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仍有大量重点难点待解

新浪财经

关注

原文标题:《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数字化转型仍有大量重点难点待解;文章来源:瞭望周刊

文/瞭望智库 王亭亭

10月18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撰写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

为全面把握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双方历时半年面向51家各类型商业银行开展问卷调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金融壹账通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的撰写支持下,最终形成7.6万字调研报告。以期为金融管理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决策参考,为从业机构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指南。

会上,主办方代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瞭望智库总裁夏宇出席并致辞,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处长戴赜、瞭望智库执行总裁汤耀国、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中国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兼数字金融部总经理杨兵兵、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业务部总裁兼蚂蚁金服金融科技总经理刘伟光、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施奕明、第四范式合伙人兼执行副总裁杜宁、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兼用户与平台事业部总裁陈龙强、微众银行科技发展总监万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鹏一共14位政产学研人士济济一堂,贡献了真知灼见。

会议由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聂欧主持,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

数字化转型总体上正在加速

《报告》显示,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主要采取加大转型投入力度、招录数字化人才、搭建统一大数据平台、改进线上渠道和网点服务等综合措施加快推进转型相关工作。

银行类型上,不同类型调研银行的数字化能力差异显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型互联网银行数字化能力相对较高,城商行、农商行数字化能力相对较低。

技术应用上,大数据和生物识别技术在调研银行应用广泛,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占比相对较小,新型互联网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更为积极。

问题挑战上,多数调研银行认为,战略执行缺乏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创新技术人才不足、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问题是当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际对标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整体上与国际同业实践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在客户规模、数据资源、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资金人员投入、组织机制建设、全球金融科技资源对接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对此,《报告》结合国际经验、机构访谈和文献研究,分别从战略规划、组织文化、业务流程、技术创新、数据治理和生态合作领域给出了共计146条转型举措的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箱,供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转型特点和能力短板参考使用。为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可控和平稳有序,《报告》还提出了引导数字化转型的正确价值导向、切实加强数字化转型的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政策建议。

成立至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适应形势发展、推动构建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功能及银行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有机结合,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协会正在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建设中国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前者将在各类场景中为金融机构提供统一、安全、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从金融科技服务、商业银行产品对接服务、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自律管理等方面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安全可控、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后者目前已启动试运行,对外试点提供中小微企业工商、税务、发票、司法等公共数据和多头网络借贷、供销存、仓储、物流等部分企业经营数据的查询分析服务,近100家机构正陆续接入使用。

新华社瞭望智库始终密切关注、记录和参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演变,努力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应有的建言献策、舆论引导等作用。瞭望智库已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新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以及一系列闭门和公开研讨会,并连续四年发布了有关金融科技、银行业转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扶贫等主题的大型研究报告,得到了决策层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其中尤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最为重磅。

难在“人”的转型升级

《报告》显示,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宗旨和要义,目前尚有大量重难点工作有待推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指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兴起改变了整个金融业。我国银行业正面临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和激烈竞争,银行正向客户长尾化、产品场景化、渠道全时化、风控智能化、数据资产化、平台开放化等新型模式转变,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央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指出,我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四方面驱动:一是“数字中国”战略的引领,构建起了技术、设施等基础环境及支撑;二是新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产生冲击,倒逼金融业态求变;三是全球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各方对金融服务效率和安全的要求渐高,驱动行业转型升级,向技术进步“要”生产力;四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驱动技术升级。

央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发言

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业务部总裁兼蚂蚁金服金融科技总经理刘伟光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是靠银行科技部来推动的,而是靠管理思想的转变,重在“人”的转变。当前,由商业银行科技部门驱动的单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项目,都只是局部改造,并未将传统思维转化为数字化思维。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实质是组织、文化、流程、管理等全面变革,而非单一部门、单一项目驱动。在全球范围来说,银行一直都是一个高度科技驱动的产业。未来,银行各业务条线都将与科技高度融合,科技的能力将无处不在地分布在银行的各个部门中。

同样,在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研究与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郭为民看来,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难点在于理念和文化的适应性,初衷和目的在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提升认知、统一思想,一方面要将科技的力量正确的发挥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兼数字金融部总经理杨兵兵认为,数字化转型关键在思维转型,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受到网点思维、渠道思维、自我思维、部门思维四种限制,影响着转型的进程、方向、效果。光大银行成立数字金融部就体现了银行管理层勇于突破思维限制,大胆组织创新。数字金融部对内既是电子渠道管理建设部门,具备产品创设能力,也是用户管理部门,负责引入、分层、转化,同时又兼具孵化创新职责;对外服务快速崛起的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进一步建议,现阶段可从小处入手。例如,银行零售业务客户量大,零售客户的金融需求小额分散、高频且与消费场景结合度高,可从零售业务切入数字化转型。其中,获客能力、流程及管理能力、差异化定价能力、业务创新能力、银行间适度合作等方面将是重点。

中小银行不能“掉队”

《报告》显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基础各异,进度不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肖翔表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仍面临理念、机制、人才、技术、数据等多方面挑战,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在转型资源、科技能力等方面存在约束,在转型方向、路径选择等方面尚缺经验,数字化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施奕明也称,中小银行由于人才、资金相对匮乏,不具备科技基因和完整的自主研发能力,因此亟需外力支撑。金融壹账通就通过“技术+业务”的双赋能模式,不仅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还围绕中小银行的痛点给予多种协助。中国的中小银行普遍靠对公业务起家,风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多围绕对公业务而建立,现在要实现迈向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往往在团队、流程、管理制度上都缺乏储备,更容易“掉队”。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鹏称,部分中小银行对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并不清楚,在互联网化、大干快上的氛围中并未坚守自身业务特色和战略,仅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引流来快速做大资产,这是误区。

对此,罗永忠建议,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注重风险控制,并抱着“先进”帮助“后进”的态度,让“走在前面的银行提供一些技术帮助和输出”,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抱团前进。

第四范式合伙人兼执行副总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研究与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杜宁称,数字经济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将撬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数字化发展。但眼下,银行已经面临同质化的转型路径、技术、方法,面临同质化或无差异竞争。如何让数字化转型保持多样化,值得探讨。

由此看来,多样化、多层次外部赋能重要且必要。

刘伟光介绍,蚂蚁金服2017年启动金融科技开放战略,把经过内部实践检验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智能风控、云计算、分布式架构等技术全面开放给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合作,协助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

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兼用户与平台事业部总裁陈龙强表示,百信银行既是一家互联网银行,也是一家数字化科技公司,开放平台战略正在释放红利,成立不到2年已经服务近3000万用户。当前开放银行的逻辑是“场景在前、金融在后;先有商业、后有银行”,是一种共生关系,帮助场景闭环地服务用户,深度挖掘用户价值。

对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介绍了中互金协会的相关工作,称中互金协会正在搭建中国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将通过评测金融科技服务能力、规范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引流、加强应用软件自律管理等功能模块,来支撑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

抓住数据治理“牛鼻子”

与会嘉宾还对《报告》提出的数据安全与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农指出,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简单的业务线上化、重构组织架构,更是底层的数字架构重塑。不仅要有创新,还要有边界、有底线。要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贯彻金融供给侧改革及各项监管要求;要避免派生新风险,防止核心业务失控风险,避免加剧新的数字鸿沟。

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认为,未来在评估一家银行的价值时,除传统视角下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三张表”外,也应参考“第四张报表”,即数据资产表,提升高质量服务客户过程中的数据利用和良好治理水平。在资产配置方面,商业银行尤其要注重结合科技数字化手段,提升小微、三农领域相关业务比例和服务质效。

微众银行科技发展总监万磊认为,数据质量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应探索“运用—反馈—整理”后再进一步应用数据。建议监管尽快出台监管沙箱机制,隔离风险。

施奕明也提出,数据治理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功能和需求,期盼尽快出台相关指引规范。无论银行还是外部赋能机构,都期待能早日拥抱合规、拥抱监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