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狮威武而委婉 南狮轻灵却劲健

广州日报

关注

南狮

北狮造型和真的狮子很像

北狮闹春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在几天前的白云山郑仙诞上,四支世界冠军级醒狮队伍同场竞技的好戏令人大饱眼福。对广东人来说,醒狮是再熟悉不过的节庆表演节目。但中国本土并不出产狮子,今天动物园中的狮子都是外来户。为何一种外来动物会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吉祥象征呢?“南狮”之外,“北狮”也撑起舞狮界的半壁江山,两种狮子之间的差别怎么会这么大?他们真的是同一种动物作为原型的吗?

舞狮的源头可追溯到汉唐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者于兆杰指出,汉代之前,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和“龙”、“麒麟”一样都是神话中的动物。狮在古汉语中亦称为狻猊,这是由梵语“simha”转译而来,这一名称在公元前就已出现。

中国人看到的狮子源自西域诸国。到汉朝时,中国开辟了“丝绸之路”,真正的狮子也才得以从西域传入中国。《后汉书》有关于最早贡狮的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87),月氏国献狮子;二年(88),安息国献狮子。”汉以后,历朝历代均有贡狮记录,直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 ),葡萄牙使臣还向朝廷进贡了非洲狮。狮子以它威武、勇敢的神态和雄姿,为庶民百姓所接受,并融于中国民众之心,将狮子视为威武、守护、避邪、吉祥的神物。

至于舞狮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学者们的争论也很多。大致而言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唐高祖登基后为接待宾客而设计的活动,其中的“五方狮舞”就是今天舞狮的雏形;第二认为时间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约1900年前,也即汉章帝时期狮子初传入时,当时人们在其形象基础上加以艺术化,发展成为一种宫廷庆典项目,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但并不流行,直到明末清初因着“反清复明”的志士们的推广,才风行起来;其三认为是西汉武帝时期经西域使节的介绍和引入,而发展起来的,其源头在西亚狮舞。

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可知舞狮的历史,在中国都有1300年以上了。虽然这些舞狮与我们今天所言的“北狮”、“南狮”还有很大的不同,但的确是其滥觞。这当中,尤以唐代的“五方狮舞”规模宏大,令人印象深刻。于兆杰描绘说:“‘五方狮子’又叫‘五帝狮子’,它们披着青、赤、黄、百、黑5种色彩的狮被(又叫狮子皮),每个狮子都有一丈多高,分东、南、西、北、中五方站立。由12个穿着五彩画衣,扎着红抹额头饰的狮子郎,手持红拂子追引雄狮,狮子前俯后仰,活跃异常,在鼓乐喧天的龟兹乐伴奏下,140 人的大型合唱队,高歌太平乐。”这种煊赫的皇家气象,在今天的舞狮中也是很难看到的。

南北狮

虽风格迥异

但都需开光点睛

于兆杰指出,中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大相径庭,催生了既有深厚联系又风格迥异的北狮和南狮流派。根据现有的资料看,接近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北狮的形成可能要早一些。相传北魏(公元386~534 年)太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太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因为跳得好看,皇帝很高兴,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此后,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太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北狮”重形,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顶部饰一独角以示王者风范。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甚至表演者的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的,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由手握旋转绣球的“狮子郎”引导。不过,虽然形态动作雄壮威武,情态动作却委婉和顺,表演风格相对南狮细腻柔和,主要在表现狮子的顽皮与灵巧。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 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 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

南狮也称“醒狮”、“文狮”等。于兆杰认为它是在宋代才出现的,“是从北方黄狮脱胎而来,从中原流传到南方,南狮的发展过程经历了黄常狮、独角狮、佛山狮,直至现代的综合狮”。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单狮(由两人组成)在“桩阵”上表演为主,地面表演为辅。南狮动作灵巧活泼、运动幅度大、难度高、惊险性大,突出在蹦、跳、飞跃、踩青等动作上,桩上飞跃技巧是南狮动作之精华。桩高可达3米,在现场观看,的确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不过,无论南狮还是北狮, 凡新开设武馆与新购买狮头, 必定要进行开光点睛的仪式。人们认为,新狮子经过开光点睛后, 才会有灵气, 具有了驱邪、除疾患、趋吉避凶的神奇能力。

南狮“采青”很考功力

大家谈起南狮,最津津乐道的要数“采青”,这也往往是演出中的高潮所在。比较常见的情况,“青”往往悬挂在门的上方,但是还有更多种类的“青”,可能许多人就未必熟悉了。

南狮的青,种类繁多,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主要是展示狮队舞狮者功架、头脑而设置的不同阵式。比如“蟹青”,用简易沙堡或柴木、筷子等,摆成大螃蟹状。隐含的意思是象征寻找食物的狮子,远远见到蟹王,飞奔而来,经过斗智斗勇擒获了蟹王;又如“水底捞月青”,以木盘盛水,水底下设置一面镜子,盘里面放入一定数量硬币,表现狮子于月夜下的表演;再如“桥底寻宝青”,两张桌子按一定距离摆放,然后中间搭设一架竹梯,把彩物悬在竹梯的下方,而狮子主要在竹梯上表演。

总体而言,采“青”,是看狮队的功架和配合,狮子在完成站肩、反身下垂等高难度的动作时,还要根据情景的推进做出惊、疑、喜、怒、贪、醉、睡、醒等态式。所以很多舞狮者都有相当深厚的武学功底,而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还需要具备相当的表演能力和临场机变的本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