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智”动中国 “能”动小康

小康

关注

会把脉的诊断仪、会游泳的电子鱼、会跳舞的机器人、会耕种的插秧机……眼前一个个“黑科技”产品,让人深刻感受到,智能时代已经开启。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正是一个向世人展示“智”动中国、“能”动小康的绝佳舞台。

文|李欣

“这条鱼的眼睛会亮!”两条畅游在鱼缸中的“电子鱼”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两条‘火眼金睛’的鱼并非普通的电子玩具,而是可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发现污染物质的智能‘机器鱼’。”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机器鱼”可以在水中畅游数小时,当电池电量变低时,会自动游回充电站充电,同时将水质数据通过无线局域网传送给研究人员。这是发生在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现场的一幕。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在给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这一目标不仅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呼应,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有力支撑。

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正是一个向世人展示“智”动中国、“能”动小康的绝佳舞台。

人工智能为教育插上智慧“翅膀”

语音识别技术,迅速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转化成字幕笔记;拍照答题技术,快速呈现出解题的过程和结果;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验大千世界的不同场景;课堂表情识别,利用摄像头和相关程序判断学生的“微表情”,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学生多、老师少、教学质量低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输出的渠道,让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同步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人工智能为教育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因为人工智能,农村的学生可以同步接收优质教学资源;因为人工智能,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辅导;因为人工智能,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进入同一个“课堂”学习;因为人工智能,现代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

不仅是教育领域,医学领域也正在被智能科技改变着。远程医疗协助平台、多参数检测一体机、中医经络腧穴解剖教学平台……这些亮相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智能产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体验者。

医生远程为患者“把脉”,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变成了现实?是的,你没看错!智慧医疗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就医更加精准便捷,也让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覆盖更广,从而改善农村偏远山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医疗资源的公平化得到有力促进。”大会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在远程医疗过程中,传感器只需将采集到的患者脉象信息通过5G信号实时传输到专家端,专家千里之外就可以根据传输图像进行诊疗,非常便捷。 “5G通信技术的成熟将助力远程医疗的真正普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史超阳教授表示。

智能农业帮助农民降本增收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被列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三大攻坚战”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和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相比其他领域,科技领域的风险关联性更强、波及面更广,危害性也更大。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强大的支撑作用、织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科技防控网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透露,中国目前正加快研究起草人工智能治理准则,近期将向全社会发布。“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发挥大数据作用、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大数据发展重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出席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时指出,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数据确权、数据质量、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流通管控、共享开放等问题日益受到高度关注并引发深度思考。大数据治理的概念已经成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新热点。

芳菲五月,生机盎然。此时正是天津小站稻的插秧时节。在天津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农业智慧农业示范田里,两台无人插秧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插在稻田中。

无人插秧技术是中化农业在智慧农业领域的一项“黑科技”,实现了插秧、转弯、间距调整等平稳的操控动作。“每台无人插秧机每小时可完成5万亩的插秧作业,相比于传统插秧机更省时省力、高质高效。”中化农业首席信息官沈冰告诉记者,发展智慧农业是传统农业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平台,可以直接帮助农民创造收益,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据了解,通过无人插秧技术,可以提升4%—5%的土地利用率,降低6%的燃油消耗,实现5%—10%的产量增加,促进农民降本增收、乡村振兴。

此外,中化农业智慧农业平台以精准种植为核心,围绕土地可视化,结合气象、遥感、土壤墒情等,为农民提供了精准种植方案,包括农事管理、作物生长管理、巡田管理,指导其科学、高效地管理土地,并且可提供精准气象、病虫害预警、遥感分析、智能灌溉、农场管理、病虫害识别等功能,帮助农民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

天津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智慧农业在天津大有可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非常看好天津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发展。参观了天津的智慧农业后,他表示,天津把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等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提高生产效率,有效控制成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本质。

会把脉的诊断仪、会游泳的电子鱼、会跳舞的机器人、会耕种的插秧机……眼前一个个“黑科技”产品,让人深刻感受到,智能时代已经开启。伴随着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的圆满落幕,天津完成了又一次飞跃式成长,领跑“智慧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