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债券

普惠保险助力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体系

市场资讯

关注

摘   要

近年来,在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引导下,我国保险业服务的普惠性进一步提升,为普惠金融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从资产负债两端分析了普惠保险在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普惠保险发展的痛点、难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普惠保险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普惠金融 普惠保险 巨灾债券 可持续性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普惠金融”列为国家金融重点工作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战略意义重大。普惠金融不仅是普惠信贷,包括保险、理财在内的其他金融细分领域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引导下,我国保险业服务的普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在承保端助力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开发了具有普惠性质的大病保险、普惠式健康险、长期护理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险种,而且针对中小企业开发了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信用保险等险种。另一方面,在资产端不断拓展险资运用渠道,保险资金参与投资的领域不断延展,并通过债券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等渠道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保险资金特有的长期性和抗风险作用,助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包容性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概念,这与我国普惠金融理念的内核基本一致,其目标都是通过健全金融体系,为全社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提高微弱经济体2收入水平、降低社会贫困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缺口和风险保障需求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越是微弱的经济主体,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往往越低,对风险保障的需求也越强,因此保险业天然具有普惠基因。相较银行业在普惠信贷方面的优势,保险业在资产负债两端均可以为普惠金融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从顶层规划来看,国家一直将普惠性作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见表1)。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农业保险、普惠型人身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列为普惠保险体系的三个基本领域,为我国普惠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普惠保险助力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保险产品可以粗略分为人身险和财产险两大险种。在针对生命体的人身险方面,普惠保险主要从健康和养老两个方面,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普惠保险产品和普惠服务。而在财产险方面,保险业重视保障微弱经济体的风险管理需求,除了传统农业保险外,保险公司还不断创新产品,助力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由于保险产品的非标属性较为明显,普惠保险的各类产品繁多,以下基于惠民保、普惠式家财险及小额贷款保障保险等产品介绍保险业在产品端的普惠属性。

(一)人身险:惠民保是普惠人身保险的主力产品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4.9%,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面临未富先老局面,满足居民健康和养老需求是普惠保险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开发了多款针对弱势群体的健康养老产品,比较常见的有长期护理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及惠民保等,其中惠民保是主力产品。

惠民保又被称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其凭借广覆盖、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自2020年大范围铺开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惠民保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行”模式,不设置年龄、健康状况、职业类型等限制条件,更加适应地域性的医疗保障需求。截至2022年末,惠民保已累计上市408款产品,覆盖29个省份共150个城市,累计覆盖2.8亿人次,累计保费收入约307亿元。其中2022年生效的产品约为1.15亿件,保费收入约为124亿元。

(二)财产险:重视保障微弱经济体的风险管理需求

微弱经济体既包括广大低收入阶层和农户等家庭经济体,又包括小微企业。微弱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差,是最需要风险保障的群体之一。

2023年8月,保险业基于市场需求,对标普惠型健康保险开发了普惠型家财险,在上海上线“沪家保”,成为全国首个城市定制型普惠家庭综合保险,具有保费低、保额高、保障全等特点。“沪家保”上线不到一个月,累计为上海居民提供保障额度达487亿元3。随后,北京、南京、重庆等地都推出了各自的普惠式家财险。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吸纳就业、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微企业自身资产体量不足,信用水平较低,很容易被传统金融服务排斥在外。世界银行《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研究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约在10%~30%。基于此,保险业积极开发多种创新产品,通过“保险+”模式与银行信贷等传统金融相结合,给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比如,浙江省科技厅联合7家银行和2家保险公司推出“浙科贷”和“创新保”,为浙江省从事科技研发的小微企业推出专项保险服务,通过保险合同的风险保障和补偿功能来给小微企业增信,从而加强银行的信贷支持。

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是小微企业的中坚力量,这类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许多风险得不到保险保障,而且自身体量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研发进度。保险业积极弥补相关产品的不足,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及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产品,助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阳光保险集团网站显示,自2015年国家首推首台(套)保险至今,阳光财险已累计承保400余个项目。

普惠保险助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在研究普惠保险体系时,保险业资产端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近年来保险业不断扩展资金运用渠道,发挥保险资金长久期、规模大、来源稳等特点,通过债券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私募股权S基金4等渠道直接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助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我国普惠保险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不断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积极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大量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保险业可投资金也会随之越来越多,因此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天然的多头。我国保险业自2006年放开股权投资以来,不断拓宽资金运用渠道,2014年放开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限制,2015年明确了保险资金可以发起设立私募基金,并明确了范围,对股票的投资范围也从主板扩展至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这些限制的放宽为保险资金投资小微企业提供了重要渠道。

在具体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小微企业的债券和股权等直投方式,保险资金还通过资产支持计划或设立私募股权基金、S基金及纾困专项产品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18年,保险资管首只纾困专项产品“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设立,为小微企业纾困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集团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存量投资规模超过2400亿元。

(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发行巨灾债券等,助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2011—2022年,我国年均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0亿元,占全球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近1/4。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巨大,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做好风险管理和分散工作。巨灾债券是保险链接证券(ILS)的一种,其通过资本市场分散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是保险业普惠性的重要体现。2015年7月,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了我国第一只以地震风险为标的风险的巨灾债券,发行规模为5000万美元,期限3年,迈出了我国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分散的第一步。

巨灾债券的参与方主要有发起人、特殊目的机构(SPV)、投资者、托管机构、承销机构等,产品结构较一般债券更为复杂。通常,保险公司作为发起人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然后与SPV签订再保险合同,并向SPV支付保费。SPV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巨灾债券募集资金,并将募集资金放入托管账户进行投资和管理(见图2)。

与传统巨灾风险再保险模式相比,巨灾债券属于标准化债券,上市后的流动性好于保险合同,而且巨灾债券一般以灾害发生为违约触发条件,具有其他金融产品不具备的风险独立性,不受经济金融周期的影响,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2023年,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巨灾债券收益率保持较高水平,瑞再巨灾债券指数回报达19.69%,许多基金均在投资组合中配置了巨灾债券(见图3)。

我国普惠保险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5是衡量保险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我国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无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见图4)。相对于整体保险业而言,普惠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当前其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一)普惠保险发展的根本痛点是产品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根源上看,普惠保险发展的根本痛点是普惠保险产品的准公益性(政府)与商业产品盈利性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矛盾。以惠民保为例,其“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行”模式限制条件少、投保范围广,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但这种衔接和补充的角色比纯粹的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更具复杂性,并决定了这类产品的盈利属性不能占据主要地位,而缺乏市场化激励可能导致普惠保险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自2023年以来,不少惠民保产品逐步调整、优化,甚至退出6

(二)供给需求双不足是阻碍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供给端来看,普惠保险产品的单笔保费低、业务规模小且获客成本高,这就导致保险市场缺乏发展普惠保险的内生动力,进而影响了普惠保险的可得性,并导致微弱经济体缺乏购买适宜保险产品的渠道。另外,由于业务规模小且成本高,相关产品的保障水平相应偏低。以巨灾保险为例,发达经济体的巨灾保险赔付金额占经济损失的比例平均为30%~40%,北美地区可达60%以上,是其居民和企业重要的损失补充渠道。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巨灾保险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功能作用并不突出,巨灾保险提供的赔付金额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始终在10%上下,与国际市场差距明显,难以充分保障微弱经济体的人身财产安全。

从需求端来看,普惠保险的对象多是微弱经济体,而这部分经济体本身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常表现为对风险的估计不足、不愿意支付保费,或本就遭受了风险事件,无力支付额外的保费。另外,面对一些巨灾风险时,我国财政兜底作用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微弱经济体缺乏额外购买保险的动力,使得普惠保险的购买意愿偏低。

供给与需求的双不足导致普惠保险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成为阻碍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展望

作为国家金融重点工作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包容性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人口老龄化风险、气候风险、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几类重大风险,从未来发展来看,保险业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厘定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职能定位与边界的基础上,保险业或将通过资产负债联动、强化数字赋能等手段,逐步打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普惠保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厘清职能边界,为普惠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普惠保险产品一般采用“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行”模式,厘清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的职能边界是实现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若政府大包大揽、直接兜底,容易打消保险业开展普惠业务的积极性。若保险产品的盈利性过强,又会导致普惠保险偏离普惠的本源。从过往普惠保险产品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部门在普惠保险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承担打通医保和商保数据壁垒、提供各类数据支持,以及引导民众提高普惠保险参保率等职能,尊重普惠保险的商业性。而保险公司应合理定价,让普惠保险真正做到普惠大众,发挥自身在风险管理、医疗产业融合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商业利益驱动普惠保险产品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资产负债联动,双轮驱动加大普惠力度

资产端也是普惠保险发力的重要方向。保险资金平均久期长达13年,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但当前以1年为时长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保险资金支持小微企业。从未来发展来看,保险资金的考核方式可从每年一考核逐渐变成3年甚至5年一考核,这将更有利于险资投资专精特新科创企业。另外,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广,自身又具有专业的风控技术,可以为地方小微企业的投融资项目落地和投后风险管理提供助力。未来,保险资管机构可以与承保端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系统,从负债端了解客户的风险状况和资金需求,双轮驱动提升普惠保险的服务力度和客户精准度。

(三)强化数字赋能,发挥保险科技在下沉市场中的作用

普惠保险市场是下沉市场,微弱经济体一般在边远山区和城边村,分布较为分散,传统营销方式的成本较高,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打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能。当前保险业十分重视数字化转型,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不断在保险理赔、获客等环节提高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普惠保险的道德风险。另外,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其加强机构间合作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技术,保险业可以利用自身信息系统探索保险+服务,如保险+信贷、保险+期货等,通过线上保险和广义保险拓展普惠保险的服务范围。

注:

1.本文受2023年度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重大项目预先研究专项课题“能源效率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ZJZD23-06ZX)课题资助。

2.微弱经济体指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流动商贩、中低收入工薪阶层及包括广大农户等在内的家庭经济。

3.“沪家保”的保障内容较为综合,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外,还提供了高空坠物、管道破裂等第三者责任及小区范围内的部分意外所造成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障。

4.S基金(Secondary Fund)源于美国资本市场,是一类专门从投资者手中收购另类资产基金份额、投资组合或出资承诺的基金产品。

5.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当地居民对保险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一般来说,保险深度越高,说明该地保险业越发达,人们对保险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收入,反映了该地区人们的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水平。一般来说,保险密度越高,说明该地区人们的保险意识越强,同时也意味着该地区的保险市场潜力越大。

6.《2023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出284款惠民保产品(不包含迭代产品)。其中,211款产品正常运营,73款产品停止运营。73款停止运营的产品运营周期主要集中在1—2年。在停售产品中,3款产品未正式运营即停售。

◇ 本文原载《债券》2024年3月刊

◇ 作者: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方云龙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陈析伽

◇ 编辑:刘爽 杨馥竹 刘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