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江西人就活该找不到老婆?数据质疑与逻辑漏洞

新浪财经

关注

【导读】这几天,一篇微信文章《老天爷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呵呵,你家媳妇20年前就埋土里了》,在微信上被广泛转发。此文对江西人冷嘲热讽,语气恶毒,而且数据可能有问题,逻辑更不严谨。本着“实事求是”精神,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几个误区。

文/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自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

最近几天,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上海女生因为一顿团圆饭跟江西农村男友分手”的相关文章刷屏了。我昨天已经对此进行了评论——《从江西农村的一顿年夜饭看城乡巨变》(附在本文末尾)

大概也是昨天,一篇微信文章《老天爷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呵呵,你家媳妇20年前就埋土里了》,在微信上被广泛转发。此文语气恶毒,阴阳怪气,而且数据可能有问题,逻辑更不严谨。本着“实事求是”的人民大学校训,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几个误区。我的专业领域是制度经济学,欢迎懂行的人口学或劳动经济学专家就此问题深入分析。

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人口性别比是否反映了一个地区重男轻女?第二,重男轻女的地方,农村男性就没资格迎娶城市女性吗?

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老天爷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呵呵,你家媳妇20年前就埋土里了》(简称《欠》文)这篇微信文章来自一个私人微信公众号,没有实名作者,因此无法与《欠》文作者直接对证。《欠》文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的“1981、1989、2000分省份、性别婴儿死亡率及其性别比”显示,2000年江西男婴的死亡率为千分之31.36,而女婴的死亡率则高达千分之78.5,是男婴的两倍以上。

由此,认定江西人重男轻女非常严重。然后,话题就扯到印度那里去了,列举了印度人杀害女婴的种种残忍手段,包括让太阳晒死、活埋、拿女婴去喂狗。接着,又从网上搜罗了江西人如何用不法或非人性的手段来处置女婴的资料。好像江西人比印度人还残忍!结论是,江西人娶不到老婆,是因为重男轻女乃至杀婴!好大的罪名啊,简直令人不寒而栗!!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1)作为一个专业的经济学者,我首先要看这个数据是否真实。我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找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的专题页面(点击查看普查数据),发现上面列举的许多表格里并没有“1981、1989、2000分省份、性别婴儿死亡率及其性别比”这个表格。我从网上查到,百度文库提供了2000年死婴性别比表格,但是没有作者和权威出处。

《欠》文说明该数据来自“人大经济论坛”,但作为一个人大经济学院的老师,我们内部人都知道人大经济论坛其实跟人大经济学院没有什么关系,而且现在这个论坛已经改名了,可以说不存在了。因此,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当然,我并没有说查不到的数据就是假的,也可能是我没查到,但有具体来源的数据仍然可能是假的,或者存在计算错误。

(2)在无法找到原始数据的情况下,我只能在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题网站上找一个最接近婴儿死亡率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表6—2 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死亡人口(1999.11.1-2000.10.31)(点击查看)。该数据显示,对于没上过学的6岁以上死亡人口,江西的男性和女性分别是29247、53964人,看上去的确江西女性的死亡人数是男性的将近两倍。

  但是,北京的死亡男性和女性分别是7635、17317人,后者是前者的2.3倍!如果6岁以上人口的死亡率可以作为重男轻女的指标,那么这是否说明北京人更加重男轻女?好像与直觉相悖。要知道,2000年的北京,早已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如果连北京人都重男轻女,全国还有哪个地方不会重男轻女呢?

(3)我们换一个相近指标来考察——人口性别比,这是《欠》文使用的第二个证明江西人重男轻女的指标。《欠》文说,2014年,江西省出生性别比为117.48,在全国高居第6位。如果性别比(男/女)可以度量重男轻女程度的话,那我们就利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分析一下。我们找到了这张表格,“表1-1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点击查看)。数据显示,江西2000年男女比为108.16,看上去是比较高。但是,全国平均水平为106.30,上海为105.68,而北京为108.93,比江西还高!我们不禁再次质疑,难道北京人比江西人还重男轻女?事实上,2000年江西的人口性别比在全国排第9位,难道另外8个省市(北京、湖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的男人比江西人更活该娶不到老婆?

(4)退一百步,我们姑且相信《欠》文引用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就让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表格(如下)的信息。以江西省为例,在该表格上,1981年婴儿死亡率性别比(男/女)为1.01,1989年为0.79,2000年为0.4。按照《欠》文作者的逻辑,应该是死亡性别比越低,代表越是重男轻女。

   从经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地方越是经济不发达,越是容易重男轻女。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江西省在经济不发达的1981和1989年比经济更发达的2000年反而更加重视女婴?仔细看这张表,黑龙江省的死婴性别比一直超过1.1,难道说明黑龙江人更加重女轻男?好像印象中东北地区更加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吧?

小结一下:《欠》文的数据值得怀疑;即便数据真实,从数据到结论的逻辑也难以成立。为什么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很多地方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其女婴在上学前都不上户口,也不主动登记,这必然导致女婴数量被低报,从而男女性别比被夸大。

   即便数据真实可信,一个地区的性别比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包括:经济水平、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生理因素。例如,曾经有经济学家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发现乙肝患者(大三阳)更容易生男性,后来又有学者证明这个因素不明显。

   甚至还有人认为,光照时间越多,越容易生男性。如果这两个因素确实起作用,那么江西省的男女性别比略高于全国均值并不奇怪。严谨的做法是,在控制住其它因素之后,才能计算出“重男轻女”这个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失衡的性别比。然而,在流行“浅阅读”的微信上讨论这种高深的问题,难道不是刻意破坏广大网民的智商优越感吗?

第二个问题:重男轻女的地方,农村男性就没资格迎娶城市女性吗?即便江西省总体上存在重男轻女的不良文化氛围,难道就意味着每个江西家庭都有这种观念?难道城市女就不可以嫁给农村男?难道一个女生去别人家里吃饭就不需要有基本的礼貌?

   按照《欠》文的假设,既然江西人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供不应求,那么上海女生来江西农村应该受到很好的优待,甚至是男方家庭最隆重的礼遇,那怎么上海女生还这么不给面子呢?这不是证明了人家说的“姑娘,你的问题是缺乏教养”吗?遗憾的是,目前来看,城市的适婚女性相对较多,而农村的适婚男性相对较多,这意味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我还是不说出来罢(此处省略100字)……

总结一下。我一直以为,微信上其实不太适合讨论专业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讨论,请谨记以下几点,否则容易被骗。

第一,不要一看到有数字和图表的文章就认为更权威。数字有可能是假的,图表、图片也可能是假的。

第二,有真实作者、权威单位的文章,一般来说比较可靠。因为他们至少有声誉约束,说错了有压力,关键是你能找到人对证。

第三,数据就算是真的,结论也未必是对的。因为数据本身不会说话,数据依赖于人的主观解读。

第四,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不能看到先有公鸡打鸣,后有太阳升起,就认定公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

最后,我知道总有网民会问:聂教授,究竟江西人是否重男轻女?我只能说:一般而言,经济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是依赖农业以及重体力劳动者,因此越是重男轻女。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偏下位置,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男轻女。但重男轻女不是江西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所有落后地区的共同问题。因此,即便开头那个故事是假的,也掩盖不了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如何看待由于城乡差距导致的婚恋难题?请看我的上一篇文章《从江西农村的一顿年夜饭看城乡巨变》。

  附文:《从江西农村的一顿年夜饭看城乡巨变》

  今年春节最受关注两件事情,都发生在除夕晚上。一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被网民批得体无完肤,大家史无前例地认为过于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我昨晚自己看了几段,果真是惨不忍睹。二是江西农村的一顿年夜饭,让一个上海女生果断地跟江西男友分道扬镳。因为这顿年夜饭暴露出了男生家庭的贫困和落后,而上海女生的做法也惹得群情激奋、众说纷纭。

  本质上,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情。央视春晚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食粮,而江西农村年夜饭反映了人们的物质食粮;前者反映了人们看戏的品位,后者反映了人们看人的品位。既然是个人品位问题,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偏好问题,理论上是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无所谓好坏之分。然而,文艺品位应当是有底线的,而年夜饭的问题则反映了中国仍然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每人每天收入低于6.3元人民币的标准,截至2015年中国还有7017万人属于贫困人口。也就是说,在我们周围,每100个人就有5个人的年收入不到2300元!你没有看错,是年—收—入!如果知道这个基本国情,如果事前了解农村的贫困状况,我相信很多人不会被这一顿江西农村的年夜饭吓倒。如果你不幸被吓着了,我只能遗憾地说,你太不了解中国了。

  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悲观。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羡慕美国,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如下事实?美国1776年建国,直到1957年黑人才有资格和白人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小石城事件),1963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964年美国才正式废除种族隔离法(《吉姆·克劳法》),1965年黑人才正式获得了和白人一样的选举权利(《选举权利法》),此时距离美国建国已经快200年了。

  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中国才发展多少年?5年前,谁能料到中国有13亿人拥有手机,并且其中有5亿人有智能手机?谁能料到微信如此广泛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谁能料到高铁的普及使得北京到安徽农村只要5小时左右?

  因此,重要的问题不是城乡差距问题,而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时间问题。一个来自贫困农村的江西男生,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大上海找到体面的工作,再加上这个男生长相端正,勤奋上进,在农村置办一顿体面的年夜饭还不是吹灰之力?我宁愿相信,此次回家行程仓促,男生跟家人缺乏充分沟通,才导致了这顿卖相难看的年夜饭。我相信,以这个男生的实力,大学毕业之后三五年,也许不能很快在上海买房安家,但是给老家盖一个小楼房,装修一个卫生间,置办一套崭新的家具,绝对不是问题。我自己就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江西农村,但是现在我们村里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打工仔,都能让老家旧貌换新颜,过上还算体面的日子。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大城市赚钱,到农村花钱,即便不考虑情感回报,也是物超所值的。

  改变需要时间,而关键的节点可能就是那三五年。我们当然不能奢望所有女生都有吕不韦那样的长远眼光,但是如果能看到这几年的巨大变化,稍微了解一些中国国情,就该对改变农村的物质条件有充分的信心。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讲,上海女生的问题,关乎是否真爱,是否尊重他人,我们在此不做评论。仅从技术的角度讲,也许缺乏的还是眼光。

  很多人似乎都赞同结婚要“门当户对”。但技术地讲,这个问题还真是复杂。第一,何谓“门当户对”?一个中小学教师家庭和一个农村家庭结合算门当户对吗?一个商人家庭和一个公务员家庭结合算吗?一个富裕的农村家庭和一个贫困的城市家庭结合算吗?第二,只要想想这些年农村和城市各自有多少家庭离婚就知道,家庭收入相近的离婚概率,未必就比家庭收入差距较大的离婚概率更低。第三,我们都希望这个社会充满活力,打破阶层固化的格局,但如果人人都认门当户对,谁又来打破门户之见?我们真的希望回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社会吗?

  既然网上不少人知道楼兰君也是江西人,而且还是农村人,就特别想知道楼兰君的“励志故事”。贫困如同伤疤,不是值得回味的童年美味,更不是浪漫的乡村风景。如果你曾经在四十度高温下锄禾当午,如果你曾经在淹没膝盖的泥田里抢割稻谷,如果你曾经在蚂蟥成堆的水田里插秧,如果你曾经在砍柴时刀伤入骨以致鲜血染红了半个小池塘,……,相信我,你不会想去体验贫困的农村生活的。也请没有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不要把农民的辛苦当做自己浪漫的想象。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