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潘石屹:为什么我拍的照片背景都是黑的?(附视频)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视频丨潘石屹:为什么我拍的照片背景都是黑的或灰的?

来源:soho中国

潘石屹:为什么“少”比“多”好

怎么照片都是黑乎乎的?

在潘石屹每天在社交媒体上

发布的个人摄影作品下,

常常会有这样的评论。

的确,在老潘发出的照片里,

90%的照片背景都是黑的或灰的。

为什么摄影师老潘会钟爱黑灰的背景?

什么是他眼中的美?

听听他本人的解读:

附:潘石屹《为什么我拍的照片背景都是黑的或灰的?》视频文字实录:

最近几个月,我每天早上都在微博上分享我的一张照片,有的朋友喜欢,有的朋友不喜欢,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我都非常感谢大家。其中,还有许多朋友留言说,“为什么你拍的照片都是把人放在黑色或灰色的背景中,没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说说我对摄影的理解。我拍照时,把对人的关注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希望通过对人,尤其对眼神的表达去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大师身上去寻找灵感,比如,用伦勃朗的风格突出人物,用卡拉瓦乔的风格让画面更聚焦,用提香的风格表现色彩和分明度。但这些借鉴都是形式,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突出人?

经过各种各样复杂的尝试后,我开始学习用减法,让照片中国的元素少一些、再少一些。用黑暗去弱化服装、首饰、背景,把干扰降到最低,让照片中的人更加的纯粹、更加地聚焦。这种对少的追求很有意思,与文艺复兴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它比较现代,在现代的建筑、艺术、服装、家具、装饰等方面都是有体现。

在建筑上,德国的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在二战后就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他设计的建筑、室内装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我们的建筑就是他这种风格的追随者和实践者。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1973年就出版了一本《小的是美好的》的(Small is Beautiful)著作,探讨教育、土地、资源、艺术和发展,反思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世界的影响。当年我曾推荐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中国传统的美学也是这样的追求,就像中国画的意境并不是画美,而是留白。

苹果,也是最典型的追求极简主义的公司。乔布斯把以前手机上的键盘全都简化了(乔布斯:我们想要扣掉这些按键,只留一块大屏幕就够了。对,一块超大的屏幕。)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身边的媒介多、噪音多、符号多、色彩多,一切都很多。多,成了一种负担,少,才能让人专注、让人聚焦,少,才有质量、才有效率。我希望通过我的照片能够让人安静下来,让人思考、让人专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