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本“新宠”共享充电宝:真风口还是伪刚需?

中国产经新闻报

关注

  资本“新宠”共享充电宝:真风口还是伪刚需?

  本报记者 张毅报道

  在共享单车不是在大街上就是在报道中的时候,共享充电宝也快乘“共享经济”的东风,悄悄来了。

  需要承认的是,共享充电宝出现后,并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幸运,“伪刚需”等质疑声音一直伴随其左右。然而,资本却似乎有意与“主流观点”相悖,表现得颇为看好这个“新风口”。

  充电宝租赁企业——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称“小电”,以下简称小电科技)继3月31日获得金沙江创投、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刚领投,共计千万元的天使投资后,4月10日又宣布已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

  与此同时,处于一个赛道的,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街电科技)目前也已获得亿元级别A轮融资,IDG资本、欣旺达参与领投;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电科技)也于几天前完成了A轮融资,该公司创始人更豪言“要在三个月花光一个亿”。

  共享充电宝来了

  留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近日,共享充电宝装置正在攻占北京各大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

  13日上午,记者在北京朝阳区大悦城也体验了一把共享充电宝的使用。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和共享单车类似:扫描二维码,用户注册,点击付款,借出充电宝。如需归还,用户可以在其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实现就近归还。使用费用上,目前是一个时间之内免费,一个小时后一元钱一小时。

  实际上,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好几种类型的共享充电宝装置,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已有15家。

  记者在提供共享充电宝业务的企业官网上梳理后发现,从使用场景来看,目前进入市面的共享充电宝装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以街电科技为代表企业,主攻小型柜台,小型场景,比如餐厅、酒吧、咖啡厅等,一个装置中可以存放6个或12个充电宝;用户需要交付押金。

  其次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小电科技为这类模式的企业代表,其以桌面为使用场景,线机一体。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扫码付款后就可以实现充电。目前的使用情况是,用户不用交付押金。

  最后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企业是来电科技,该企业装置主攻大场景,比如商场、火车站、机场、医院、风景区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一台装置设备可以放置几十个充电宝。而且人和充电设备都可以移动,能够实现从某地租借再到异地归还。

  质疑声不断

  “其实我是一个有‘手机低电量焦虑症'的人,共享充电宝的出现,简直就是福音。可以随时移动充电,还挺酷的。”记者在大悦城体验时,市民王小姐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我觉得没什么存在的意义。随身带一个充电宝,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非要搞一个这样的设备?而且很多公共场所都提供免费充电服务,这个还要付押金,感觉不划算。“李先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而且我比较担心这个共享充电宝的质量,使用上能不能保证安全?”

  记者发现,共享充电宝的出现距离现在,不过几十天的时间。虽然操作上和共享单车类似,但是却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好运,共享支付宝自出现后外界的质疑声始终不断。

  在业内人士看来,充电宝的技术门槛与无线充电技术相比,并不高。再有技术含量的充电宝也并非不能复制。目前市面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共享充电宝装置也只是“把充电宝放在了不同的包装盒中”,并没有太多技术新意。

  有意思的是,4月12日,互为竞争对手的来电科技曾以“专利侵权”为由把街电科技告上法庭。对此,不同于共享充电宝,从事共享充电的行业内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爆料,据说现在从事共享充电宝服务的企业实际是从同一家研发公司购买的方案,所以它们的产品本身就很相似。

  其次,让更多人诟病共享充电宝的一点是,充电宝可能是个“伪刚需”。

  记者在微博上看到不少留言表示,共享充电宝至少可以保证有电。但除去这一点之外,意义并不大。手机耗电快的人自然会自备充电宝,用的少的人也根本用不到共享充电宝。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认同。于佳宁坦言,充电宝不是绝对的刚需,也不是特别高频的应用。

  具体来看,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可能要满足:有人正好急需充电;没带充电宝或充电器;愿意付钱这几种情况。前两个条件是很随机的,而最后一个条件又很主观,并不是企业能够决定的,怎么去培养长久的用户习惯让它成为“刚需”是一个问题。

  资本不断青睐的逻辑

  “互联网时代下,资本市场得到极大的加速,社会资本显得越发浮躁。‘暴发户’的思维开始弥漫,我认为在共享单车都还没有实现完善盈利体系的时候,共享充电宝的出现,不过是人为制造出为了吸引资本目光的‘伪刚需’市场”。中研普华研究员谭小龙直言。

  虽然共享充电宝出现后质疑不断,但是值得推敲的是,资本方面似乎有意与“主流观点”相悖,至少目前表现得颇为看好这个“新风口”。

  详细来看,小电科技继3月31日获得金沙江创投、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刚领投,共计千万元的天使投资后,4月10日又宣布已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

  与此同时,处于一个赛道的,街电科技目前也已获得亿元级别A轮融资,IDG资本、欣旺达参与领投;来电科技也于几天前完成了A轮融资,该公司创始人更放狠话“要在三个月花光一个亿”。

  在很多观点表示不看好的时候,资本却不断进入共享充电宝领域,这是什么逻辑呢?

  于佳宁对记者表示,实际上投资人对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兴趣应该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萨伊定律”,即供给能够创造需求。投资方把共享充电宝看作是互联网难得的新型流量入口了。

  易观终端入口分析师赵子明同样认为,资本之所以对共享充电宝表现的兴趣浓厚,其实和目前不少投资人从去年年底VR业预冷后,就缺乏一个新的投资口有关。投资方和企业现在都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虽然不能确定共享充电宝是否能够成为新风口,但是投资人并不想错失可能成为风口的机会。

  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时,资本都是逐利的,无利不起早。显然,共享充电宝存在吸引资本的“利”。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曾提到,与共享单车相比,单车一天只能收入不足两元,而充电宝则一天平均使用0.7-0.8次,一个充电宝每天就可以收入4块多元。

  记者梳理相关报道时也发现,以每个充电宝每天使用4小时,每个网点平均有20个充电宝来算。第一个小时免费,假设每个充电宝一天流水达到3元,那么整个机柜一天的流水就有60元。

  一个机柜加上每个充电宝成本如果为70元,抛除其他因素,一个网点的成本是4000元,4000/60=66.7天,加上其他的运营成本、维修成本等,大概半年就能收回成本。与此同时,大部分充电宝的租金需要交付100元,就算丢失损坏,扣下100元押金后企业也不会亏损。由此来看,这笔“生意”对于投资人来说,显然是诱人的。

  赵子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总结道:“共享充电宝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回本周期长,占地费用等成本其实也比较低,属于低成本高效益的类型。”

  谭小龙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更直言,共享充电宝虽然表面上质疑不断,但其实有可盈利空间,而且越早进入盈利空间越大。

  如今共享充电宝犹如接力棒,第一批进入的资本是第一个接棒的,待到吸引到足够的社会和资本热度以后,会吸引到第二批进入的资本,这样第一批进入的资本就可以以更高的价格把“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个资本,而第一批资本则可以拿着第二批资本投入的钱“功成身退”。

  共享充电宝能“火”吗?

  不管是真风口还是“伪刚需”,如今资本方的密集动作是否真的会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共享充电宝到底能不能像如今的共享单车一样,借助共享经济的概念“火”起来?

  记者从不少受访者的意见中来看,答案是未可知,甚至目前还不是很乐观。谭小龙坦言,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充电宝低廉的价格完全可以让消费者“人手一个”且随身携带。未来的共享充电宝,可能只会犹如一个泡沫。

  不同于共享充电宝,致力于共享充电研发的,深圳市小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阿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充电宝有他的市场和存在价值,但共享充电宝,其本质是设备租赁,和共享经济关系大不,概念而已。

  在阿杜看来,实际上,共享充电宝类似于之前的有桩公共自行车。目前的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比有桩单车发展得更好更快,是因为共享单车解决了“随处可还”的难题。因而,除非共享充电宝可以实现随处随地可还,否则就不可能发展成类似共享单车的规模。而今后如果要密布共享充电宝的设备,不仅入驻难,成本也会高企。

  于佳宁同样认为,租赁充电宝的机器不能到处放置在大街上,很难做到真正的随借随还;而以后,快充技术会逐步普及,充电宝的作用也会越来越不明显。

  赵子明相继表示,大范围流行不太实际,比较密集的商业区可能会比较流行。且共享充电宝不像共享单车一样有很强的需求。而且电池质量和安全问题,甚至人为损坏问题等也都可能会逐步暴露。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论是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单车,都只是在借助“共享”的概念。而概念背后,它们能够实现火热要归功于线下流量的崛起。

  共享充电宝归根结底是看谁能够抢占更多的线下场景。阿杜对记者总结称,如今各家“模式”的竞争,还不如说是“地推”的竞争。最后谁能够更快、以更低成本占领线下场景的,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