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二次费改启程,大部分车主最低折扣率降至3.8

财经杂志

《财经》记者 俞燕/文 袁满/编辑
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整整一年之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轮改革于6月9日启动。保监会于今日发布《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及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车险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调整为按四大辖区分成四档,对于业内争议较多的阈值监管亦进行了完善。
根据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方案,2015年6月,保监会在黑龙江等6个地区启动商车改革首批试点,2016年1月试点扩展到安徽等12个地区。2016年6月,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在今日保监会召开的车险二次费改新闻通气会上,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刘峰表示,按照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思路是采取分步实施,2015年试点和2016年全面实施只是完成新旧条款的切换,还有大量工作没开始。从2016年全面实施的运行情况来看,当前继续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行业车险承保亏损金额逾10亿元,2015年车险费改试点首年实行承保利润30多亿元,2016年则进一步增至60亿多元。
双系数分档细化
《通知》规定,使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的财产保险公司,可以按四大辖区在相应范围内拟订自主核保系数、自主渠道系数费率调整方案。具体而言,深圳保监局辖区的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调整范围皆为0.70-1.25;河南保监局辖区的自主核保系数调整范围为0.80-1.15,自主渠道系数调整范围为0.75-1.15;天津、河北、福建、广西、四川、青海、青岛和厦门等8个保监局辖区,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调整范围皆为0.75-1.15。北京等26个辖区,自主核保系数调整范围为0.85-1.15,自主渠道系数调整范围为0.75-1.15。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首轮车险费率改革方案,费率调整系数包括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自主核保系数、自主渠道系数等(上海、江苏和深圳三地则试行了交通违法系数),其中,自主渠道系数由各保险公司根据渠道成本设置,自主核保系数分为“从人”和“从车”两类影响因子,“从人”因素包括驾驶技术、驾驶习惯、驾龄、年龄、性别等,“从车”因素包括行驶里程、约定行驶区域、车型、投保车辆数和绝对免赔额等。
目前,全国范围内自主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系数的浮动区间分别为0.85-1.15,即所谓“双85”,深圳地区则为0.75-1.25。
此前业内曾传出二次费改拟将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系数从目前的“双85”调至“双75”的版本,即调整为0.75-1.15。作为最能体现保险公司个性定价的因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自主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系数如果从“双85“调整为“双75”,则意味着整体保费折扣将由7.2折变为5.6折。
在保监会5月5日召集8家大型产险公司召开的有关商车费改讨论会上,则讨论过“单75”的版本,即自主渠道系数可能下浮至0.75,一些综合费用率较高的地区则可能实行“双75”。

无论是“双75”还是“单75”版本,业内都有不同的声音。两大系数调整范围下降,意味着车均保费的下降。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底,商业车险车均保费较改革前下降5.3%,由此减少保费达250亿元。 因此,在传出二次费改将于本月启动的风声后,一些公司开始利用改革前的这个空档期加大对优质客户的争夺。
对于此次两大系数按四大类区域设计为四档的二次费改方案,刘峰表示,在不同地区实行差异化的浮动系数,可以体现地域间的费率差异。据介绍,四大类区域的划分主要参照其综合费用率等指标的表现。
刘峰表示,车险费改前车险保费折扣最低为七折即“七折令”,首轮改革后“七折令”取消,低风险车主获得的最低折扣可达4.3左右。而二次费改后,预计大部分车主的最低折扣率可进一步降到3.8左右,部分地区甚至可达3.34左右,“消费者将获得更大的保费受惠空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表示,车险费改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高保低赔、无责不赔”问题,实现了保险责任范围的扩大和附加险的精简整合,为消费者理解条款和后期理赔提供便利。
完善阈值监管
在第一轮费率改革中,业内争议最大的是保监会为了控制车险综合成本率所采取的阈值监管措施。
所谓“阈值监管”是业内的通俗说法,是指保险公司车险实际经营综合成本率不能超过其事先上报监管的预期综合成本率,而预期综合成本率则不能超过车险过去三年平均综合成本率,否则将被叫停相应地区的新业务。
彼时,一些保险公司在市场激烈竞争下综合费用率快速攀升,有的甚至出现赔付率倒挂的现象。
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41%,比第一轮商车费改测算的35%增加了6个百分点。安信金融分析师赵湘怀的报告指出,截止2016年4月末第一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费用率42.52%,第二批试点地区39.84%,第三批试点地区39.51%。
为了使综合成本率不超过其上报的预期值,一些保险公司不得不采用释放准备金的方式来控制综合成本率,即通过调节已发生未报案责任准备金或已赚保费中的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来降低综合赔付率,从而降低综合成本率。
去年,保监会曾通报长江财险存在准备金提取不足的问题、大地财险总公司留存准备金的问题。
刘峰对《财经》记者表示,首轮车险费改时保监会采用的所谓阈值监管手法,是为了车险费改平稳过渡所采取的临时性监管措施,在二次费改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已予以完善,比如加大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力度等。
《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应建立常态化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回溯和修订机制。产品获批使用后,如保险公司车险综合成本率、综合费用率和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率等指标的实际发生值与报送申请材料时的精算预期值发生重大偏离,保险公司应主动对费率方案进行修订并重新报送保监会审批,严格防范商业车险定价风险和经营风险。
对于指标偏离的判断,则由保监会综合考虑保险公司市场影响程度、历史经营状况和指标波动幅度等来确定。如指标超过该指标值前三年平均波动幅度(取绝对值计算)的,原则上认为即为重大偏离。
出现重大偏离时,保监会将责令保险公司停止使用存在问题的车险产品并修改费率方案,情节严重的,则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申报新的车险条款费率。

有业内人士指出,二次费改的核心在于保险公司进行费用管理,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将由以往的保费战转为费用管理战。
事实上,从日本、德国等国家实行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时的表现来看,亦带来费率的下降和综合成本率的升高。安盛天平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 胡务表示,美国等进行车险费率改革时,初期也出现了综合成本率升高的情况。
刘峰表示,二次费改后,预计将出现综合赔付率小幅上升、综合费用率小幅下降,最终结果还需市场进一步观察。在他看来,保险公司的经营和行业发展“应该可以保持稳定”。
首轮费改之后,很多保险公司已经陆续实施了费用跟单、费折联动和费赔联动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有业内人士建议,二次费改后,保险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费用的管理,比如根据不同险种、不同地区、不同渠道的赔付差异设定不同的费用率。
人保财险副总裁华山表示,二次费改后,未来车险市场从规模增长向有效增长转变、由单一市场价格竞争向价格与风险相匹配转变、由示范条款向产品多元体系三大转变。
中小公司“避其锋芒”发展
二次费改启动之际,业内亦不时出现“中小公司要死掉一大批“的预言。

对于二次费改是否进一步加大中小公司的生存压力,刘峰表示,中小险企经营困难的现象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将存在,在保险市场这样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新进险企若想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必将付出各方面的努力。
刘峰认为,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规律,在车险改革过程中,市场将逐步发挥作用,“这是必然的现象”。 事实上,从市场经营来看,近两年大公司车险业务经营比较困难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反而中小险企也出现了在一些局域市场发展很快的代表。
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重要的是找准市场定位。 刘峰建议,中小险企可以走“避其锋芒”的发展之路,选择大公司关注度不够、发展能力水平不强的领域发展,抓紧提升自身风险识别、产品定价能力、内部管控能力和客户满意度等,“公司经营不是靠大小,而是靠能力。”
作为一家中小险企的掌门人,胡务表示,从车险改革的结果来看,与中小公司的经营困难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同质化其实对中小公司更不利。车险费改后,通过产品、客群的细分,中小公司也可以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胡务看来,大公司很难细分市场,中小公司就有这样的机会。
胡务表示,车险费改前中小公司很少思考自己的定位,改革后就会思考未来出路在哪里,核心竞争力的出路是做专、做细、做精,产品端要更加专业,专注细分市场,做精产品服务或定价。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中小公司而言,应对车险费改的最大契机在于对互联网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比如车险理赔、消费者信用管理、人工智能和反欺诈手段等,都大有文章可为。
5月25日,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首个“车险分”,引起车险市场的广泛关注。胡务对《财经》记者表示,安盛天平保险对“车险分”也很有兴趣,未来也打算加入。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迫切需要运用这类科技手段为业务助力。据介绍,安盛天平和BAT企业都在进行相应的合作,其所在的中小公司联盟中,成员公司之间亦在互联网领域相互合作。
刘峰表示,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车险费改后市场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变,预计二次车险费改将推动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型险企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进而推动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刘峰表示,短期内行业整体上将维持大型保险公司为主、中小型险企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在车险二次费改启动之际,保监会对其实行改革与监管并举。刘峰透露,将于近期下发《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建立车险理赔基础指标监测和通报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原则,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深化车险改革。
责编 | 黄姝静 shujinghuang@caijing.com.cn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对文章进行转载、摘抄、整合及建立镜像等侵权行为。如需转载,请在本公众号后台提出申请并获取授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