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频发后遗症:公募基金扎堆清盘“迷你基金”

中国经营报

关注

  基金频发后遗症:公募基金扎堆清盘“迷你基金”

  易妍君

  公募基金清盘仍在提速。2018年以来,已有超过40只基金进入清算程序,清盘基金数量已超过了去年全年总量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截至2017年12月31日,“迷你基金”(规模跌破5000万元清盘红线的基金)更是数以百计。《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家基金公司有5只以上“迷你基金”,其中,7家公司拥有的“迷你基金”只数多达8只(剔除新发基金及封闭式基金)。

  从历史数据看,无论是清盘基金还是“迷你基金”,二者的数量几乎都达到了历年同期最高点。与此同时,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基金公司在管理产品方面或将迎来更多挑战。

  正向淘汰

  近年来,基金产品的优胜劣汰愈演愈烈。2014年9月,公募行业出现首只清盘基金。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6年,清盘基金的数量分别为4只、31只和18只,而2017年全年清盘基金的数量高达100只。

  随着“迷你基金”队伍的日趋庞大,也预示着2018年基金清盘或将提速。根据相关规定,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200人的,则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梳理发现,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300多只基金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剔除新发基金、封闭式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部分基金的规模已不足3000万元。其中,天弘基金、大成基金、中融基金、华富基金等公司旗下的“迷你基金”数量相对较多。

  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但单就业绩而言,截至今年3月19日,大多数“迷你基金”仍然处于盈利状态。

  而一些规模不足3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并没有放弃自救。记者注意到,部分基金仍在增聘或更换基金经理、或是增加合作销售机构,也有基金近期已经公告转型计划。

  需要提及的是,正如上文所说,基金清盘加速,从去年开始已有显现。有分析人士指出,2017年陆续出台了相关基金监管新规,加之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市场弱势等因素的影响,基金产品的清盘明显提速。2018年以来,这一态势得以延续,甚至有可能更加严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明,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积极响应监管及市场趋势、整合优化旗下产品线(等原因),在与持有人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其所在)公司陆续主动处置旗下部分“迷你基金”,未来将进一步集中公司优质投研资源,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

  他认为,基金清盘是市场的自然出清行为,大家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自2014年破冰至今清盘的基金数量占比其实非常低,未来还将有更多不适应市场节奏的基金面临清盘。在当下的时点,积极响应监管,清盘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华北某基金公司也表示,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一些产品不再适合新的市场环境,这是造成清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清盘本身对资本市场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一种正向流动,对基金公司而言,也可以更加集中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不过,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向记者指出,近年来“迷你基金”和清盘基金的数量显著增多,是前期基金频发与基金产品同质化的后遗症。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下以及受新规约束,部分委外基金大规模赎回的背景下,部分基金规模骤降成为“迷你基金”甚至清盘,是基金行业的一种淘汰机制。

  转型“保壳”

  除了基金清盘之外,基金公司还需要面对如何将“迷你基金”转危为安的考验,不同风格的基金公司或许有不同的选择。

  对于同一时期,公司旗下出现较多“迷你基金”的情况,上述地处华北的基金公司告诉记者,如果产品达到清盘条件,公司将按照规定启动清盘流程。产品清盘后资金会退回投资者账户。整体而言,清盘毕竟是个别现象,不会给公司业务造成影响。

  “‘迷你基金’的成因很多,基金公司会根据每只产品的不同情况分别分析。如果某些基金因为周期性等原因导致规模变小,但本身仍有竞争力,基金公司会倾向于持续运作;如果某些产品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基金公司则会考虑启动基金清盘流程。”华南某基金公司同样认为,近年来,基金清盘数量增多,清盘业务流程较成熟、完善,对基金公司业务运作影响甚微。

  其总结称,对于低于5000万元的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在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基金类型、客户构成、投资风格等因素综合考量进行解决方案选择,除了清盘、结束基金运作,还可能通过基金转型模式,将基金转型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另外,则是通过加强持续营销,将基金规模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迷你基金”较多的基金公司,其新发基金的速度也可能受到影响。

  2017年年底,有媒体报道,监管层对“迷你基金”推出新政,即“对于旗下‘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的基金管理人,原则上对其上报的产品适用6个月的注册审查期限。普通发起式基金、权益类基金暂不纳入上述‘迷你基金’计算口径”。不过,记者并未从公开渠道找到相关文件。

  如果按照上述说法,对于“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的基金公司而言,其产品获批节奏有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因为如果是采用简易程序,一般情况下,新发基金的申请受理后,大概20个工作日即可获批,而大部分常规基金都是通过简易程序来审批。

  显然,监管层已开始注重对“迷你基金”的管理,以避免损害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这无疑为“迷你基金”较多的基金公司施加了不少压力。

  整体来看,“迷你基金”增多以及基金清盘加速,与基金业前期的发展状况不无关系。除了种种外界原因以及市场因素,基金公司进行产品布局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这一现象。比如,以“种子基金”的形式积累投资业绩,以便后续能够将规模做大。

  虽然“迷你基金”数量增多已逐渐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但基金规模过小,并不利于投资运作,加之监管趋严的因素,从长远发展来看,减少“迷你基金”数量才更有利于基金公司以及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迷你基金”现象,杨晓晴强调,基金公司应把重心放在投研领域,把业绩做好,才是公司长盛不衰的不二法宝。依靠渠道与营销手段得来的规模扩增较难长期持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