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新任发审委就职50余天:过会率低至58% 不再唯规模论

新浪综合

关注

近半被拒门外 新任发审委就职50余天以来的IPO市场发生了什么?

来自:牛牛金融  

文/牛牛金融研究中心 肖辉、刘景烨

一、新任发审委IPO审核情况

(一)IPO过会率低至58.9%

2017年以来IPO审核趋严,金证互通牛牛金融中心统计,年初至9月30日,共有392家企业上会审核,通过328家,未通过53家,暂缓表决6家,取消审核5家,通过率为83.67%,相比于2016年全年的92.5%的通过率,审核通过率降低不少。

然而,比起新任发审委的大杀四方的态势却有些小巫见大巫了。今年10月至11月22日,第十七届发审委履任以来,56家拟IPO公司上会审核通过33家,未通过18家,暂缓表决5家,通过率仅仅为58.9%。

2017年10月以来IPO审核通过企业列表

(二)上会企业申请上市板块情况

从上会企业申请上市板块来看,申请主板的企业共计26家,获审通过12家,过会率仅为46.15%;中小板14家,通过10家,过会率71.43%;创业板16家,通过11家,过会率68.75%。

从审核的结果来看,申请主板上市的企业过会率明显低于中小板和创业板,或是新任发审委对申请主板企业的审核要求更为严格。

此外,由于创业板上市门槛低于主板和中小板,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目也不在少数,然而申请创业板企业过会率并不高,仅略微高于整体过会率水平。

创业板企业需要具有创新型科技含量的主营项目,企业上市后的成长性是发审委审核的重点之一。

(三)上会企业地域分布情况一览

10月以来上会的56家企业多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上会企业数目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11家、浙江省10家、江苏省6家。

过会率方面,除河南省、福建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仅上会1家企业且过会率100%之外,山东、湖南、四川以较高的75%过会率排在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直辖市的企业总计8家,仅有3家获审通过,其中北京3家通过2家,重庆3家通过1家,上海2家均未通过。

(四)不再唯规模论,净利润过亿仍被否

关于上会企业的业绩,根据被否企业发审委问询问题就会发现,当前IPO过会不能仅靠利润来判断,不再唯规模论。内控、财务基础、商业合理性都是审核的要点,持续盈利能力更是发审委关注的重中之重。

毛利率方面,毛利率异常是财务造假的第一凶兆,也是新任发审委审核企业财务合规性重点关注对象。被否的神农股份、钜泉光电等企业均存在毛利率异常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10月以来的上会企业2016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企业多达24家,获审通过的仅15家,通过率62.5%也仅比整体过会率略微高出。也可以看到,规模并不是第一要务。

2017年10月以来上会企业业绩情况一览表

(净利润由高到低排序)

(五)最关注持续盈利能力、内控规范

从汇总的结果来看,被否企业最频繁出现的问题有持续盈利能力、毛利率高、内部控制、利益输送和关联交易。

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财务与会计、持续盈利能力和规范运作三方面。其中,财务与会计方面,以财务状况异常,或真实性存疑为主,毛利率高于同业可比公司是最频繁出现的问题;持续盈利能力方面,新任发审会更看重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规范运作方面,则主要关注关联方资金占用,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海关监管等法律法规,涉嫌商业贿赂,以及其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等问题。

被否企业发审委问询问题汇总

(六)央企悉数通过,中外合资通过率最低

从企业组织形式来看,国有企业的过会情况还是好于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10月以来上会的两家中央国有企业均获得通过,地方国有企业66.67%的通过率也高于整体过会率。

上会企业中民营企业仍占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过会率也和整体过会率基本保持持平,相比之下最惨烈的莫过于中外合资企业了,6家上会企业中仅有两家通过,通过率仅有33.33%。

(七)医药、农业、游戏成重灾区

10月以来上会企业中数量排在前几位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家,专用设备制造业5家,汽车制造业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4家。过会率较高的行业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和化学原料,过会率分别为100%、86%、80%和75%;过会率较低的行业为医药行业、商业服务行业、家具制造业,过会率均为0。

医药医疗行业由其行业的特殊性,由于构成药品的因素众多、医药购销环节复杂等原因,与经销商之间易产生商业贿赂问题,证监会对经销商和购销环节的财务制度等重点关注。

农业企业由于行业特性,难以核查,造假情形频发,也被发审委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所有上会企业中包括稳健医疗、威尔曼2家医药企业,神农股份1家农业企业,尼毕鲁1家游戏企业,海宁家纺1家涉及房地产企业,这几家上会企业审核均未能通过。

(八)新三板转板是否有优待

10月以来上会企业中有9家新三板企业,审核的结果十分惨烈,9家企业仅4家通过,通过率为44.44%,博拉网络和奥飞数据获审暂缓表决。

(九)不少证券公司保荐项目0过会率

10月以来保荐机构上会项目较多的为广发证券4家,国信证券4家,光大证券、华林证券、中德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联合和西部证券各3家。4家上会企业的保荐机构中广发证券和国信证券4家均仅有2家企业过会,通过率50%;3家上会企业的保荐机构中招商证券和华泰联合通过率100%,西部证券通过率66.67%,光大证券和华林证券3家企业均仅有1家通过,通过率33.3%,中德证券结果最为惨烈,3家上会企业均折戟而归,通过率为0。

2017年10月以来上会企业承销保荐机构一览表

(十)不少会计师所服务项目0过会率

10月以来审计机构上会项目数量位列前三的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2家,审核通过率58.33%;天健会计师事务所9家,获审通过率仅为44.44%;瑞华会计师事务所7家,获审通过率85.71%。

2017年10月以来IPO企业审计服务会所一览表

(十一)不少律师所服务项目0过会率

10月以来法律服务机构上会项目数量位列前三的为国浩律师事务所9家,审核通过率55.55%;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6家,审核通过率66.67%;北京国枫律师事务5家,审核通过率为60%。

2017年10月以来IPO企业法律服务律所一览表

二、新任发审委非IPO项目审核情况

新任发审委履任以来,总计审核23家可转债企业、8家配股企业和27家增发企业。11月6日,发审委否决了蒙草生态的公开发行可转债申请,打破了十年来公开发行可转债申请通过率100%的“定律”。20家增发企业审核中也有一家企业的增发申请未予通过。

可转债申请被否企业蒙草生态被问询的主要问题:1、发行人历次募投项目实际进度与原披露的预计进度存在较大差异;2、发行人可转债发行申请文件是否符合《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3、PPP项目是否符合“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的要求;4、本次募投的三个PPP项目,地方政府已将其纳入财政部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项目库,但乌海项目、霍林郭勒项目政府购买PPP项目运营服务资金的有关财政预算尚未经地方人大批准。

新任发审委非IPO审核结果一览表

三、各新任委员参与发审会相关情况

(一)新任委员原就职系统情况

第十七届发审委原定的拟任人选66人,正式入选的名单为63人,其中专职委员42人,兼职委员21人。他们的任职单位分布见下表:

42位专职委员中,来自沪深交易所和各地证监局系统的占多数,分别有14和15人,体现了“多管齐下纵深推进,交易所一线监管全面发力”的思路,此外来自中介机构的委员多达9人,表明法律和财务仍是IPO审核过程中的关注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兼职委员中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达8人,等于买方和卖方机构加上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人数总和,侧面反映了科技类企业上会数量增多和管理层对此重视的特点。

(二)新任委员审核一览

新任发审委自10月1日上任,如剔除国庆长假,履职已一月有余。这一个多月来发审委对IPO审核的整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来看,新一届发审委从10月到11月的审核速度和数量正在加快。不考虑暂缓表决的情况,10月全月召开了10次发审会,审核了25家拟上市公司,通过16家、否决6家,“通过”率尚有64%;11月截至23日就已召开11次发审会,审核31家,通过17家、否决的数量高达12家,通过率降至54.84%,而“否决”率则从10月的24%升至38.71%,接近40%。作为对照,2016年IPO的通过率是92.50%,今年1-9月的通过率也有83.67%,而10月至今的通过率尚不足60%,意味着证监会此前再三强调的“IPO提速不代表审核尺度放宽”正在逐步坐实。而11月7日当天召开的两次发审会上会6家,最后仅1家通过,在资本市场引来议论纷纷的同时,还粉碎了此前一级市场约定俗成的所谓“3000万净利润红线”。可以想见,后面排队上会的企业和保荐券商们将面对着更大的压力。

(三)新任各委员参会情况

具体到每个委员来看,10月至今新任发审委的63位委员中共有42位参与了审核。按照目前的召集制度安排,证监会对每次参与发行审核的7名委员采取“一次一授权”的方式,当期发审委的7名委员由电脑摇号产生,不固定召集人、不固定组,临时组建发行审核团队,以最大限度的杜绝发生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弱化发审委委员之间以及委员与拟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顺应上述制度安排的思路,某种程度上可将发审会上的每一位参审委员视作独立个体,彼此之间审核的过程与结论不存在相互联系。由此,牛牛金融中心整理了新任发审委各位参审委员从10月至今的审核情况,如下表所示:

新任发审委委员审核记录明细

从两张表的分析来看,剔除暂缓表决的记录后,10月至今参与审核委员人均审核的次数为9.33次,亦即每人平均审核的企业家数为9.33家。受11月上旬否决次数大幅增加的影响,人均通过次数为5.50次,否决3.00次,计算得出的通过率为59.81%,另一端的“否决”率是30.95%,稍微高出前文所提到的整体数据(通过率58.93%,“否决”率32.14%)。

(四)参审次数最多的委员情况

如果把目光缩小到参审次数最多的前十名委员身上,那么这十名委员人均审核次数上升到12.60次,通过和否决的次数相应增至7.40和4.30次,通过率微跌至58.73%,“否决”率则升至34.13%. 由此可见,委员审核次数的多少对企业过审概率的影响并不大,委员参与审核的次数越多,现场审核的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提出较多的疑问,因而否决企业的概率也越高。作为参考,这十名委员的职务和审核数据如下表所示:

(五)兼职委员暂未有人参会

上表所列的前十名委员均为专职委员,而且10月至今21位兼职委员尚无人参与上会企业审核,表明来自证监会和交易所系统的专职委员仍是IPO审核的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