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深度解析:基金销售新规到底是要保护谁?

新浪综合

关注

来源:公众号“锐观察”

从最极端情况判断,基金销售的新规定,绝对是继保本基金、子公司业务、委外定制基金新规后,砍向公募基金的第四板斧,其杀伤力实在不能低估。

和往常一样,这次出台的规定,出发点同样是戴着保护投资者的帽子。诚然,投资者需要保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规定的细节来看,很多条款还是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观察君一直认为,过于超前的监管规定,结果不外乎有两个,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多方惧伤。

那么,对于基金销售新规,到底是谁需要保护?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保护?

“适当性”新规大限将至

2016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投资者适当性办法》)及《关于实施<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规定》,上述规定将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从具体内容来看,《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共43条,之前证监会主席助理黄炜将之归纳为三类:一是以判断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为目标的投资者分类义务;二是以判断产品风险等级为目标的产品分级义务;三是以“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为目标的销售匹配义务。

其实,从N多年前开始,公募基金销售规范的话题就一再被提及,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适当性原则”,但考虑到股市牛熊、销售渠道等客观因素,这个原则也是仅仅停留在嘴上,时不时拿出来说说而已。

那么,现在这个规定真的来了,而从各大公司的重视程度来看,这一次肯定不会只是口头说说,因为真要做到适当性匹配,对于目前的行业来说,这一点好像并不大现实。

用钱能解决的都不算事儿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销售体系中,都是以产品为核心。很显然,在审批制时代,公募基金新产品获批是受严格限制的,名额几乎是少之又少,基金公司能够拿到新产品,那就相当于现在的打新股中签了,但最后的获利肯定更高,因为动辄数百亿的首发规模,这不就是一个摇钱树嘛。

这种模式在持续了多年后,随着注册制的到来,新基金发行数量越来越多,目前总数已经超过4000只,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基金发行的难度越来越大,除去少数几只发行不错的基金外,很多都出现了延期发行的残酷现实。

当然,这不是说,公募基金的日子难过。反而从财报数据来看,很多基金公司的净利润都创了新高。这充分说明一点,目前很多基金公司尤其是大中型基金公司的日子还是蛮滋润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也为基金销售新规的实 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新规是以“适当性”为核心,那么基金公司的销售体系就要重建,这对于其销售系统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在业内公开的信息是, 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已经开始组织学习、建立执行小组或启动销售系统改造,以满足新规对投资者保护的要求。

自2017年7月1日起, 《投资者适当性办法》将与此前关于销售适当性的既有法律和规定并行适用。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评定,未来基金销售机构需要同时执行“高、中、低”至少三类的评价要求,以及《投资者适当性办法》下的“普通、专业”的评价体系。

这些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姑且都有办法解决。毕竟,就是自身利益的问题嘛,花点钱就可以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用钱能解决的,那都不是事儿。

但问题是,很多事情好像不是钱都能解决的。

难点一:银行渠道听你的?

很显然,公募基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总规模已经接近10万亿元大关,从而成为金融行业一支不可小觑的机构力量。不过,一个更让基金尴尬的现实是,在所有销售渠道中,传统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

对于销售渠道存在的瓶颈,基金公司开始或多或少在做渠道多元化的尝试,一些基金更是花大力气拓展自己的直销渠道,如设立贵宾理财中心、开通自家网站的电子直销等等。但目前来看,要想撼动传统银行的地位几乎是不大可能。

有数据显示,基金的销售渠道一般有三条,分别是银行、券商以及基金自身的直销。其中银行渠道最为强势,目前已占基金销售市场的80%份额,且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其强势地位愈演愈烈。不但收取的尾佣呈现逐年提高之势,而且还对基金产品设立的门槛越来越高。

一般来说,银行渠道都会设立自己的基金池,只有在一定时间内,基金业绩达到行业前多少的,才会有资格进入这个基金池,然后才有资格谈销售新基金的事情。所以,相对来看,在行业排名前二十的大中型基金公司,一般都能进入其基金池,而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更为重要的是,基金一般是由银行柜台人员、银行网站来发售,卖多少基金拿多少提成,都是多少年约定俗成的事情,现在还要加入适当性新规,那要先问问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是否愿意了?

难点二:基民信息哪里来?

对于基民来说,加入适当性管理规定后,显然流程要复杂很多,何况忙活半天,最后还不一定卖给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基民,那你会作何感想?

这个动作如果放在审批制时代,那很多基民估计还有足够耐心,毕竟基金产品稀缺嘛,抱着“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很多投资者都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基民。这么多年下来,基民好像赚钱的并不多,因素固然有很多,但财富效应的丧失,无疑对这个行业的权威性、专业性产生怀疑。

在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再强制执行适 当性新规,且不说基民是否有意愿配合?即使配合的话,那他的信息从哪里来核实、验证?即使加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除了公募基金、基民增加了一笔查询费负 担外,那个数据对于基金公司有多大的借鉴参考意义,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从现在来看,即使做消费金融的公司,也对央行征信数据持有保留态度。

难点三:中小基金怎么活?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前景可能更加黯淡: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忙活,一名投资者终于通过了适当性测试,但可能只是适用低风险基金产品,而这个投资者也是普通级别,更可悲的是,该家基金公司比较小,目前产品线并不丰富,没有合适您的产品选购,您还是去其它大公司买基金吧?

面对这样一幕,你觉得基金公司会不会有种想骂人的冲动?而这名投资者呢,坚定了买基金的决心,到了大基金公司后,是不是还要再来一遍适当性测试?

考虑到当前的金融市场,公募基金的替代品数量并不少,这对基金行业会是个好消息吗?之前,基民见面的问候语是“你买基金了吗?”以后,这句话估计会成为“你有资格买基金吗?”话不多说,这话怎么感觉有点伤人呢。

责任编辑:徐巧 SF18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