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互保蝴蝶效应:曾撑全县一半经济 被13亿代偿压垮

中国经营报
山东多个化工企业出现资金问题 山东互保“蝴蝶效应”:13亿代偿压垮瑞星?
陈家运
近日,位于山东泰安的大型民营企业瑞星集团因担保问题陷入资金困境。去年以来,该公司被多家法院列为失信人。
事实上,除了瑞星集团外,近期包括山东晨曦集团、东营天信集团、临沂江泉集团、邹平齐星集团和西王集团、菏泽洪业集团和玉皇化工等山东企业也接连出现资金问题。
“山东的融资环境已经变得较为紧张,民营公司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现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环保及安全等要求不断提高,正是企业需要资金整改或提升技术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资金来源会使得很多企业在这场风暴中被淘汰掉。”山东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张亮(化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表示。
因担保代偿13亿元
据悉,瑞星集团因担保问题,替山东光大日月集团(以下简称“光大日月”)偿还债务近13亿元,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去年以来,瑞星集团及其子公司被多家法院列为失信人。
公开信息显示,瑞星集团主营业务为尿素等化工产品,是一家以煤化工为主,集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热能发电、设备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化工制造企业,其控股人为孟广银。
据《山东商报》发布的《山东富豪榜》显示,孟广银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以36.81亿元和60.9亿元的财富,排在榜单第96位和69位。据当地政府人士透露,该公司支撑着全县一半的就业和经济。
然而,就是这家知名企业却屡屡成为“老赖”。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瑞星集团自2017年以来,被执行还款5次,执行标的累计金额超过2亿元,在2017年该公司还被列入失信人名单。而公司主要子公司山东润银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银生物”)2017年以来被执行还款15次,执行标的金额约2.5亿元,同时被多地法院列为失信人。
7月31日,瑞星集团李姓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瑞星集团担保的光大日月破产倒闭,不得不替其偿还13亿元欠款。同时,近年来公司新建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双重压力下导致公司整体资金链紧张。
记者了解到,光大日月与瑞星集团同为山东泰安市东平县明星企业,前者资产近30亿元,主营业务以食用油为主,因经营不善及跨界期货市场导致破产。
眼下,瑞星集团及其子公司润银生物双双被列为失信人,在融资方面更加艰难,如何偿还欠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保下的融资困境
事实上,瑞星集团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资金逐步收紧,大量上市公司及地方企业债务违约频发。其中,融资手段较为单一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融资压力持续加大。
特别是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第三大省——山东省,其省内多家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问题,最终将长期隐藏的企业间互保风险引爆,导致区域内信用风险持续发酵。
张亮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其企业所在的化工园区有大约40家中小型企业,在前期投资项目或者后期需要运营资金时,都是园区内企业互相担保才能从银行拿到贷款,而往往有的企业背负着十几家公司的担保。
公开信息显示,同处山东邹平县的西王集团与齐星集团就存在互保关系。据了解,截至2017年3月29日,西王集团对齐星集团及下属子公司提供担保余额达到29.073亿元。2017年,由于齐星集团资金链断裂,西王集团也一度受挫。
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之间担保、互保,尤其是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最为普遍。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受到自身可抵质押资产稀缺、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第三方担保机构成本较高等因素制约,通过同区域内相识企业或上下游企业间互保既可节约融资成本,流程又相对简单,且成功率相对较高,设立互保、担保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现在,银行几乎不会再做信用贷款,要是有贷款业务也是在具有实质性抵押物的时候才做。”山东一位银行界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山东一位参与处置当地企业资金断裂及相关担保问题事件的政府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事件爆发后,最后只能地方政府积极介入,采取手段控制局面防止互保问题再度扩散。目前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解决,只能让企业破产后慢慢与银行等机构协商解决。”在该人士看来,这相应地也对地方企业融资造成巨大影响。
山东一家大型地炼企业的高管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像我们较大规模的企业从去年开始几乎就很难拿到银行贷款了。现在银行贷款大都流向国企、央企。”
张亮的企业也有相似的遭遇,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的企业也几乎没有拿到任何银行贷款。 “虽然我的企业可以做得很良性,但对未来的路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张亮表示,“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自身企业,而是对外担保的企业,现在融资、环保、安监等很容易造成企业倒闭,大家都是一损俱损。”
跨界投资埋“祸根”
上述山东当地的政府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些爆发问题的企业往往大都是以大型基础制造、化工等为主业,盈利能力近年来处于低位甚至亏损,而很多企业为寻找新的盈利点,往往拿着巨额贷款投向金融、期货等领域,或进行跨行业投资。
从日前爆出存在资金链问题的这几家山东企业来看,就存在类似的情况。
7月20日,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公布的民事裁定书指出,晨曦集团现已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据悉,晨曦集团是山东省重点工业企业,已形成石油化工、粮油加工、国际贸易、文化旅游四大主营业务,员工6000余人,集团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作为山东知名地炼企业,2016年晨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32亿元,其中石化企业总产值168.5亿元,粮油加工企业总产值15.9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晨曦集团主营业务炼油等低迷,是导致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但作为炼化企业涉足大豆贸易融资业务,才是最后银行“抽血”的主要原因。
据媒体报道,2014年,曾出现过一次大豆进口商违约潮,包括晨曦集团等大豆进口企业均受到波及。在这次的违约潮后,银行开始严查贸易公司信用证融资,并收紧了信贷,这也就使得企业资金获得的成本和难度有所增加。2015年,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自2014年年底,公司开始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其原因是,自2014年年中开始,银行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逐步减少了山东晨曦的贷款,与2013年相比,企业总贷款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与晨曦集团的遭遇类似,齐星集团是一家以铝产品深加工为主业,并涉及电力通讯铁塔、新材料、金融、地产等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破产重整前,齐星集团主业一直很稳健。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由于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容易拿到银行贷款,然后四处投资。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这些投资成为拖累,甚至把企业拖向债务危机的深渊。
据悉,齐星集团对外投资的企业多达28家,持股比例在50%以下的有12家,涵盖创投、租赁等多个行业。
此外,东营天信集团亦是如此。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开始,天信集团业务从纺织向冶金、有色金属和新能源领域拓展。然而投资的铜业和光伏产业,都接连遇到产能过剩、铜价下跌、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等影响一度受挫。
一家大型地炼企业的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一般而言,企业注重多元化发展也是为了规避产业单一带来的风险问题,但很多企业跨行业投资过大,步子迈大了也就收不回来,这是导致资金链紧张的主要原因。
“我们当地的企业已经引进军方技术用于企业生产,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对于企业接连出现的资金问题,上述山东地方政府人士建议,企业在发展中应尽量先以主营业务为主,以新的技术或者扩张产业链来降低成本,这符合现阶段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方针。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