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李迅雷:中国经济看东部 重中之重是上海

第一财经

关注

李迅雷:中国经济看东部,重中之重是上海

简介: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时代,特别是区域经济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热点,那么,几个区域之间是什么关系?发展重心在哪里?小编发现人气很高的经济学家李迅雷今天发表了一篇5000字长文,一番详细比较分析之后,结论是:中国经济看东部,重中之重是上海。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怎么说的。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时代,特别是区域经济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热点,那么,几个区域之间是什么关系?发展重心在哪里?小编发现人气很高的经济学家李迅雷今天发表了一篇5000字长文,一番详细比较分析之后,结论是:中国经济看东部,重中之重是上海。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怎么说的。

中国区域经济有三个阶段,哪种模式更好

李迅雷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的沿海优先发展、侧重区域的均衡发展、更趋于协同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战略。

乍一看什么意思呢?就是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变化。均衡发展,强调大家要步调一致,谁都不能抢跑。而非均衡发展,也可以叫优先发展,这来源于经济学中的“发展极”理论,简单说,就是少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

那么哪种模式更好呢?关于这个问题,李迅雷的研究结果认为,均衡战略投入产出比过低,资源极大浪费。而优先发展战略要比均衡发展战略的效率更高,结果更理想。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比如从2001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的占比从17.72%提高至24.57%,中部地区从19.83%提高至25.54%,但产出(GDP)比重并没有明显提高,而东部地区在投资占比不断下降的情况下,GDP的占比却基本维持稳定。

区域经济哪家强?

关于区域经济哪家强?一直都是市场争论的话题,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准备跳槽的青年们,究竟去哪里能有更大的发展呢?

中国区域经济是“三足鼎立”的格局,长三角、京津翼、珠三角。网上也流传一个段子:

长三角:我们准备卖条船给洋人。上海:我来提供钢材;常州:我来提供阀门;苏州:我来提供缆绳;南京:我来提供动力;杭州:我来提供电子设备;杭州:我来提供电子设备;然后大家快乐的一起赚钱。

珠三角:我们准备卖部手机去非洲。深圳:我来提供元件;东莞:我来提供厂房;广州:我来提供人才;大家一起快乐的赚钱。

京津冀:我们准备做个App赚钱。北京:我来提供人才;北京:我来提供场地;北京:我来提供资金;北京:你们周边把环境搞搞好啊...

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折射了京津冀无论从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还是地理划分上,都很难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群”。

李迅雷首先研究了GDP,从2018年GDP看,长三角(21亿万元)>粤港澳(12万亿元)>京津冀(8.5万亿元)。长三角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第二名的粤港澳仅仅只是长三角的一半多而已,而京津冀地区经济规模是最小的。

图上显示,上海2018年GDP总量排名第一,长三角的其他城市,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都挺进16强。遥遥领先其他两个区域。

那么“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症结在哪里呢?

李迅雷认为,京津冀的发展水平落差最大,北京作为发展极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但“辐射效应”,2018年天津GDP增速只有3.6%,河北经济体量排名第九。

这么一说,京津冀发展症结主要原因是只有点而没有群。而这个点就是北京。北京是个服务业中心,而且是极高端的服务业,这种核心层的业务很难扩展出去。只要聚集在帝都的一幢幢宏伟大楼里即可,无法拉动起周边经济发展,周边城市可能只能获得生态旅游,低端制造,贸易批发等方面的利好。

说到这里,那么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是要为第一把交椅手争得头破血流呢?

根据李迅雷的研究表明,珠三角是个偏科生,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的经济比较发达,但其他城市相对落后。长三角则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长三角的江苏、浙江GDP总量排名分别为全国第二和第四,与上海的产业联动性相对较好。

人口流动情况也很能反应长三角更受年轻人青睐,2017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呈现净流出,珠三角呈分化局面,除了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外,大部分中小城市的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唯独长三角维持净流入。

李迅雷的观察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专业和独到之处,他不只是看总量,更是选择了一些能够深入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来做比较分析,比如 2018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这个指标,上海占22%,名列全国第一,北京占19%名列第二,广东第7,只有12%,其中深圳为15%。

李迅雷还通过比较2013-17年国内几大中心城市的固定资产占GDP比重,探究谁家投入产出效率更高。

图上表明,排序为深圳、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和重庆,即深圳和上海的产出效益分别为第一、第二,重庆最差,天津次之。上海的排名尽管为第二,但发现过去5年呈现产出率上升势头,说明效益在提升,而深圳正好相反。

通过以上分析,上海无疑得分最高。

中国经济看东部,重中之重是上海

除了内在的发展质量高,上海的战略地位之高也在一系列国家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李迅雷详细分析了三大经济圈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战略,主要想通过纾解北京的人口和非首都功能,如设立雄安新区和把市政府迁到通州。而现实的问题是,北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80%,而服务业的产业链通常不如制造业长,故经济意义上的辐射力度有限。

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就是在珠三角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香港、澳门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提升该区域的国际化程度,促进珠三角的开放。目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国内所有城市中最高的,如果金融业规模也能做大,其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

相比之下,上海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发展层面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更显突出。首先,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城市;其次,上海又是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其发展极的辐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不止辐射东部,还直接带动中西部。从国家赋予的上海战略定位上也可见一斑: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

上海再次加速,势头明显。上海预期在2020年实现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四大国际中心的目标。据商务部统计,尽管自2015年以来上海实际吸收外资呈现出见顶迹象,外商投资项目签订合同项目也出现单边回落。但2018年,上海实际吸收外资出现了回升,合同项目数量大幅上升,较上年增长了42%,为历史高点。2019年1月又实现了合同外资同比增长197.6%的惊人速度。世界银行集团发布了《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上期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首次进入前50。其中,上海作为样本城市,权重高达55%,对排名提升的贡献巨大,也有利于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李迅雷认为,上海除了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大城市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外,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也将成为上海未来经济的一大亮点。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0.2%,说明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上也充满潜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上交所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实际上是把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改革这两大任务赋予了上海。此举将有利于上海集聚科创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加强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借助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平台。

通过上述分析,李迅雷的结论和很明确: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仍在东部,经济体量大、集聚和辐射力强的当属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作为贯通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区域,有利于中国的东部经济与中西部经济协同发展,辐射面极宽。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正在再次加速,实属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