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际穿越”到塔斯马尼亚岛
■姚余栋 商灏
将美国电影《星际穿越》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相联系并非一时的异想天开,因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引申出三个定律。第一个定律,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甚至离消亡不远直至消亡。第二个定律,任何时候都不应丧失挑战现实的幻想和勇气。第三个定律,为探寻遥远的绿洲而付出代价是值得的。本文分别探讨这三个定律。
不进步就意味着
退步甚至离消亡不远
这个定律与三个规则有关。
第一个规则,不要以孤立的族群存在于世。
《中国历史上的“塔斯马尼亚岛效应”》一文的作者说,考古学记载,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被称为地球近代史上最孤立的族群。人类文化倒退最突出的例子就发生在这个岛上。当时岛上9个部落4000多名靠狩猎采集为生的土著人,隔绝地生活在宛如世界的尽头。他们的生产生活渐渐退回到了更简单的工具和生活方式当中,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人口数量和开放环境来维持现有技术。
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统一整体的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原住民,作为岛上生态系统中生物圈的核心,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一个人类种群,他们只在这个封闭狭小的岛上机械地集合在一起,并通过简单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的进化受到了最根本的限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人类学家已经一致认为塔斯马尼亚岛原住民作为民族,也就是作为人类的一个族群已经灭绝。目前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一些原住民的混血后裔存在,原住民的语言和多数文化已经失传。
第二个规则,有限性和无限性是矛盾的运动。
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个范式理论,也是科学要解答的难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史以来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当生产力提高、科学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类总能突破原有的局限性。
人类创造的科幻片,其终极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想象力,既为设想人类可能抵达的某种极端,也为自身的恐惧寻找出口。因此我们看到,欧美太空探险的花费,应该早已超过了其当年从殖民地获取的收益。2014年12月7日,已航行9年48亿公里的人类首颗冥王星探测器从休眠中苏醒,开始人类首次的冥王星相关探测工作。人类对于太空的探险,就像《星际穿越》一般,将永无止境。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类的心态越来越呈现悲观情绪。由于大气层不断遭到破坏,日益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几乎要在人们的心底印上人类世界即将毁灭的景象。有人说,《星际穿越》最大的价值观就是人类通过自我毁灭般的发展之后,并没有为自己带来毁灭,而是虚妄地最终实现了自救,这与人类文明的狭隘如出一辙。而《机器纪元》则看清了所谓文明的一种本质,即人类为自己塑造了一条不归路。那么,所谓人类创造的科技奇迹将最终意味着人类的毁灭,人类发展的结局就是毁灭吗?这两种矛盾的价值观,反映的正是物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的运动,而如何突破这种矛盾,则是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规则,哲学的突破规则。
自从科学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后,科学便获得了迅猛发展。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日益重要起来。哲学家康德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所谓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
哲学上的突破意味着要尊重生产力的规律,要有实践理性。
人类之所以发明机器人,是要为人类自己服务,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同时也发明了两条机器人原则:不可伤害任何生命,不可改造自己或其他机器人。这既是机器人世界的伦理基础,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最后底线。但如果要想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将其生物化,于是他们进而将有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原则可以被突破,甚至被颠覆。
当某个机器人出于偶然突破了第二条原则“禁止修复及改造”后,他就可以改造其他机器人,以至于令第二条原则将不再能束缚自己的同类,进而第一条原则也可以被突破。而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为了自己活得舒适和安全,也曾经以突破底线来实现某种价值或者快感。所谓毁灭,正是在求生或者快感中逐步逼近。
但幸运的是,正因为人类是拥有情感和懂得欣赏艺术的生物,未来任何新机器生物的诞生都必须由人类与机器人一起制造才能完成,这或许是某种拯救人类生命的仪式交换吧。
“马克思库恩定律”提道,科学正沿着“科学进步,科学危机和科学革命”三个阶段交替演进发展。在科学不断发生革命的时代,固步自封就是小岛效应。科学革命已经打败了先验哲学,产生了实践理性,但科学究竟是什么,人类似乎并未搞清楚这个问题,人类现有知识只在现有科学范式之内。
而无论怎样,人类必须不断突破各种规则并主宰制定各种新的规则,不进则退,不进则死。
任何时候都不应丧失
挑战现实的幻想和勇气
这个定律同样与三个规则有关。
第一个规则,缺乏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终将遭致灭顶之灾。
据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塔斯马尼亚人从地球上绝种已经135年了。在白种人到来之前,岛上原住民的社会发展还处在旧石器或木器时期,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他们制造的石器很粗陋,用细长的木矛捕猎和叉鱼。虽然已经知道钻木取火和使用树皮筏,但还不会制造弓箭,也不会纺织和制作陶器,更没有任何金属。他们夏天赤身,冬以兽皮为衣,四五个家庭结合成一个群,集体进行渔猎和采集,实行带有血缘群婚残余的氏族外婚制。同澳洲大陆土著相比,塔斯马尼亚人在社会发展上还更落后些。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假如他们当初很好奇外面的世界,并懂得如何渡过和有勇气渡过海峡与澳洲大陆土著交流、融合,他们的文明进程及其后来的命运将大为不同,至少不会整个族群灭绝。
科学革命正在发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搞科学革命、不搞创新都将没有前途。
第二个规则,受到外来挑战和造成冲突并非总是坏事情。
《中国历史上的“塔斯马尼亚岛效应”》的作者说,身处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乱时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梦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实难比拟。我们可以想见,假使桃花源还能有下一个无人打扰的一万年,根据“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就算是不会灭绝,他们的生活也可能退化到原始部落时代。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在他的《农业内卷化》中,描述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一种生态稳定性、内向性、人口快速增长、高密度的耕作过程以及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二重经济的复杂性和整合性,表现为缺少有效技术方法和工业因子引入的传统农业经济的内卷化。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也使用这个概念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内卷的深层结构特性。而当1840年西方的炮舰轰开中国的口岸,瓦解了中国社会这种深层结构之后,中国历史的新进程也随之开始。
第三个规则,必须以一种超越的状态开启智慧和思维。
禅学认为突破认知局限,能够观察到的空间层次,由人的灵性的等级而决定。人的思维有限,而探寻无限。先知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曾读到过那句话:“人类就像是一条历史长河中的鱼,只有某几条鱼跳出河面,看到世界的法则,但是却无法改变,当那几条鱼中有跳上岸,进化了,改变河道流向,那样才能改变法则。”
承认人的认知局限性方能正确认识真理。主要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哲学体系,对物质、人、运动、认知、思维、精神、上帝、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继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对立的思想之间总是既存在合理之处也有例外的地方,即使是对这些思想的中庸取舍,同样伴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为探寻遥远的绿洲
而付出代价是值得的
这个定律也同样与三个规则有关。
第一个规则,人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想要一个崭新的世界。
尽管科学界嘲笑《星际穿越》关于星际旅行的谬误,认为影片自相矛盾地把星际旅行描绘成一种既易如反掌却又极其困难的活动,但许多人心中依然会禁不住梦想,在遥远的未来,人类乘坐机器通过某种时空隧道进入宇宙更广阔疆域,最终抵达沐浴在另一个太阳之下的清新绿洲、一个比我们的地球更先进文明的舒适的世界。
从现实意义上看,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所谓“李约瑟难题”已经被中国梦所取代,所谓“塔斯马尼亚岛效应”也要不断警醒曾经固步自封的中国人努力探寻“中国道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获得发展的先机和优势。由此观察习主席11月中旬访问塔斯马尼亚岛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战略意义,实在是很微妙。
第二个规则,一切可能发生的终究会发生。
《星际穿越》里,相比宇宙壮阔广袤的未知领域和虫洞的无穷细节,人类最先进的太空站是那样之渺小,造成了人们视觉和心理上强烈的震撼和诗意的悲怆。人类头脑尚无法把握天际巨大的神秘,以至于夜晚我们经常长久地仰望星空。现实主义的环境恶化,相对论对时空扭曲的猜想,总会促使人类很冲动地试图“改变历史”和“创造未来”。有人说《星际穿越》思考了未来:地球有一天将布满枯萎的植物和残破的地表,氧气逐渐耗尽,人类正走向灭亡。甚至有人怀疑这部“烧脑大片”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已经有了一个真实而又极为秘密的太空计划:将别的星球类地球化。特别是“优生学,超人类主义以及人类技术生物工程这些新的概念被慢慢引入,预示着人类即将慢慢离开地球。这一超人类主义话题所表达的,恰是人类的希望,体现了所谓高尚的理性主义,清晰阐释了墨菲定律:一切可能发生的终究会发生。
第三个规则,相信我们正在做的更伟大的事情是正确的。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星际穿越》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从成熟的定理到推测性的科学,是要相信我们正在做的更伟大的事情都是正确的。
物理学界曾经认为,黑洞作为引力强大到光都无法逃脱的一个时空“奇点”,任何物质或任何人都无法在其中幸存。尽管著名宇宙学家霍金今年年初曾通过论文指出在经典理论中黑洞是不存在的,承认他最初有关视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并提出了新的“灰洞”理论,认为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因为对它所有的认识都只是理论,所以黑洞里面是什么样子,物理学上尚无说法。但《星际穿越》天上一小时,地上已N年的逆生长现象、会弯曲的四维时空,一定会吸引许多人愿意立刻开始那无比刺激的太空冒险旅行。
(作者姚余栋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央行文联主席,商灏为资深媒体人,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责任编辑:魏钦涛 SF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