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三板私募摘牌背后:中科招商的得与失

国际金融报

关注

一起摘牌事件,掀起了私募上市的大讨论: 私募登陆新三板,福兮,祸兮?

12月15日晚间,股转系统公告,中科招商、达仁资管两家挂牌私募不符合整改要求,决定于12月26日起终止挂牌。

而在三天前,银纪资产、富海银涛和拥湾资产3家挂牌私募机构刚因不符合整改要求,于12月21日起终止挂牌。

历时一年的新三板挂牌私募整改基本进入收尾阶段。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私募机构有25家,自2016年5月27日股转公司发布整改通知以来,有12家私募发布了自查报告,而在2017年11月10日前没有提交报告或不符合整改条件的,根据股转系统要求,将被强制摘牌。

中科招商的主办券商光大证券发布的核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科招商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之和占收入来源的41.39%,不符合“私募八条”中“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的要求,因此被摘了牌。

从鼓励私募试点挂牌新三板到整改,两年多时间里,私募市场规模已超10万亿。以中科招商为代表的私募机构,在挂牌新三板期间,又有哪些得与失?

“壳王”市值最高达1300亿

2015年3月,上市之初的中科招商股东只有36人。而在2015年,中科招商先后实施了四次增发。截至2017年三季报,公司股东人数已经增至2713名。

作为私募股权机构,中科招商管理资金规模更是扩大了数倍。2017年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中科招商在管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124只,实缴资本总额约347.5亿元;在管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共25只,实缴资本总额约3.8亿元;在管的其他类型私募基金1只,实缴资本总额约1.1亿元。

2015年4月份,中科招商的股价达到最高峰,市值最高达到1300亿元。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中科招商疯狂扫货A股上市公司,一度赢得了“壳王”的称号。

2015年“股灾”期间,中科招商通过旗下的投资平台中科汇通(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渠道,在二级市场上疯狂举牌,其2015年半年报上显示曾陆续举牌12家上市公司。

2015年全年,中科招商累计举牌16家上市公司,多为市值40亿元及以下的小市值公司,壳股特征明显。

▲2015年中科招商举牌的上市公司 数据来源:Choice

其中,让其获利最多的当属鼎泰新材。2015年7月,中科汇通出资2.6亿元两次举牌鼎泰新材(现为顺丰控股),随后不到一年时间,鼎泰新材发布重组预案,顺丰控股作价433亿元借壳上市。复牌后的鼎泰新材连出11个一字板,中科汇通成功套现5.86亿元,盈利超过3亿元。

2017年三季报显示,中科招商1-9月实现营业收入为3.58亿元,投资收益12.04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4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6.84%。截止2017年9月30日,中科招商资产总计为222.94亿元。

监管趋严风头褪去

转折始于2016年。

2016年下半年,监管层加大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审核要求,严打“A股炒壳”行为。中科招商也开始大幅减持之前举牌的股票。

中科招商公开表示,未来会逐步减持上市公司股票至完全退出,以后将不再用举牌方式投资上市公司。

伴随着监管趋严导致的壳资源贬值,减持就意味着“割肉”。2017年以来,天晟新材、大晟文化股价大跌超50%,国农科技、沙河股份、祥龙电业跌超40%,仅朗科科技和顺丰控股有所上涨。

2017年以来,中科招商一共发布了18条减持公告。12月7日,中科招商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根据自身资金需要,拟在未来六个月内实施股票减持计划,总计减持金额约30亿元。12月11日,中科招商减持中设集团、还转让了持有的全部朗科科技股权。

此外,由于此前的举牌和套现,中科招商因股票减持未及时披露、违规增持股票、短线交易等原因,多次被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

截至12月15日,中科招商收盘股价为0.77元,市值不足90亿元。

除了“被迫”减持外,摘牌后中科招商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股东如何处理?

全国股转系统在公告中要求,被终止挂牌公司应积极应对投资者诉求,主办券商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被终止挂牌公司相关事宜并披露联系方式,协助做好被终止挂牌公司投资者的沟通工作,指导被终止挂牌公司妥善解决投资者诉求。

对于股东人数超过2000人的中科招商来说,股东安置将会是一大难题。

谋求外部上市渠道

在接到摘牌通知当天,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就公开表示,未来会谋求新的上市渠道。

“现在环境发生变化了,我们在新三板终止挂牌,这对中科招商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挫折,但我们已经着手开始登陆其他资本市场的相关工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单祥双在中科招商集团内部会议上这样表达。

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中科招商可能选择新加坡或香港上市。一位私募行业律师表示,摘牌后,中科招商选择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更大,新加坡市场也有可能,但是相比香港市场,其流动性和成交量都不具有竞争优势。

而国内私募做市流动性不足这一现象,也将在本次整改后有所改观。

民生证券分析师伍艳艳指出,2016年12月,全国股转公司披露首批入围私募做市试点的10 家私募机构以来,私募做市试点工作已进行一年,但目前相关业务仍未有明确进展。随着此次挂牌私募机构自查整改工作逐步完成,和针对私募机构监管规则进一步明确规范,私募做市政策的正式出台或将有所推进。

记者 吴梦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