。

他认为,经历了2017年整体商品市场的低波动率,未来市场波动率的恢复和上升的概率会比较大,看好CTA在接下来的这几个月还有明年的表现。CTA策略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种类,是一个可以给大家分散整个组合风险、提升组合夏普比率的好工具。

以下为答辩实录:

答辩人:两位评委好,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产品跟策略的情况。

公司是一个专门做量化的私募公司,主要策略有两大类。一大类是CTA,主要是做中短期的CTA,另外一个产品线主要是做量化选股,包括股票对冲还有指数增强。

我们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是我和陈泽浩博士。我们两个以前是斯坦福的同学。毕业后,我去了巴克莱投资研究公司,也就是现在的贝莱德。陈博士选择在雷曼兄弟做衍生品的研究。回国之后我们加入了博时基金,之后又一起在PCA Investments(中投旗下唯一的合资对冲基金)做量化投资团队的联席主管。2014年的时候,我们两个一起创办了黑翼资产。

我们现在整个的投研团队共有14名成员,有博士4名,基本上都是理工科背景的,包括计算机的、物理的、数学的。成立以来,也获得了机构颁发一些奖项。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Alpha策略。这个主要是多因子选股,因子库有500个,分为六大类,既有比较偏价值的、偏基本面的,比如价值因子、成长因子,也有比较偏技术面的,比如说传统的技术指标。另外还包括机器学习的因子、大数据因子、分析师因子等。现在我们每个月大概新增因子超过了20个,挖掘因子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行业,同行都是在不断地发行新的因子,我们也要保持挖掘的速度,才能保持在行业中比较有竞争力的地位。

很多人说2017年是量化小年,不太好做。我们也分析了原因,就发现去年是有一些因子不太好,比如说像反转因子。不太好的原因是现在A股的成交量很低迷。确实,很多的散户都不交易了。最近有一个数据,深交所现在账户数一共有1亿多的股票账户数,实际交易的不到1000万,也就是说不到1/10的人还在交易。以前很多私募用的炒作题材或者是炒作热点这种手法,最近也被一些政策影响了。另外,现在对游资的监管也比较严。我们知道,反转因子主要是利用散户和游资的炒作来盈利,这个因子在当前的环境下可以说已经完全失效了。相反,基本面因子比如说价值、成长这两类,去年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做这两类的因子,去年的盈利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状况的出现给我们一个宝贵经验和提示,也就是说因子量一定要足够分散,不能偏重某一个类别。

我们针对不同的指数也构建了不同的策略,包括沪深300和中证500的策略。另外除了因子本身我们还有一套自主开发的风险模型,综合考虑了整个的股票的短期和长期的波动率。

我们的Alpha策略除了刚才讲的多因子模型、风控模型,还有一套市场冲击模型,会计算整个股票成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这三个模块最后会进入到我们的组合优化器,可以自动权衡这三个模块的效用,比如说既要最大化收益,同时也要最小化波动率,以及最小化市场冲击等。

2014年12月,是一个所谓的量化黑天鹅的月份,市场上大多数的量化基金可能相对于沪深300跑输了大概8到10个点。当时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股表现非常好,其他的小盘表现是很一般的。我们实盘操作的沪深300产品,在那个月跟沪深300的表现是持平的,证明我们在整个风格因子的控制上是比较严格的,没有做偏向小盘、赌小盘的风格。

我再讲讲我们CTA的策略,这次我们实际上报名参加的产品是一只CTA的策略,我重点讲讲这一点。

我们CTA产品线主要是通过各种量化模型去跟踪各种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的表现,然后通过趋势跟踪策略来进行盈利。

CTA基金有一个特点,大部分都是系统化的,也就是说是量化的趋势策略。第二,它跟传统资产相关性更低,跟股市、债市、商品指数相关性特别低,特别是传统资产表现不好的时候,CTA表现是非常好的,今年CTA的表现就非常好。另外,CTA有一个危机保护的作用,把CTA加入到一个大的组合里面,可以提升整体组合的风险收益比。

因为国内的期货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海外的CTA指数,可以看到基本上跟标普500都没有什么相关性的。

我主要讲讲我们的CTA跟市场其他的主流CTA的区别。因为现在专门做CTA基金的也比较多了,因为市场主流的CTA还是偏中长期趋势为主的,我们首先持仓周期是比较偏短的。另外,我们整个的持仓是比较分散的,因为我们覆盖的品种是超过了50种,基本上所有整个经济环节的各行各业的情况我们都覆盖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令我们的期货能在市场既是没有很强趋势的时候仍然可以盈利。大家可以看到,展示屏里红色的这条线是5亿CTA的指数,编制指数的机构把规模超过5亿的CTA的平均的表现放在里面,我们也是这个指数的成分之一。从图形上看,我们的产品大幅度跑赢了这个指数。这个指数直到今年7月份基本上是0左右,而我们的收益大概已经超过了30%。

我们也分析这两年为什么很多主流CTA的表现是一般的。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动量策略的褪色。我们用了一个40天均线穿越策略,也就是黑色这条线模拟了5亿指数,可以看到黑色的这条线基本上可以很好地跟踪市场CTA的表现,大家用的是相对比较传统和简单的CTA的策略。这种CTA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很难活得超额收益了。

另外。我们采用了比较系统化的风控体系,可以看到整个的净值波动是处在非常稳定的区间。

刚才我提到了CTA策略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往往会表现很好。我们也统计了过去几年市场大跌的时候CTA的表现。一个是2015年股灾期间,整个沪深300回撤了30%,而我们的CTA大概是上涨了19%。第二次2016年的股市熔断,那个上证单月下降的22.85%,但我们的CTA那个月上涨了1.8%。另外是今年的3月,我记得3月23日,那天是特朗普第一次宣布要开启贸易战,股市应声下跌了3%,我们所有的CTA产品都是上涨了4%到7%不等。最近这次是从6月开始的一个股市继续大跌,CTA策略也是上涨了4%到7%左右。

就是说从最近几次的股市调整都可以看出,CTA确实起到了危机保护的作用,越是股市不好的时候它的表现就越好。

展望未来,经历了2017年整体商品市场的低波动率,我们认为未来市场波动率的恢复和上升的概率是比较大的。我们比较看好CTA在接下来的这几个月还有明年的表现。另外,因为我们CTA一个是周期偏短,并且采用了多元化的配置,所以明显优于传统的量化资金策略。更重要的是,CTA策略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种类,本身也是一个可以给大家分散整个组合风险还有提升整个组合能力的工具。

接下来两位评委有没有什么小问题?

(问答环节)

曹欣欣:你们主要是做CTA,我看的一下旗下有大概10多只产品是吗?

答辩人:对,现在CTA的规模比较大。

曹欣欣:像这种你们现有的策略容量达到了多少呢?

答辩人:现有的大概在20到30亿左右,也就是偏中短周期的。长周期的大概在30到50亿。

曹欣欣:产品大概是什么时间成立的?

答辩人:最早的是2014年10月份成立的

曹欣欣:现在的业绩是现在的产品的表现?

答辩人:有不同的产品,。混合1号是最早的,是2014年成立的。时间比较晚的是2017年8月份成立的。

皮鲁:您公司在投资决策上是怎么控制的?包括风险的控制?

答辩人:我们基本上有一个投资委员会,我们所决定的一个是产品的目标波动率,还有一个是子策略的配比。这个目标波动率我们基本上会恒定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水平,我们会坚持这个比例,而不会说随便改变。另外,像一些子策略的权重的配比,我们每个月会定期看一下所有的子策略的表现,包括因子的表现。我们会根据这个表现有一系列的量化指标。这些量化指标一个是包括了某一个子策略时盘的回撤有没有超过历史的最大回撤,如果超过了1.5倍以上,我们会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或者说回撤的时间超过历史1.5倍以上,我们会找失效的原因,有没有失效的基本面的原因,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反转因子,2017年以来是有很深刻的背后的基本面的原因,如果我们能找到这种原因,这一类因子我们会迅速地把它从策略里剔除出去。如果找不到因子,可能是样本外的巧合,我们会进一步调整,逐渐降低。包括新的因子进入我们也是这么来考虑的,我们会在样本外跑至少2到3个月,再加入时盘,权重也是慢慢加上的。

皮鲁:你们现在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答辩人:机构资金,比如银行比较多一些。

皮鲁:银行和代销的钱吗?

答辩人:有代销也有FOF。

追问:你们两个人是联合创始人,但你们两个人在投资上不是那种一个负责资产一个是负责投研,你们两个人都在做投资,你们两个是怎么分工,以及协作是怎样的?

答辩人:像公司的一些日常管理,可能我们俩会进行一些分工,比如说像是市场、后台、运营等等。我们两个人会把这些日常运营的事情各自承担一些。投研这块也是有自己的分工,陈总主要负责CTA,我负责股票其实很多人问我们一个问题,一般像我们两个创始人的或者是双CEO的结构是特别不稳定的,但实际上我们这个是一个特例,因为我和我的合伙人基本上是研究生报道第一天认识的,十几年的默契,我觉得我们到目前为止合作还是比较好的。

追问:再追问一个,你们两个当时在投资上其实也都具备独立创业的能力,为什么要选择两个人一起变成一个联盟?

答辩人:因为我们两个侧重的策略也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样让我们整个的私募抗风险的能力会更强一点,令我们的策略更多元化。

曹欣欣:他们两个人管理的不太一样,像陈总那边主要是CTA,您这边主要是量化股票、增强的策略。

答辩人: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