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张旭光:以本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金融杂志

关注

作者|张旭光‘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8年第16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领域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中,以本币合作为重点的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可持续推进的前提,更是各国打破互联互通瓶颈和深化发展战略对接的关键。

加强本币合作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本币合作主要是指以人民币为主开展对外投融资合作,特别是通过加强人民币和欧元、日元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的金融合作,防范“美元陷阱”,强化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计价、结算、支付、投资和储备等职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从国内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但是,“三大攻坚战”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其中,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逐步稳定下降,控制广义货币(M2)供应量规模的任务还很艰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5月末,M2余额174.31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中增加人民币资金的中长期投资使用比重,可以在实现结构性去杠杆目标的同时,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供应量,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疏导人民币流动性,为保持国内合理的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提供腾挪空间。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现有的全球金融市场受西方政治经济影响根深蒂固,美国等发达国家坚决维护经济和金融霸权,贸易战愈演愈烈,抑制我国高端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修昔底德陷阱说”喧嚣日盛,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难以速见成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地位和发言权有待提高。加快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是突破以美国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经济圈封锁的关键,可以通过加强本币合作等金融创新方式打造“一带一路”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一带一路”金融保障体系,降低“美元独大”带来的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性风险,完善平等互利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

加强本币合作应当把握的总体要求

从国际货币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后,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的历史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协同推进提供了历史机遇。首先,以夯实国内经济基础作为稳步推进本币合作的根本。货币国际化需要货币发行国具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实力基础作为支撑,更需要以正确的方式主动推进货币国际化进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本币合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脚踏实地,不能舍本逐末,更不能影响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外投融资要严防国内产业空心化,要不断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争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端地位。其次,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合理引导全球投资者预期。从国际货币的历史经验看,币值不稳将严重挫伤该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本币合作不能脱实向虚,要以具体的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或者中资企业“走出去”产生的实际金融需求作为支撑,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快进快出套利交易,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合理引导全球投资者使用人民币的预期。再次,本币合作要重视金融规则和标准的“走出去”,力争实现引领全球金融创新的目标。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等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广的金融生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的最新成果,加大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力争实现在国际信贷标准等全球金融创新顶层设计方面的引领性重大突破。此外,要做好国内金融体系和制度的配套改革。长远看,本币合作对国内金融支持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定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为契机,不断完善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地位相适应的金融制度体系,大力发展CIPS等更加先进可靠的跨境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

落实好“一带一路”人民币专项贷款和基金

从历史角度分析,以本币开展对外投资或援助合作是货币国际化的共同特点。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成功实施了马歇尔计划,以捐赠、资助或贷款等方式,对遭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的欧洲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覆盖了欧洲大陆近20个国家,又称欧洲复兴计划。在这段时期内,欧洲各国接受了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金额总计131.5亿美元,以捐赠和贷款为主。马歇尔计划深化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货币合作,美国向欧洲国家提供大量的货物或劳务服务,美元顺理成章地成为欧洲的主要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得以建立和完善。“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多条经济走廊建设齐步推进,陆路以中欧班列为主要载体和通道,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沿线国家正在携手建设通畅、高效、安全的运输大通道。当前,着力解决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困难,创新形成满足“一带一路”建设资金需要的境外投融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其中,通过加强本币合作在重大项目建设中优先使用人民币资金,减少美元汇兑损失和防范汇率风险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由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落实以“一带一路”专项贷款支持基础设施、产能和金融合作,总计3800亿元等值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预计规模约3000亿元的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向丝路基金新增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人民币资金被鼓励优先使用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有之义,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落实好“一带一路”人民币专项贷款,可以引导社会资金充实境外人民币资金池,不仅能解决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还可以促进沿线国家完善便利人民币资金流动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以中长期投融资方式防范国际热钱的短期炒作,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资金良性双向循环。

重点推动资源类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

石油等资源类大宗商品具有鲜明的金融属性。实现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绑定权往往是该国货币成为国际主导货币的重要条件,也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加强本币合作的关键性途径。总结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主要教训,就是日本没有在以大宗商品为主的国际贸易领域坚定不移地强化日元的国际化职能。人民币如果能够主导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会大幅提升作为国际货币的全球信用等级。出口国在积累了大量人民币外汇资金后,就自然而然有了保值增值需求,会在全球金融市场积极参与人民币金融交易,并坚定全球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后,人民币金融产品就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创新,人民币的国际化职能会通过金融资本的巨大力量得到确认和强化。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石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工业化的必需品易耗品,是全球出口量最大的大宗资源性商品。在全球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围绕石油资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最终控制了全球石油计价结算体系的主导权。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石油的主要购买方。但从石油定价角度而言,我国却非常被动,对全球石油价格影响力比较有限,更谈不上主导国际石油贸易的定价机制。时至今日,美元依旧是全球石油现货、石油期货、石油衍生产品的最主要计价货币。从全球整体而言,石油的所属权不能决定石油的计价权和定价权。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国的买方议价能力显著增强,国际现货市场的石油贸易与美元脱钩的趋势逐步显现。“一带一路”为凝聚更多国家共识,探索完善全球多边投融资和贸易合作新规则提供了平台。我国作为全球主要购买方,应当积极争取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等资源类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并适时创新推出相应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其中,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最为关键,是主导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风向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以石油人民币为起点,逐步实现人民币对全球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会在国际贸易领域产生对人民币资金的巨大需求。

创新发展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是金融创新最前沿的孵化器,为“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提供了金融创新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多元化的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有助于补齐国际金融市场效能失灵的短板,分散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外溢效应,防范化解全球性金融风险,避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产生致命性冲击;有利于打造人民币的资金运用中心、资产管理中心、清算结算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本币合作,需要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职能。从现代金融业创新发展角度看,国际贸易需求衍生出了倍数增长的全球投融资和国际资本流动需求,现代离岸金融中心的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概括而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应当既为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人民币支付、结算和信贷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又要提供金融衍生产品等多元化的金融交易投资服务,引领全球金融创新。建设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关键,是要深化法治互信和法治合作,应当首选政策和法律环境完善的沿线国家。已经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国家,政策和法律保障到位,和中国的投资、贸易及金融合作关系紧密,人民币接受度高,合作基础好,为深化发展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先行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再逐步推动建设多元化的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沿线国家,着重提供人民币清算结算、存款贷款、外汇交易等基础类金融产品,培育人民币的国际市场需求。在金融市场发达的沿线国家,应当从全球金融创新的制度性安排角度,在债券发行、国际信贷、衍生产品等领域主导金融创新的顶层设计,以促进提高全球人民币交易量为主要内容,积极打造有更大影响力的全球性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应当在沿线国家央行大力支持下,加快建设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将人民币交易系统功能延伸到沿线国家金融市场,支持多币种清算,不断完善报价、成交、清算以及交易信息发布等功能,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高效保障。

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如宏观经济趋势风险、信贷资金安全风险、市场基础资产价格变动风险、市场主体流动性风险、风险偏好变化风险和全球货币金融状况波动风险等。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并重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共识。各国政府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达成了广泛共识,即避免实体经济遭受冲击,利用审慎性工具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充分肯定了宏观审慎政策在降低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IMF重点开展了对经济和金融周期、金融体系稳定性和包容性、资产负债状况、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和工具等的系统性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本币合作,应当有针对性地充实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中的相关内容,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基本要求,构建跨境资本交易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不断优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全口径的跨境资本交易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特别是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周期的特点,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大数据分析,通过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及时锁定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精准灵活地运用好各类宏观审慎调控工具,有效实现识别、预警和干预功能。

建立保障本币合作的区域性治理规则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弘扬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政策沟通有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调动各方积极性,协商制订合作规划,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保障本币合作的区域性治理规则体系。货币国际化离不开各国央行紧密合作的推动力量,应当争取沿线国家央行的广泛参与,力争形成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区域性货币合作体系,为“一带一路”投融资和贸易合作提供货币便利。应当主动加强人民币和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货币的合作,通过本币合作优化全球货币篮子的构成,推动完善更加平等互利的国际货币治理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本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几个国家、几家金融机构能够承担的,在合作空间、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上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全球金融合作机制,又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框架及合作规则。以本币合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应当建立更加符合沿线国家国情、能够被广泛接受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规则和法治在凝聚共识、平衡利益、支持发展、定纷止争等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将本币合作的政策沟通成果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化,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议,鼓励和引导人民币在投资和贸易活动中的使用,为本币合作打下更为扎实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基础。“一带一路”本币合作应当立足长远、平等互利,充分发挥中外金融机构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不断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种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为全球经济强劲、包容、可持续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刘宏振)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