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股

克鲁格曼:2008年拯救世界的绝不是联储

新浪财经编译

关注

新浪财经讯 近日,伯南克回忆录《行动的勇气:危机与后危机时代实录》(The Courage to Act: A Memoir of a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详细记录了当初金融危机后联储的行动,宣称大萧条之所以没有在当代重现,关键就在于联储和其他各国央行全力的干涉和救援,但是北京时间7日,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博客对此表示了质疑,认为限制金融危机破坏力的真正第一功臣是大政府和其财政刺激,而后来为了削减赤字迅速开政策倒车,正是后危机时代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在欧洲尤其如此——

伯南克的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对于该书的中心主题,我已经忍不住要吐槽了。我不是要批评伯南克,说他工作没做好,而是想要借此机会让大家好好思考一下我们从2008年危机当中到底获得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伯南克的主旨就是要说,2008年的冲击非常可怕,完全足以让当年的大萧条重现于当下;我们之所以没有遭遇那样的命运,都是因为各国央行的缘故——1930年代,央行银行家们坐视金融系统崩溃而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而现在,他们却使尽了浑身解数,使得市场能够继续运转下去。

我们该相信这样的解释吗?

我不是说联储不该那么做,我非常认同伯南克全力以赴就是当时最高任务的判断。归根结底,那种危机可不是敷衍一下就能了事的。

可是,我并不相信2008年和1930及1931年之间的差别,就只有央行的行动和相关的救援。

不错,大规模的金融动荡是1930年代标志性的特征,而这方面的指标之一(我是从伯南克的学院派研究中学到的)就是风险略高的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之间收益率差的飞速扩张:

问题在于,2008年至2009年间,我们也经历了类似的金融动荡,而且从相同的指标看来,完全可以和当初相提并论:

尽管这次的持续时间没有当年的长,但在烈度上应该已经足够导致我们遭受一场完全版的萧条了。

为什么在采取了救援措施,有了紧急放款之后,还会发生这样规模的动荡呢?答案是,银行大多数并没有倒闭,影子银行业却迅速弹尽粮绝了,回购和其他银行融资选项急剧缩减;尽管那些大金融机构依然活着,但是除开最最安全的资产之外,流动性已经彻底消失了。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紧缩的信贷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就应该记起,信贷政策的影响力发挥得最彻底的地方,就是住宅市场,而住宅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当中所占据的比例足足缩水了六成还多:

到了那个地步,即便一场住宅贷款的总崩溃也不可能让总需求再降低一两个百分点了。

总之,让金融危机的冲击受到限制,就是1930年代没有完全重演的原因吗?或者,还有其他的解释?其他的刺激尽管也都会有帮助,但是说起效用,没有什么比得过这些超级自动稳定因素。美国预算赤字2007年到2010年的膨胀速度大大超过1930年到1933年。这里的预算赤字是件好事,在紧急关头强有力地支持了需求。

诚然,伯南克和他的同僚们全力介入,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但在我看来,在限制金融危机的破坏力方面,恐怕财政政策扮演了比货币政策更重要的角色。

遗憾的是,2010年以来,几乎在所有地方,尤其是欧洲,政客们都因为短视而尽可能快地结束了自动稳定因素的工作状态。欧洲经济现在的表现甚至还不及1930年代的可比时期,关键原因正在于此。(子衿)

责任编辑:李兀 SF05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