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楼继伟:尊重市场 笃信常识

中国基金报

关注
 

尊重市场

回归常识

笃信常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杨波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透露,2017年,社保基金收益率超过9%。

此前的2001年~2016年间,社保基金年化投资收益率8.37%,累计投资收益8227亿元。自2001年,社保基金以795.26亿元财政拨款启航,到2016年,社保基金管理资产总额逾2万亿。

社保基金这一业绩处于国际同行的领先水平,如著名的加拿大养老基金(CPPIB)2006~2015年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3%。相比国际同行,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限制更为严格,投资主要是以国内证券市场为主,其中股权类投资比例至今仍不得超过四成。

更为难得的是,在大起大落的A股市场,社保基金的业绩表现了出色的稳定性,17年的投资运作中仅2008年录得-6.79%的收益,而当年上证指数下跌了65%。其余的16年中,社保基金均为正收益。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上游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引导以基金业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规范发展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专业、规范也一直为基金业内称道。因为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理事会的薪酬长期与金融机构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很低的薪酬水平下却做出优异的业绩,理事会赢得了业界的尊重,被公认为“替老百姓赚钱最多的机构”。

理事会首任投资部主任李克平也备受业内敬重。李克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于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工作近十年。此后,他进入国家体改委工作,历任宏观调控体制司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副司长、巡视员。2001年,李克平进入社保基金,担任投资部主任;2007年6月,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秘书长;2007年11月,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2011年,李克平调任中投公司,历任中投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16年6月退休。目前,他仍为社保基金理事大会15名理事之一。

自称是“社保理事会的第一个兵”的李克平,参与了社保理事会的筹建,一手组建了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投资团队。他带领团队,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从无到有,建立社保基金的一整套投资体系,并在10多年的投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市场的投资理念,尤其是其带领团队独创的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理念,更是以出色的投资业绩丰富了大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称赞。

在基金业成立20年之际,李克平接受了中国基金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相当认真,因为担心在回忆的时候难免会修改或美化过去,他查阅了早期的工作笔记。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克平首度对媒体讲述了他在社保基金的11年往事:

从社保理事会筹办到成立三年仅有38人,再到几个官员带领一帮学生建立社保基金投资体系;

从社保理事会在山沟沟里进行的神秘“选秀”,到透明化的投后管理;

从2005年上证指数1000点附近加仓,到2007年5400点开始减仓;

从A股市场的“庄股文化”到基金行业的重大缺陷;

从价值投资到配置管理……

李克平讲述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遮不掩,不矜不伐,真诚坦率,专业严谨,有大量的精彩故事是首度公开,更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投资管理的真知灼见。

受报纸篇幅所限,以下为专访节选,全文详见《中国基金报》官方微信。

“选秀”对基金行业的正面作用

坚持用我们认为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去做事,宁肯不被理解,也要规范运作。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2年,社保基金理事会第一次“选秀”,当时对投资管理人的调查问卷主要有哪些内容?

李克平:我们在研究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公募基金业影响比较大的对投资管理人的调查问卷,这是我们与业内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载体。这个调查问卷浓缩了社保理事会对投资管理人的看法、要求和需要具备的条件,其中包括怎么去观察、了解、透视管理人的方法和内容。

与国外机构的交流是这个问卷的主要来源。国外大量的养老金机构也会有对委托管理机构的调查问卷,我们先是简单搜集了很多份国外机构的问卷,通过合并同类项得出一个巨长的问卷,然后逐条讨论,第一稿压缩到一百多个问题,比较全面,但有点长。我们最终使用的问卷有大约100个问题。

在形成问卷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较多考虑了怎么适合中国市场,也与国内机构进行了比较有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国内的机构大概是在什么状况,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他们认为哪些是无效的。这个反馈对我们很重要,使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大大加强,也使得调查问卷在修改过程中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

当时,业内相当强烈地认为社保的调查问卷过于西化,照搬国外的东西有点多了,与中国市场脱离太远。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全部吸收业内的建议。在我看来,这有一个理念的问题。

当时的A股市场,内幕交易、庄股炒作等现象严重,短期投机盛行。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客观存在,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完全顺应A股市场的状况,用短期投机炒作的实用理念来确立我们的投资思路呢?还是应该特立独行、规范运作?这是一个选择。

我们坚持用我们认为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去做事,宁肯不被理解,也要规范运作。

中国基金报记者: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于“选秀”的评审依据是什么?

李克平: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候选人对“调查问卷”的回答和他们的市场行为以及表现进行评审。调查问卷是我们在委托投资方面花精力最多的文本,代表了对委托投资基本框架的认识,对参加竞聘的基金公司影响也很大。

调查问卷的内容非常广泛,要了解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包括投资理念、团队、流程、绩效、产品等所谓5P。但实际上远不止5P,我们的问题相当于要把基金公司整个拆散,再合并起来,投资、风险、内控和后台,我们会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第一层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一步就是投资决策机制。我们要准确知道公司的投资决策机制,投委会跟组合经理怎么分权,怎么授权。投委会的投资决策方式,是负责人拍板还是投票决定?投票是绝对多数还是相对多数?谁有否决权?给组合经理下放什么权力?他怎么运用这些权力?公司怎么能够叫停他?我们的问题会一直追到最底层,直到不能再分。

我们要知道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运作方式。很多公司自己也很难界定这些问题,但我们提出来了,他们必须重新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风险,怎么界定风险,怎么管理风险,指标是什么,出现风险怎么判断怎么评价,穷追不舍,买股票什么标准,卖股票什么条件,股票池建立标准,投研怎么结合,是分立的还是一体的,研究多大范围,激励机制是什么,公司领导与基金经理的权重分别是多少,必须准确说出来,没有可以说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各公司存在的差异。

客观上讲,当时很多基金公司制度规则上仍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参选材料中可以看到,许多公司关于内部制度规则有三分之一是收到调查问卷后制定或修订的。每个基金公司提供的评审材料都很多,最后我们给每个专家委员送一大行李箱的评审资料提前审阅。

社保选聘管理人为什么能够对公募基金行业发挥正面的作用?因为社保基金的运作符合市场发展方向,而调查问卷是我们评选管理人的一个框架、蓝本和文字的标准,所有参选公司都知道要求是什么,这势必引发业内更深刻的反思。

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基金行业的良性互动,基本的推动力是理事会对基金公司具体怎么评价、怎么要求,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包括在后来的委托投资运作中怎么评估,都对基金公司的投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实才是最大的优势

在我经历的管理人选聘中,我认为敢于说“我不知道”的管理人,其实是得分而不是减分。

中国基金报记者:社保选秀对公募基金有怎样的影响?

李克平:人们特别容易理解成是一种权力,或者是大资金的力量。在我看来,关键是大资金发生作用的工具和传导机制是什么,例如,怎样评选管理人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评审委员会对管理候选人说的和做的一一对比考证,对材料数据和基金经理本人的表述进行对比,很容易对出真实情况。参加现场答辩的基金经理包括很多优秀的基金都很紧张,材料如果写得不实,很容易被揭穿,而专家委员对撒谎一点也不会宽容。

例如,投资理念是非常关键的概念,但也是非常难以准确定位和捕捉的概念。管理人奉行和笃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怎么去透视他的投资理念,这是非常具体和复杂的事情。每家公司都可以写出几句漂亮的口号,但我们不关注你怎么说,如果是你笃信的,请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就像一个产品,你不能只是听工人说他是怎么生产的,最起码你要趴到车间的窗边看看,最好是能站在旁边看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投资理念要有配套的流程,要有核心概念、核心逻辑、核心流程来保证贯彻落实你的投资理念。我们要看你的持仓,看过去的历史数据,你怎么解释当时重仓的依据,根据什么买的、根据什么卖的,当时怎么想的,最极端的是要拿出依据,提供当时决策的原始记录。有没有拍脑袋进行投资决策的公司?有。有没有做得非常认真的?也有。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发现管理人的投资能力,要剔除运气的成分。很多好的投资业绩其实是运气带来的,如果是真实投资能力创造的,一定会有踪迹可寻。怎么说明你的超额收益是怎么获得的,要拿出买进、持有、退出这样一些环节的数据和依据,这个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马上可以对起来是不是吻合。例如,大家都爱说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但你过去管理的组合换手率一年三四倍,显然就对不上了。通过理念和实际操作的比对,就会区别出优秀的管理人和言不由衷的管理人。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们评价管理人最看重什么?

李克平:真正好的管理人第一条是诚实。有很多管理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总以为在答辩中表达得好是优势。错了!诚实才是最大的优势,诚实是公司诚信的基石。

过去有一些业内人士问我,社保选秀答辩有什么技巧?我的回答很简单:认真准备,诚实表达。

在我经历的管理人选聘中,我认为敢于说“我不知道”的管理人,其实是得分而不是减分。我们会问答辩的基金公司很多问题,有时,基金经理会回答“我不知道”或者“我也没想通”。这时候,你会发现带队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多么惊讶。好的基金经理一般并不是特别驯服,他会直接回答“我也想不通”。对这样的基金经理,我们看到的是诚实,知道什么说什么,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其实也在保持持续的追问,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绝不自欺欺人。你需要寻找的是组合经理不是演员,你要信任他,借助他的专业能力,诚实是最重要的前提。

评选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像大学生辩论赛,讲得漂亮的得分高。我们听的不是语言表达能力,而是组合经理的投资能力,哪怕这个人是结巴,听得痛苦一点,但如果真讲得很有道理,结巴也没关系,他的业绩又不会打结巴。

配置是上游机构的核心

我们对投资理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体会感悟的过程。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3年6月6日,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公募基金公司的12只产品正式开始运作,当时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李克平:在理念上,我们主张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客观上讲, 当时对这个口号的理解并不是很充分,我们对投资理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体会感悟的过程。

对一个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讲,价值投资和通常单一组合的价值投资风格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要减少投机套利、避免短期炒作,更关注长期的价值基础,更关注基于企业基本面的利润和绩效的变化,更关注公司价值的变化。

中国人很聪明,市场中有太多取巧的小聪明,而一旦目标短期化以后,会成为一种非常强烈的投机现象,短期化的投机对大机构威胁很大。大机构需要有点大智若愚的状态,对短期的小聪明不能太上心。有些短期的机会,即使你判断对了,但因为大机构转身慢,也不是一种好的盈利方式。对大机构来说,有一些基础的方法、基本的规则和常识是不能偏离的。如果本末倒置,去博最抢眼最动听的故事,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不同的机构类别,投资理念和方法是有差别的,有的基金经理喜欢更激进承担更大风险,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去捕捉一些短期机会,这是他的风格。但是,大型机构绝不能走那条路,那些机会的规模也不支持大型机构的投资。

因此,首先要认识你自己,确定你管理的资金的性质特点,寻找与之相应的投资道路和方法。另外,你必须考虑委托期限、风险偏好,确定合理的投资收益基准和目标,这些不是书面文章,是通过委托合同予以落实。如果一有浮亏就赎回,基金经理还怎么做投资?这些前提条件夯实,才便于管理人的组合投资。在A股市场,许多委托投资者自己就是扭曲的,他告诉你长期投资,结果行为全是短期投机要求,这会让管理人很痛苦。

第一次委托管理合同的期限,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最终,第一个合同期限定在两年,之后就改成三年。

在长期投资中,投资期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严重违规,在合同期限内,不能因为一些短期的业绩波动轻率更换管理人,当然,这也对选择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给管理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按给定的投资期限来考虑投资策略,不能短期化。因为基金排名短期化明显,已经到季度排名甚至月度排名,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也带来基金经理系统性的行为趋同,因为要在排名中不落后的最好方式,就是首先不要脱离大队伍,其次在有把握的时候抄一下近路。短期相对排名竞争造成基金抱团取暖和趋同操作,基金经理很难沉下心来研究和投资。(下转03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