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赛事难盈利? 关键还靠“转播权”!

第一财经日报
何天骄
2015年1月底,首届中式台球世界锦标赛将落户中国,这是近期在国内举办的又一项大型台球赛事。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台球赛事中超过20%的重大赛事在中国,大有取代台球发源地英国之势。
体育总局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大量台球赛事背后是很多比赛不盈利甚至赔本赚吆喝。而台球赛事在中国更多成为地方城市宣传以及台球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工具。
随着国务院近期一系列推动赛事发展政策的出台,如何让体育赛事更加市场化,实现更多盈利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而扭转台球赛事不盈利的关键则在于赛事“转播权”。
赛事扎堆
根据世界台联最新公布的斯诺克2014~2015赛季全部赛程,全部12站大型排名赛中有5站在中国,而该项目的重要发源地英国仅3站赛事。
除了斯诺克,美式九球、中式台球另外两大项目重大赛事也纷纷落户中国。美式台球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趋势也很迅猛,每年在中国举办的九球国际公开赛就有4站,另外还有沈阳举办的世锦赛,由于目前的美式台球大量顶尖选手集中在亚洲,中国赛事的奖金又极具诱惑力,以至于国内美式台球赛事的含金量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顶级赛事——美国巡回赛总决赛。
2012年,中国台协正式把黑八这个项目命名为中式台球,并决定大力推广。赛事刚刚启动便显示出超强的吸引力,中式台球巡回赛以及中式台球全国锦标赛的参赛人数总计超过万人。
随着中式台球世锦赛落户中国,进一步推高了中国台球赛事举办热潮。多年从事台球赛事的北京星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称“星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在全球近200个国家中,中国就占了20%以上的台球赛事,中国已经是台球赛事大国。
赔本赚吆喝
遍地开花的背后,却是大量赛事不盈利甚至亏本。
体育总局内部一位台球产业研究人士郝铮告诉记者:“国内办赛有些时候不计得失,甚至也有过赔本赚吆喝的情况,比如很多本应参赛球员自己应该支付的费用,我国也会为其买单,诸如交通、酒店食宿等等,因此国外选手也喜欢来中国打球,喜欢来中国赚钱。”
那么台球比赛成本到底有哪些?一位常年从事台球赛事筹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台球赛事的成本主要分四块,赛事奖金、球员交通食宿、转播费以及赛事本身费用。
赛事奖金是大头,据CBSA美式台球国际公开系列赛组委会负责人张克长介绍,无论是斯诺克还是美式台球,一般来说奖金就要占整个成本的三分之一。目前国内斯诺克几站大型排名赛总奖金至少是40万英镑(约合400万元人民币),美式台球国际公开赛总奖金额也在9万美元(约6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一场斯诺克大型排名赛总成本也就1000多万。
运动员的机票和食宿是我国台球赛事中的一笔重要开支,也是我国台球赛事成本支出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一般其他国家举办的台球赛事,除非大腕级的明星选手,否则机票和食宿都是自理,但在中国却形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赛事方负担所有选手的相关开销。业内人士向记者估算,一些大型斯诺克排名赛仅球员交通、食宿费就耗费上百万,已经成为赛事主办方沉重的负担。
转播费是我国台球赛事成本支出中另一个独特的现象。转播费包括卫星转播车的租赁、电视资源占用费等,大多数比赛都需要支付不菲的转播费用,只有极少数比赛能够获得免费转播。而在国外,赛事转播费一般是台球比赛的重要营收,在中国却成为了一项主要的开支,一来一去赛事盈利水平差距被大大拉开。
星伟台球赛事方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要实现赛事盈利,转播权是关键。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外台球赛事转播权出售一度占台球赛事营收约四成,而我国则占台球赛事成本支出两到三成。
尽管国内外台球比赛转播费还没有权威数据披露,不过从足球比赛可以看到中外体育赛事在转播权收益上的差距。中超联赛收视率全球排名第十、亚洲排名第一,从收视人数来看是英超联赛的三十分之一,虽然收视人数还较小,但是在转播权上差距可谓天壤之别,英超380场球,平均一场球的转播权超过中超联赛的240场球全年转播权的收入。
一位券商首席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在国内体育赛事转播权收入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体育产业的蛋糕很大一块就是版权收入,但是这块蛋糕一直做不大。目前赛事转播最权威的媒体是央视,央视一家独大的地位对赛事转播具有绝对话语权,很多赛事要求央视帮助转播来扩大知名度,更不用提收取版权费了。
刨去以上费用,最终真正用到赛事本身的费用已经很少。
事实上,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转播权在赛事盈利中的重要地位。国务院发文指出,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与保护,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除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外的其他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各电视台可直接购买或转让。
至于台球赛事的营收,郝铮表示,理论上应该由电视转播费用、赞助商和供应商费用、门票收入、赛事相关纪念品销售等渠道构成。但在我国,台球赛事的收入渠道还比较单一,仍是以商业赞助为主,门票或者纪念品销售的金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电视转播费用几乎不太可能,反而赛事还需要向电视台购买时段,才能直播或转播,这一点和国外不同,也造成了赛事收入的大缺口。
政府、企业名利双收
既然不赚钱,为何国内如此热衷举办各项台球赛事?推动台球消费以及地方政府提高当地知名度以及旅游等产业发展是主要因素。
由于台球被国人视为绅士运动,相对高端,又具备国际影响力,加上球员的明星效应和央视体育频道转播上的大力倾斜,地方政府也乐于举办台球赛事来树立城市名片。回顾目前国内几站耗资最大的斯诺克排位赛、中国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所承办的公司均有政府支持;国际锦标赛是成都传媒集团斥资2亿签下五年的比赛,背后也有政府支持,并非以营利为目的。
办赛也能给赞助企业带来好处。星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多年前星伟的营收规模仅百万元,如今已达数亿元,体育赛事赞助起了很大作用。在2000年到2006年中国台球消费陷入低迷时期,星伟通过赞助台球赛事以及丁俊晖等球员,将台球消费再次炒热,进而带动了台球用品销量大增。截至目前,星伟已赞助上千场国内外大小比赛,赛事赞助投资规模达数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到2025年,预计整个市场将达到6000亿市场规模,而推动台球市场规模扩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台球赛事的举办。
郝铮表示,在中国的许多赛事都会放至二线及以下城市举办,当地政府会给予赛事非常大的支持,包括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因此世界台联倾心于中国也是有道理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可信赖的赛事承办对象。
对于未来台球比赛的发展方向,郝铮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办赛,慢慢地应该就会抛弃‘明星效应’和‘城市名片’这样非常空洞的办赛意图,而将赛事的运行成本计算得更为科学合理一些。市场有需求是好事,有人愿意看比赛也是好事,一项赛事应该完全地将营收交给市场。中国比赛多,但是何时能够不再‘人傻、钱多、速来’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刘万明 SF054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