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评论:谁能管住腾讯们的“超级管理员”权限

界面新闻

关注

谁能管住腾讯们的“超级管理员”权限

我们现在不是社会批评或者指责腾讯们的声音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

作者:财经无忌

对于自由竞争的不屑一顾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生意信条。“那些认为自由竞争能保护公众利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忿忿不平地说。1879年,这位商业大亨控制的J.P. 摩根公司,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拥有最多财富的组织了。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人一提起银行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形象总是摩根家族。但很多美国人对其好感不多。最初,摩根公司因为公正和诚信,让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他们留有不错的印象,但最终这些好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其傲慢和贪婪的形象。

至今,美国的精英分子们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衰退仍然心有余悸。在一本本试图找寻当年给美国带去梦魇般灾难根源的书籍中,一部分学者将源头怪罪于那些贪婪的大公司——他们就像脱离了笼子的野兽,欲望让其不顾一切。

你很难分清楚,美国人对于大公司的戒备心是否和当初的阵痛有关——即使是面对象征着人类技术文明的科技公司,他们依旧小心翼翼。

参议员们不止一次表达了对谷歌、苹果和亚马逊这三大科技巨头的担忧——因为他们控制了其他小公司生存所必需的技术平台。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称,虽然许多消费者乐见科技业创新,但批评者却认为,这些资讯及其他内容的“守门员”掌握的权力太大。

类似的观点似乎在如今的中国也得到认同。就在几天前,拥有超过10亿日活的超级APP微信,出台了一则有关视频内容分享的管理办法,由于其近乎不近人情的规定引发了人们的反对声,甚至很多人还怀疑是否和其所属的腾讯公司准备扶持同类产品“微视”有关。

来自用户和行业的抗议声最终换来了微信管理员的妥协,在规定出台的后的大约72小时后,微信修改了规则,其中取消了最受争议的那条最严封杀令。

不过即使如此,微信的支持者依然认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升级自己平台的管理规则无可厚非。与此同时,腾讯的一些高级别管理者,甚至认为外界的指摘是“以弱欺小”,带有“碰瓷”行为。

复盘这次争议事件,腾讯的规则并没有超越监管部门的要求,但另一个被腾讯“忽略”的事实上,即使是监管部门,在目前这个特定的时期——事实上政府已经停发了相关许可的申请——也并没有一棍子封杀这些视频公司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作为一家提供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基础设施的超级大公司,腾讯也不止一次表示要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做连接器,做基础设施”。财经作家秦朔在一篇文章中,惊讶于腾讯的影响力,“它们服务的用户量、利润规模正在逐步接近国家电网这样的全球最大公用事业公司。与后者不同,它们并不是国有企业,而是企业家的企业,其投票权由具体的少数个人掌握,赚钱程度(利润率)也远远高于后者。”

秦朔同样发出了大洋彼岸的那些美国参议员一样的担忧。“无论如何,在控制与自由之间,在平台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在数据垄断与数据分享之间,今天都到了严肃认真地去探讨互联网支配性公司的边界与外部性的时候了。”

一跃而起的腾讯或者阿里巴巴,是互联网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所遇到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好过于美国铁路和工业黄金时代的洛克菲勒、卡内基们。

而掌握了庞大的基础服务能力和产品用户的腾讯们,手中握有的已经是“超级管理员”的权限——这并不是公司天生的权力,显然我们这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格局。

但谁来界定或者约束“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呢?它手中的红蓝按钮,无论按下哪一个,对于行业来说,都将是不可估量的影响。

乐观的人往往将希望寄托在这些超级公司的自我管理上,他们声称这些企业能走到如今,一定是具有卓越的远见和能力。可是如果你把目光放到类似于把“不作恶”作为企业信条的谷歌身上,你会发现连它也在利用支配性地位阻止竞争和损害消费者利益。

必须警醒的是,我们现在不是社会批评或者指责腾讯们的声音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收获了太多过誉的赞美和歌颂,我们社会已经把这些商人们奉为了社会的英雄。

听听皮尔庞特对于自由竞争的理解吧,请收起你的奢望——即使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可是野心勃勃的商人们对于利益追逐的兴趣丝毫没有降低多少。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