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ETF的战争从未停止:天风金工吴先兴团队文献推荐

新浪财经

关注

量化先行者

ETF的战争从未停止

文献来源

Elisabeth Kashner,2019.01.23, Bogle led this investing Fee War, ETF.com;

Cinthia Murphy,2017.03.31, how to launch a successful ETF, ETF.com;

Drew Voros, 2019.01.23, how a small ETF Issuer Competes, ETF.com;

2019.01.04, Invesco focusing on scale,ETF.com。

推荐原因:2018年,全球ETP(ETF和少量ETC、ETN)数量突破8204只,总规模达4.79万亿美元,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Greenwich最新的市场结构预测,2019年ETF有望继续增长。虽然ETF市场持续火爆,但ETF发行人面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2018年美国市场有89只ETF退市,部分规模较小的ETF面临沉重的退市压力,但同时几乎每周都有新型ETF发行,或是跟踪新的领域,或是应用了新的技巧。此外ETF市场的费率战愈演愈烈,2019年美国市场有望迎来第一只零费率ETF。本文我们节选了四篇ETF.com的访谈和报道,介绍美国ETF的市场情况和一些ETF发行人的成功经验,以期为ETF发行人提供部分借鉴。

1

博格打响的费率战

著名的Vanguard创始人兼低成本指数投资之父博格发起了低成本和简单化投资的运动,并给整个资管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博格逝世后,人们通过多种方式来纪念博格对投资行业的贡献。然而更好的纪念莫过于逐渐降低的管理费和投资者收益的增长。数年来投资者不断涌向低费率、简单的指数基金也是一种对博格的无声悼念。

2018年,低成本和高效的产品(如ETF)再次赢得了投资者的关注,而昂贵、低效的产品正在被市场淘汰,例如主动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一些高费率ETF。

1.1. “零”的战役

2018年“费率战”依旧火热,客户对低费率产品的热情追求促使ETF发行人继续削减费用。在2017年看起来很便宜的ETF放在2018年就显得“很贵”了。而这其中,富达发行的四只零费率指数型基金,将费率战大幅拉向终点。目前JP Morgan正在筹备一只零费率ETF(在向SEC提交的监管文件中,JP Morgan是以零费率填报的)。

下图展示了283只裁减费率的美国ETF。虽然大多数ETF的裁减幅度较小,但仍有部分ETF大幅度减免费率。

1.2. 高费率ETF被市场抛弃

我们可以发现:投资者抛弃高费率ETF,追逐低费率ETF。IShares Core MSCI EAFE ETF (IEFA)是2018年资金净流入最多的ETF,而它的姊妹基金iShares MSCI EAFE (EFA)是受费率战影响的典型示例。

2018年有77只美国ETF在非美发达国家板块内角逐,在2018年初,以下4只ETF占有了81%的市场份额。iShares MSCI EAFE(EFA)的份额占比非常高,尽管其费率稍高。但在2018年年末,其他三只低费率ETF推翻了iShares MSCI EAFE(EFA)占比第一的市场地位,共计获得了346.8亿美元流入,而iShares MSCI EAFE(EFA)的规模急剧压缩,投资者净赎回106.3亿美元。具有0.31%的高费率iShares MSCI EAFE(EFA)无法再与费率为6-8BP的SCHF、VEA和IEFA匹敌。

1.3. 市场份额不断转向低费率ETF

同样的故事也在其他板块和资产类别上演,资金不断流向低费率的ETF,而高费率的ETF持续忍受资金流出的阵痛,这导致低费率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我们从另类ETF中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这一现象,2017年获得正向资金流入的另类ETF的费率为0.86%,而遭受资金流出的另类ETF费率为0.92%,在2018年获得正向资金流入的另类ETF的费率已经降为0.79%,而那些将费率降到0.86%的另类ETF却遭受了资金流出。在2017年还能吸引资金流入的低费率产品,在2018年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类似地,权益类ETF也在转向低费率产品。获得正向资金流入的权益类ETF2018年的平均费率降至0.16%,相对2017年降低了0.01%。遭受了资金流出的权益类ETF的平均费率也降低了0.01%,从2017年的0.24%降至2018年的0.23%。同样一只0.20%费率的权益ETF,在2017来看来还处于市场中等水平,但放在2018年就比较高了。

下图展示了获得资金流入(gainers)和遭受资金流出(losers)的不同ETF在2017、2018的规模加权费率对比。

1.4. “Smart beta”策略同陷费率战

早在2014-2015年间,就有发行人提出“simple beta”策略是无利可图的,期望利用“smart beta”这种更复杂的策略维持议价能力。事实证明,他们只说对了一半。这些复杂的策略确实吸引了一些的投资者,并且维持了相对较高的费率,但费率战同样席卷了这些“smart beta”基金。

在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

1) 2018年,Vanguard Value ETF(VTV)以85亿美元(2018)的资金流入量取代iShares Russell 1000Value ETF(IWD)成为美国最大的价值ETF。VTV的费率从2017年的0.06%降低到现在的0.05%,而IWD的费率高达0.20%,不再具有吸引力。

2) 在货币板块内,我们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货币板块的ETF都是主动管理,平均费率为0.30%。2018年JP Morgan Ultra-short IncomeETF(JPST)以0.18%的费率,成功获得了50亿美元的资金流量,打败了曾经的业内龙头—PIMCO Enhanced Short Maturity Active ETF(MINT),MINT的费率是JP Morgan Ultra-Short Income ETF (JPST)的两倍。

由下表可以看到,获得正向资金流入的Strategic型(也可称为“smart beta”)ETF基金的费率在2018年从0.29%降低到0.21%。而获得正向资金流入的主动ETF基金当前的平均费率为0.85%,相比于2017年降低了0.04%。即使是比较复杂的高费率ETF,其费率也在向零演进。

1.5. 市场转向核心ETF和“风格箱”ETF

费率战不是驱动投资者行为的唯一因素。2018年投资者转向博格的理想核心组合,更多地使用核心ETF和风格箱ETF,并减少对战术性型ETF的使用,我们可以从前十大资金流入/流出的ETF中观察到这一现象。

前十大资金流出的ETF中有一半是战术ETF。这些ETF更适用于特定市场或者特定策略。那些遭受资金流出的核心ETF大多是因为拥有成本更低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获得资金流入的核心ETF是跟踪宽基指数,如美国、发达市场或新兴市场指数。这些都是传统的、能够用来构建核心策略的“买入并持有”型ETF,同时,他们往往很便宜。

鉴于12月的市场调整,2018年ETF替代货币基金曾轰动一时。整个2018年,货币型ETF增长了18倍。此外能够用来构建组合的“风格箱”ETF和宽基ETF的市场份额也有较大的增长。而战术型ETF,例如主题型、“smart beta”ETF的增速则排在最末的位置。 

1.6.  小结

资金流向揭示了市场走向。2018年我们看到了愈演愈烈的费率战、逐渐萎缩的市场进入机会和市场对核心ETF的偏爱,这些事实提醒我们简单、便宜的ETF已经成为新的行业标准。对于某些产品类型,“零费率”的路径可能会很长,但方向很明确。

2

如何成功发行一支ETF?

(本篇访谈发布于2017.03.31)

Cambria刚刚发行了第11只ETF—Cambria Core Equity ETF(CCOR),这是一只依靠期权来保值和控制回撤的股票型ETF。Cambria以其量化背景和低价优质的ETF而闻名。目前Cambria管理着市场上唯一一只不收管理费的ETF——Cambria Global Asset Allocation ETF (GAA)。下面是ETF.com对Cambr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eb Faber的采访,主要讲述了CCOR的发行过程与其理念。

ETF.com:您的新ETF——CCOR,是一个和期权相关的、相对复杂的策略。能否叙述一下这种主动策略ETF的存在必要性?

Faber:我们的产品覆盖的范围很广,从低费率的资产配置ETF到更加主动的战术策略,到新兴市场和主权债券。我们的目标是发行人们需要并且我们自己也愿意投资的策略,要么是市场上不存在的产品,要么是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之所以想要发行CCOR,首先是起源于几个比较大型的投顾想要这样的一种产品。CCOR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策略,它主要投资于高质量的价值型股票,同时利用一些期权交易来降低波动和回撤。我们卖出一些看涨期权来增厚收益,并且定期买入一些看跌期权从而提供下行保护。

这是一只非常有趣的基金,毕竟我们正处于美股收益趋缓的阶段,加入安全垫来规避下行风险是比较合适的。CCOR发行首日就募集了9000万美元,是今年目前为止第二大的发行案例。

ETF.com:一旦使用衍生品,ETF产品的费率就会变得很高。CCOR目前的费率为1.05%,对于这个相对较高的费率,投资者能获得的回报是什么?

Faber:我们认为CCOR是一种类似于对冲基金的策略。与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相比,CCOR仍然比平均费率水平低25BP。我们总是说,如果只是购买beta,那么花的费用越少越好,目前业界已经存在低于5BP费率的ETF。但是CCOR不是只购买了S&P。我们认为有些策略值得收取更高的费率,当然也有一些策略应该降低其目前的费率。与主动的基金相比,我们认为CCOR的定价是合理的。

ETF.com:作为发行人,您如何确定ETF的收费标准?是否有简单的数学公式能够计算求解呢? 

Faber:其实费率的确定会比较主观。 例如Cambria Global Asset Allocation ETF (GAA),这个基金什么都不做,只是简单的买入并持有,所以我们按照底线0%收取管理费[GAA共计收取0.25%的费率,但无管理费]。 但我们认为有些主动策略值得更高的价格。我们会判断这个策略有多少阿尔法,有多大的潜在收益。总的来说,我们倾向于降低费率,但同样,我们运营的每一只基金都比普通的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便宜。所以实际上,费率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会考虑诸多因素。 

ETF.com:您如何想出一个基金的新想法?您如何判断这是否是一个好的想法?

Faber:我们有许多自认为不错的想法,但是您可以从我们公司的资产规模上看出,一些人并不认为这个想法也是不错的,这其中有些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但我们有几个标准来判断这个想法的好坏。一个是我们希望它是目前市场不存在的,或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更便宜的产品。

第二点,我们会设想自己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入这只基金。我个人是将自己的资产投资于我们公司的产品和策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产品是别人想要的吗?有些情况下,像CCOR,我们知道其他人确实对它有需求。但对于有些产品,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才能被认同。

Cambria Global Asset Allocation ETF (GAA)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认为从那些实际上“什么也没做”的高费率资产配置共同基金向低费率产品的代际转移不会一蹴而就,它可能需要耗费十年多的时间。

ETF.com:如果已经发行了一些ETF,再注册新的ETF是否会伴随着高昂的成本? 还是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Faber:这视情况而定。对于Vanguard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成本,对于Cambria可能就不是了。但总的来说,申请ETF的成本并不昂贵。

最大的成本是成立ETF,特别是当无法筹集到充足资金的时候。补贴这些低费率的ETF可能相当困难。纵观整个行业,有一半的ETF其管理的资产不到1亿美元。

我们可以看到每年大约会新发300多支ETF,可能只有其中的前十名才能募集到1亿美元以上的资产。换句话说,每年有超过200多支的基金并不会盈利。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您将可能看到大量ETF关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ETF在做同样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20只不同的中盘成长型ETF,毕竟他们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

ETF.com:如果发行新ETF的成本并不高,那市场上有多少ETF是出于发行人的强烈信念?是否存在一些ETF只是为了“投石问路”呢? 

Faber:有很多,一些公司会采用VC方法,同时发布10只或者20只基金,如果有一只达到10亿美元或100亿美元,那它就能偿付其他所有ETF的成本。这其中,有很多在我看来比较疯狂的想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想要它们。人们可能会想要投资各种类型的基金,我们偏好更多的“选择性”。你可能会想要四倍杠杆生物科技ETF、比特币ETF等,我完全认同这种做法,虽然其中许多ETF,我们都不认为是比较好的投资标的。

我们一般会做的更多一点。我们通常一次推出一只基金,并尝试会发布与我们基金相关的研究——书籍或白皮书。 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拥有50或200个ETF的公司,但我们仍然认为有一些非常好的想法没有人跟踪。

ETF.com:对于新进入者而言,5千万的ETF可能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但是对于其他发行人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产品。除了管理的资产规模,您如何知道您的ETF和您的ETF业务是否成功?

Faber:80%的ETF资产都属于三巨头:Vanguard,BlackRock,State Street。然而,排名第30位的发行人可能仍然管理着10亿美元,还有很多可以管理50亿、100亿、50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这仍然是个非常好的业务。

Cambria只有6名员工,全公司管理着8亿美元。很显然,大公司比小公司有更强的规模优势,可以做到小公司无法完成的事情。但是这不意味着小公司就无法获得10亿的管理资产,小公司依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业务,只不过缺少了平台的庇护,并且会遇到很多障碍。

ETF.com:Cambria拥有ETF发行和咨询两部分业务。这两部分业务之间有明显的分离吗?

Faber:我们绝大多数业务是ETF业务。但去年秋天我们与Betterment合作推出了数字顾问合作业务。与其他一些ETF发行人(如Vanguard和Schwab)类似,我们有能力让个人投资者投资我们的“三维一体”组合。

我们不会仅仅局限于Cambria基金,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不收管理费。我们发现很多投资顾问想要配置我们的模型(由Cambria、Vanguard,State Street,WisdomTree)。我们将会把我们的模型推广到不同平台上去。

ETF.com:如果您不收取任何管理费并提供与产品无关的投资组合(不仅仅包含Cambria基金),那么这种模式赚钱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大规模吗?

Faber:是的。小规模的资产管理业务很难驾驭。但随着它的成长,它变成了一个真正令人难以置信的业务。多年来延续下来一些高费率的基金,比如现在仍然有S&P 500指数基金仍然收取2.3%的费用,而目前S&P 500 ETF仅收取0.05%左右的费率。

但不得不说ETF还是需要规模。这是资管业务的美妙之处之一,但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虽然实现100亿、500亿甚至1000亿的规模比较困难,但我们仍旧期望有一天能够达到类似的规模。

3

小型基金公司如何在ETF市场谋生

(本篇访谈发布于2019.01.23)

Meb Faber是Cambria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Cambria  共计发行11只ETF,目前管理了约6.4亿美元的资产。Faber是Cambria  运营和ETF发行的灵魂人物。在这里,他分享了Cambria和ETF产品的发展过程,为我们讲述了小型基金公司是如何在ETF市场谋生的。

ETF.com:相比于BlackRockVanguard这样的巨头,Cambria是一个比较小的ETF发行人,并且经营风格比较低调。

Faber:我们没有销售和分销商,所以我们比较低调,并不是有意这样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从起步到成功的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一开始我和我的合伙人决定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们只有两个人,然后我们发展成为一个小型精品资管,到现在,我们(作为ETF发行人)开始向机构出售我们的产品。

我们实现的过程其实是相当不同的,虽然并不是特别另类。我们主要是通过内容营销的方式进行的,我们从学术论文开始,然后发行一些博客和书籍。

ETF.com:内容营销很困难。您如何让人们阅读它?

Faber:这就是互联网的美妙之处:它给了你需要的机会。我们已经经营了10年,并且发布了大量的内容。截至2019年1月,Cambria已经发布2000多条博客,十几篇white paper,7本专著和近百次访谈。近期Cambria重点推广自己的播客,目前已经给录制了130多集。

其实这种营销和宣传方式并不是业界特例,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大型基金公司,你会发现Ken Fisher也是通过内容营销的方式,在Forbes发表文章或者直接给客户发邮件等。RicEdelman则是通过电视节目进行宣传。

ETF.com:您的ETF产品创意是如何提出的?

Faber:我们推出的基金首先必须是现有市场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的产品。现在我们能够以几乎免费的价格买入一只市值加权的Beta产品。但我们是想要在一个竞争没有那么剧烈的领域生存下来。

其次,它必须是具有大量学术和实践支撑的主题。股东收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之前。

第三,它必须是一种我愿意将自己的资产也投入其中的产品,这和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模式不同。这可以归结为“我想投资什么”,并且是否有相当多的投资者认可我的想法。我们不是凭空地去跟客户讲这是一个好的策略,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会告诉投资者这是我们认可的策略,并且我们也把自己的资产投入其中,客户更可能喜欢这样的产品。

ETF.com:Cambria 的宗旨是什么?

Faber: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利益冲突的世界里。很多现有的基金,在我看来,都是完全以销售为目的的、非常蹩脚的基金,并且这种商业模式已经延续了40多年。当然也有很多非常棒的基金。如果说不存在Cambria,您会不会觉得使用Vanguard、 Schwab 和BlackRock的基金就完全足够?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我们也会使用它们的产品。

所以,我们尝试去做的事情是,我们发现多数人在使用传统方式构建组合的时候会有一些缺陷,或者采用一些次优的做法。市值加权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它并不是最优的。我们可能会偏重价值和动量来增强业绩表现,您可以将其称之为因子投资或者smart beta。

ETF.com:您是一位主动型投资经理吗?

Faber: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主动的,唯一的例外是市值加权组合。任何偏离都是主动的,所以几乎90%以上的投资者都是主动的,不论您将其称为价值、等权、红利还是其他。

有些细微的错误会随着时间逐渐累积,导致组合并不是最优的,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既有主动型基金也有被动型基金,但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基于一定的准则,我觉得不用去严格地区分他们,按照规则来就好。

我们认为买入并持有策略只有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但问题是,买入持有策略的回撤会比较大,而此时恰恰是投资者最容易犯错的时候。

4

 INVESCO如何跃升为第四大ETF供应商?

目前,ETF的发行已经变得十分简单。但是,成功发行ETF并且募集到足以与ETF巨头匹敌的资金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随着业务的自然增长和战略性扩张,Invesco在美国ETF行业中快速跃升至市场第四位,目前管理了超过1670亿美元的美国上市ETF资产。虽然距离前三巨头——Vanguard,、BlackRockand 和State Street仍有一段距离,但也将Charles Schwab远远甩在后方。在全球范围内,整个公司管理的资产约为9260亿美元,其中2330亿美元投资于ETF。

Invesco ETF运营主管兼全球负责人Dan Draper表示,当他于2013年9月加入公司时,Invesco业务增长十分快速,但如果Invesco希望成为顶级ETF供应商,则必须通过兼并和收购来扩大规模。

4.1Invesco的扩张之旅

Invesco于2006年收购了PowerShares的 ETF业务,三年前Invesco接管了德意志银行的商品业务。在2017年,Invesco收购了Source,一家专注于ETF的欧洲供应商。

2018年初,Invesco收购了Guggenheim,并将其广受欢迎的BulletShares固定收益ETF纳入囊中。2018年10月,Invesco宣布收购Oppenheimer Funds,Oppenheimer Funds以其收益加权的smart beta基金而闻名。如果该交易成功落地,它将使Invesco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

Invesco的每一步扩张都是有其战略意义的:德意志银行的收购让Invesco接触到更多衍生品业务;Source的收购是为了扩大地域分布;Guggenheim和Oppenheimer的收购则是由产品和内容驱动的。

Draper表示,当ETF占比提升之后,Invesco的ETF业务可能会进一步增长。Invesco的首席执行官Flanagan在2018年初概述了Invesco在美国、欧洲、亚洲业务的七个增长驱动点,并着重强调了ETF对其他六个目标的带动作用。

Draper称Invesco的ETF部门“有点像微处理芯片,既能带动资产配置部门的配置效率,也能应用于我们方案解决团队的所有模型。”他指出,大型基金公司的这种内部整合能够扩大ETF的规模、拓宽ETF的范围,从而帮助ETF部门更好地与三巨头竞争。

4.2漂亮的豪赌?

Invesco将很大精力赌在smart beta/因子投资上,收购 Guggenheim和Oppenheimer增加了Invesco在这一方向上覆盖的产品深度,Draper表示,Guggenheim带来的S&P500等权ETF(RSP)和其他等权行业ETFs帮助Invesco完善了公司的权益ETF类型。

Invesco希望成为因子投资领域的领导者。Invesco的ETF研究总监Jason Stoneberg指出,对于一些ETF发行人来说,Smart beta产品还是一种热门的新产品,但对于Invesco来说却不是。Smart beta已经根植于Invesco的本源,Power-Shares产品线在成立之初就是一类基于量化的多因子指数,与传统的市值加权指数有很大的不同。

Draper指出,Invesco专注于创新,特别是在ETF的smart beta投资部分,这也是Invesco力求从Vanguard,BlackRock和State Street传统市值加权组合脱颖而出的着力点。

Invesco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261款smart beta产品。Stoneberg指出,Invesco在产品线的广度、深度和历史业绩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因为我们已经销售和管理这些产品如此之久,我们充分了解如何使用这些产品,理解客户组合中的不同风险暴露以及如何使用这些smart beta产品更好地达成客户的投资目标。由于产品线足够完善,我们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与客户达成更进一步的合作。”

Smart beta只是ETF行业的一小部分,但这个空间正在快速增长。Stoneberg指出,截至2018年11月底,美国ETF市场的smart beta市场规模略高于4000亿美元,约占ETF总管理规模的12%,但年初至今smart beta的资金流入量占ETF资金流入总额的15%。Smart beta的增长速度超过整体市场增速也是Invesco聚焦smart beta的原因之一。

随着市场波动加剧,Stoneberg表示市场可能会对某些特定因子ETF产生更大的兴趣,例如人气较高的InvescoS&P 500 Low Volatility ETF(SPLV)产品。“我认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客户和投资者可以看到这些因子如何表现,这是非常有利的支撑”,Stoneberg指出“这将持续推动smart beta ETF的采用率。”

Invesco还将其因子方法应用到固定收益领域。7月,该公司推出了一个八因子债券ETF系列,当时Invesco表示,该公司的固定收益团队与新成立的指数部门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基金是基于Invesco 主动基金部门研究出的准则建立的。 

4.3展望未来

尽管Draper不排除任何Invesco通过进一步收购以扩大规模的可能性,但他表示现在的重点是完成OppenheimerFunds的收购计划、客户解决方案以及在公司内部整合ETF。通过专注于smart beta投资产品和客户解决方案,它可以帮助Invesco规避一些费率战压力。虽然Invesco也同样受到了费率战影响,例如降低了BulletShares系列的费用。

Invesco的ETF增长看起来很引人注目,但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近期的挑战之一就是北美之外的板块扩张。Draper表示欧洲市场的业务更偏向于机构,市场更为分散,而亚洲市场的情况更甚,因而很难建立像PowerShares这样的品牌,并且获得类似于美国市场的增长。

“如果你要走向全球,你就不能仅仅发行一小部分产品。我们必须发行正确的产品,而且它们必须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具备一定的规模。这主要是由产品和分销之间的权衡决定的,如果我们布局好了分销渠道,但是没有具备足够规模的产品,那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产品可以卖。”

往期链接

海外文献推荐:因子选股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71期:短期的Beta还是长期的Alpha

第70期:SmartBeta与多因子组合的最优配置

第63期:劳动杠杆与股票收益的截面效应

第62期:利用CART决策树选股

第60期:学术研究毁了因子的预测结果吗?

第59期:策略回测效果如何评估?

第58期:ESG能够提高新兴市场投资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第56期:盈余公告收益及标准化预期外盈利

第54期:六因子模型与解决价值因子冗余

53 期:Shiller P/E与宏观经济环境

52 期:微观领先于宏观?非流动性对股票收益和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

第50期:因子如何复合——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指数构建方法

第50期:分析报告的可读性与股票收益

第49期:风格在债券投资中的应用

第49期:盈利指标的紧缩指数

第48期:HML 因子中的细节

第46期:市值效应的事实与流言

第43期:机器学习与资产定价

第43期:价值投资的事实和流言

第40期:因子择时是与非

第39期:质优股与垃圾股

第38期:隔夜收益与特定企业股票的投资情绪

第37期:因子选择的新指标

第36期:一种新的公允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预测方法

第35期:因子投资模型增强:基于深度学习来预测基本面数据

第34期:工匠阿尔法:风格投资的应用

第33期:风格投资与机构投资者

第31期:因子正交与系统性风险分解

第31期:情景基本面,模型与主动管理

第30期:消化异象:一种投资方法

第29期:风格投资、联动性与股票收益可预测性

第28期:期估值因子的风险来源于哪里?由PB 分解得来的证据

第28期:基于波动率管理的投资组合

第26期:收益的可预测性

第25期:价格影响还是交易量:为什么是Amihud(2002)度量

第25期: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

第24期:股票流动性和股价暴跌风险

第22期;估计Beta

第22期:价值、规模、动量、股利回报以及波动率因子在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

第19期恐慌指数v.s.规模因子

第18期调整因子在对收益率解释中的表现

第15期改进的动量模型

第15期利润质量研究

第13期股票市场波动性与投资学习

第13期社会责任共同基金的分类及其绩效的衡量

第13期因子择时风险导向模型

第10期:利用信息因子解释回报

第10期异质现金流和系统性风险

第9期:“打赌没有β”投资策略研究

第9期:利用条件信息理解投资组合的有效性

第8期:因子择时模型

第8期:优化价值

第7期:动量崩溃

第7期动量因子及价值因子在投资组合中的运用的实证研究

第7期:后悔的神经证据及其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第6期:持续过度反应和股票回报的可预测性

第6期:五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国际市场上的检验

第5期:价值的另一面:毛盈利能力溢价

第5期:卖空比例与总股票收益

第4期:巨变的贝塔:连续型贝塔和非连续型贝塔

第4期:全球、本地和传染的投资者情绪

第4期:投资者更关注哪些因子?来自共同基金资金流的证据

第4期:总资产增长率与股票截面收益率的实证

第3期:Beta套利

第3期:前景理论与股票收益:一个实证研究

第3期:趋势因子:投资时限的信息能获得收益?

第3期:时变的流动性与动量收益

第2期:CAPM新视角:突尼斯和国际市场基于copula方法的验证

第2期:资本投资,创新能力和股票回报

第2期:风暴来临前的平静

第2期:资本投资,创新能力和股票回报

第1期:三因子与四因子模型对比与动量因子的有效性检验

第1期:五因子资产定价模型

第1期:多资产组合中的动量因子影响

第1期:期基于插值排序标准化变量法和复杂变量的平衡分离树的多因子选股模型

海外文献推荐:资产配置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65期:通过VaR Black-Litterman模型构建FOF投资绝对收益组合

第56期:利用低风险现象增强Black-Litterman 模型:来自韩国市场的证据

第56期:波动率模型以及波动率的程式化特征实证

第54期:放大市场异象

53期:风险平价组合与其他资产配置方法的比较探索

第51期:关于公式化价值投资方法的事实

第48期:对风险配置策略的再思考

第41期:投资组合再平衡管理的另一类方法-叠加期权卖出合约

第38期:Smart Beta 策略怎么会出错?

第27期:风险因子的风险平价

第27期:桥水基金对风险平价和全天候策略的一些思考

第26期:协方差矩阵的非线性压缩:当Markowitz遇见Goldilocks

第24期:考虑寿命风险的多变量战略资产配置模型

第19期:稳定性风险调整后的投资组合

第17期:推动多因子世界中的战略资产配置

第17期:用更高阶矩衡量组合分散性

第16期:将因子暴露映射到资产配置

第14期:风险平价股票组合的转售价值

第12期:构造有效收入组合

第12期:投资组合中股票数量是否会影响组合表现

第11期:对冲基金收益优化投资组合

第5期:集中投资与全球机构投资者业绩

5期:价值投资vs 成长投资:为什么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风格

海外文献推荐:事件研究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47期:工业用电量与股票收益率

第45期:预测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灾

第40期:IPO 批准对现有股票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

第21期:低频调仓、收益率自相关性和季节性

第8期:机构投资者和股票拆分的信息产生理论 

第6期:季节性收益

第6期:可预测的行为、利润和关注

第6期:盈余公告与系统性风险

海外文献推荐:投资者行为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57期:数据提供者的信息中介角色    

第55期:分析师的重新覆盖与市场反应不足

第42期:卖方研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更有价值吗?

第33期:公司债市场收益的共有因子

第23期:媒体关注与消费者投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20期:高频交易之间的影响

第20期:是什么使得股价移动?基本面 vs. 投资者认知

第18期:短期机构交易的表现

第16期:坏习惯和好方法

第11期:状态变量、宏观经济活动与个股截面数据的关系

第10期:条件夏普比率

第9期:强制清算,减价出售与非流动性成本

第7期:买方与卖方谁发起交易

第7期:后悔的神经证据及其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第7期:排名效应和交易行为:卖出最差的和最好的,忽略其余的

第6期:持续过度反应和股票回报的可预测性

海外文献推荐:择时策略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32期:行业表现能预测股市走势吗

第14期:几类择时策略的比较

海外文献推荐:公司金融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72期:独立董事的价值

第23期:经济周期、投资者情绪和高成本的外源融资

第12期:世界各地的资本结构决策:哪些因素重要

第11期:财务风险有多重要?

第3期: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影响

海外文献推荐:基金研究类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74期:风格中性FOF:分散投资还是成本重负

第73期:基于APB指标的共同基金业绩评估

第68期:弱市赢家方能恒强:对冲基金再不同市场下的表现持续性

第67期:美国ESG基金发展概览

第64期:基金的alpha源自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吗?

52期:美国目标日期基金市场的成败之争

第51期:买方分析师的能力与角色研究

第47期:下滑轨道内部应该如何配置

第46期:时变的基金经理管理能力

第44期:一个有效的下行风险衡量指标下的FOF 策略

第42期:趋势跟踪策略在目标日期基金中的应用

第41期: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与业绩     

第39期:风格中性的基金中基金:分散化还是锁定权重?

第37期:如何设计目标基金?

第34期:市场情绪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来自对冲基金的证据

第32期:目标日期基金需要更好的分散化

第30期:一种新的衡量基金经理能力的方式

第29期:基金真的交易越多赚的越多么?

        海外文献推荐:其他

         向下滑动查看往期链接

第66期:揭开中国期货的神秘面纱

第61期:应该卖出哪一种指数期权

第21期:实证金融的未来

风险提示:本报告内容基于相关文献,不构成投资建议。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天风证券-金融工程:海外文献推荐 第75期》

对外发布时间

2019年2月20日(注:报告审核流程结束时间)

报告发布机构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吴先兴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111051612000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