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票

钱荒又来袭:这次是汇率惹的祸

证券时报网

关注

证券时报网 朱凯

金融市场的预判十分重要,比如说2013年6月“钱荒”时,如果谁有先见之明,那即使不是通过做空股指去盈利,他只要在证券交易软件上像买卖股票那样“拆出资金”,假如选择做上交所的28天期国债回购,在当年6月便可高枕无忧最多赚取7.35%的年化收益。如果与股市的同期跌幅20%轧差一下,收益就更可观了。

下图是2013年6月时的资金价格与A股上证综指走势对比。

(统计区间为2013年全年,资料取自东方财富Choice终端)

上图清晰可见,被圈出来的那1个月,正是给市场留下惨痛记忆的2013年6月。红色曲线的28天期资金价格(GC028)冲高至7.0%以上,而深蓝色曲线的沪指却呈悬崖式下跌。

以史为鉴的好处,就是为眼前的投资提供参考。上一轮历史罕见的“钱荒”虽然已经远去,但随着形势发展以及政策调整,证券时报记者多方采访求证后竟然发现,新一轮钱荒的脚步或正日益临近,尽管我们无法对这次“钱荒”的具体幅度或延续时间作出准确判断。

首先来看隔夜利率的变动情况。请千万不要小瞧这个在银行间市场(Interbank)每天交易量动辄1.5万亿元人民币的事物。在我国整个债券及衍生品投资交易过程中,隔夜利率的重要性极大,通过其利率变动趋势,市场可以“一叶知秋”。

从隔夜利率的加权平均值来看,今年五一节后,该利率逐步降至1.03%低位后维持震荡。在6月23日端午节后开始连续走高,8月3日突破1.50%,8月19日突破1.80%,今日(9月2日)首次突破2.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公开市场借助逆回购净投放流动性1500亿元,借助SLO、MLF、PSL等新型货币工具累计投放超过5000亿元。此外,5月、6月和8月的3次降息以及2次降准,一次性释放资金达万亿,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也由5.35%降至了4.60%。

市场一线的资金价格却不降反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其实在于企业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深刻转变。

下图可见,在5月末隔夜利率触底走升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境内询价便进入了几乎没有波动的“爬行”阶段;8月11日人民币汇改启动并随之兑美元贬值后,隔夜利率却升势加剧。

不过,这张图并没有触及我们预判钱荒的核心理由——央行是否进行了汇率干预?如果猜测属实,那么在这一收缩人民币及投放美元的干预过程中,人民币头寸的不断紧张就不足为怪了。

下图我们将8月15日之后的上述汇率与利率对比走势加以放大,不难发现,当深蓝色曲线的美元兑人民币询价开始回落,即人民币重回升值通道时,隔夜利率却精准而同步地快速走高,直至今日首次突破2.0%关键点位。

我们的分析并不表明已有证据证实中国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了干预,但仅仅从理论上而言,任何国家央行在干预汇市时,如果想要遏制本币贬值,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投放美元。但投放美元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要用真金白银的本币去兑换,也即从市场中收回了本币。这里的逻辑在于,当市场认为人民币仍将继续贬值时,那么某些有海外旅游或留学需求的居民以及有真实外贸背景的企业,都会希望尽快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

实际上,8月11日至今,人民币贬值最高幅度一度接近4.0%,但8月25日开始人民币连续走升,截至9月1日收盘,累计扭转贬幅约0.75%。不过8月25日以来,美元指数却以0.77%、1.40%、0.49%、0.40%的较大幅度连升4天,美元指数与美元兑人民币走势的背离,却加深了市场对中国央行干预的怀疑。

9月初,知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要求从10月15日起对开展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分析称此举旨在抑制投机盘操作,缓解人民币汇率远端贬值压力。

但事实上这可能是一厢情愿。首先,远期汇率只是一种对公允价值的计算过程,它不存在即时盯市,本不应有所谓保证金或风险准备金之说;其次,这与中金所对股指期货保证金的干预类似,相当于是一个去杠杆和增加交易成本的作用,对影响和转变预期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产生“饥饿营销”反作用,进一步增加银行的售汇压力。

该政策实施后,还可能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大幅波动将可能消失,或者说市场将无法承受汇率的波动。限制客户的远期购汇,相当于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更加难以释放。

更残酷的预期在于,当有关部门开始限制“看贬”人民币时,真正想要看贬的那群人便会寻找新的途径去实现其原先目的,甚至会引发那一批原本不看贬的资金,新加入到外逃队伍中去。与股市的做空工具一样,如果无法合理做空,那么做多资金也只有被迫离场。

与2013年6月的钱荒相比,今天这一轮钱荒的危害性可能更广和更隐蔽。

责任编辑:赵文伟 SF18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