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40多年喝掉两吨茅台酒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季克良:相信奋斗的力量

来源: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作者:风马牛

‘我是一个农民的子女,没有所谓的靠山,没有所谓的后台,也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远离家乡,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当了三十年的领导……应该说很难的,但是我过来了。’

5月6日晚间,茅台集团进行了人事调整,袁仁国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由党委书记李保芳接任。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茅台‘三驾马车’(季克良、袁国仁、乔洪)之首的季克良。如今,这个曾一手缔造茅台传奇的江南书生早已双鬓银丝。

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于江苏南通,家中排行老五。父母因各自配偶相继离世,重组成了新家庭,在四十五岁的时候才有了他。

但不幸的是,由于家庭十分贫困,他们的生活很快便难以为继。在他三岁时,父母决定将其送给膝下无子的姑姑,顾克良从此改名姓季。

虽然养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打小便会监督季克良背书写字。他考取南通二中那年,年近六十的养父拿着根扁担挑着衣服、铺盖等行当,送其至离家四十多里的学校。

在养父母的鞭策下,1959年,季克良参加了高考。为了给家里省钱,他特意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并在入校后就读了食品发酵专业。

大学里,季克良做了五年的‘班主席’,当时班级里共32名同学,但只有8名女生,其中一个叫徐英,最终在八年后成为他的妻子。

因为付不起一块二毛钱的车船费,季克良有三次寒暑假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埋头苦读。其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因为阑尾炎连续两次开刀……这些苦难被长辈们善意地隐瞒,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知晓。

1964年9月,大学毕业后的季克良和徐英被轻工业部选拔,分配到远在贵州的茅台酒厂工作。

从老家张芝山出发,季克良坐船到上海得一天;再坐火车到湖南株洲要两天;其次再花两天时间从株洲坐火车到贵阳;然后再要从贵阳坐一天车到遵义,而从遵义到达目的地茅台镇,三天才有一趟班车。在遵义城,他因此停留了三天,从窘迫的口袋里掏了三角六分钱买了人生第一杯茅台酒来尝。

经过一路颠簸,季克良终于到达茅台镇,一下汽车,扑入眼帘的是成片的低矮黑瓦房。员工为其准备了板车,将行李拉回厂子。三公里蜿蜒曲折的爬坡土路,走得实在漫长。猪仔在泥泞的路边拱得浑身沾满泥巴,不时从人的腿边擦过去。等到进了厂区之后几乎荒芜人烟,1000来亩的厂子只有1/5发挥产能,大部分被闲置。那年茅台年亏损80多万,产量才200多吨,厂里的300个职工在不断地往外调。

季克良的宿舍被安排在赤水河边一排矮矮的工房里,入住当天就被小偷光顾了。彼时茅台的生活条件远比他想象的差得多。老厂长郑义兴住在14平方米的房间里,屋子中间用砖头砌一个做饭的地炉,做饭、睡觉都在这里;党委书记柴希修,则住在一个用茅台酒瓶搭砌成围墙的房子里,瓦下面就是油毛毡。

既来之,则安之。季克良开始潜心投入到茅台酒工艺的研究与改良之中。在初步了解茅台之后,他发现,茅台的酿造工艺有许多神秘之处,这与他在大学课本上学到的并不相同。

为了揭示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奥秘,他一头扎进生产车间,整日和工人在一起,每天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至少是现在工人的两倍。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需身体力行。高温作业环境下,衣服从没有干爽过。‘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

如此沉重的劳作,在季克良看来是一种磨练,像利器打磨璞玉。他与朝夕相伴的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季克良饭票被盗,是工人们从嘴边一点一点抠下食粮给他;在背酒糟时摔倒在3米深的窖坑里,腰部受伤,动弹不得,是师傅们心急火燎地用手推车把他送回宿舍。

终于在1965年,季克良所写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科学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为提高酱香、浓香、米香、清香、兼香等香型白酒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茅台酒的生产质量。

‘文革’期间,茅台酒厂六十年代的书记和厂长被打成了‘走资派’,因为曾经跟书记一同出过差,季克良心直口快地说了句‘不像走资派’,便被扣了个‘铁杆保皇派’的帽子。

下放的整整三年,包装,种菜,卸煤,这些活他都干过。‘说句良心话,如果没有这三年,我感觉我在茅台会没有现在的这么一个结果。’

伴随着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一股‘茅台热’,茅台的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1978年,茅台实现了十七年来首次盈利。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季克良从副科长、副厂长一直到1983年做了厂长。在这20年时间里,他写了很多次调回江苏的申请,也找了很多次领导。‘我养母和养父都是死了之后我才赶回家的。亲生母亲昏迷了,我赶回家,陪了她一个礼拜。至于我的亲生父亲逝世恰好在茅台酒厂投料的关键时候,所以没能回去。后来家乡要规划,要迁坟啊什么,这些我都没有回去,我深深感到,确确实实忠孝不能两全。’

1985年,季克良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之后组织、参与完成了轻工业部下达的《大窖器储酒试验》。

同一时期,在历经了漫长的研究之后,他还总结出了茅台酒酿造工艺10大特点,并发表了《茅台酒与健康》为主题的论文。对应地,季克良不知不觉成为了茅台的代言人。1991年,茅台酒新增800吨产能建成投产,茅台酒年产量第一次突破2000吨大关。

然而从1997年开始,白酒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多品牌多形式的激烈竞争格局,啤酒、葡萄酒等发展迅猛,风头甚劲,到1998年形势更加严峻。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山西朔州毒酒案爆发,中国酒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到七月份,茅台酒销售只完成了全年任务的三分之一。

危机之下,季克良带人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国许多有代表性的地方,一方面为自己‘洗脑’,吸收新鲜气息;一方面寻求市场决策的突破口。稍后不久,一系列大气魄的面向市场的举措便在茅台酒厂集团接踵出台了。

首先的一项举措是大力充实销售队伍,在全厂范围内公开招聘了一批销售员,经过一个月的培训,迅速撒向全国各地。紧接着,集团就破天荒地在全国10个大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季克良等领导带头出现在商场、专柜,亲自宣传自己的产品,一下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效果极佳。半年的奋斗下来,年终盘点,茅台酒厂公司本部不但弥补了上半年的亏空,而且全年实现利税4.41亿元,销售收入8.16亿元,比上年又有大幅度的上升。

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挂牌上交所,并在之后成为中国A股市场为数不多的‘百元股’之一。这一年,茅台酒厂实现了产量6000吨。

对于上市,季克良说,‘如果要圈钱的话,我可以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但做大、做好是我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所以有人监管对我们肯定有好处的,也希望通过这个来加强我们的管理。’

2011年10月,72岁的季克良从董事长的任上退下的时候,茅台酒产量达到了3万多吨,茅台集团的在职员工总数达到了近一万人,销售收入达到240多亿元。为了工作,这个曾经滴酒不沾的年轻人,40多年下来喝掉了足足两吨的茅台酒。

多年以后,有老员工问季克良,‘还记得当年我们点松油灯照明,背背篓下窖池背糟子的时候吗?’季老爷子的眼神一下子悠远深邃起来,‘那是用青春、激情、奉献积淀下来的成长记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