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利率并轨,打通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原标题:利率并轨,打通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利率双轨带来的诸多问题愈发凸显。利率并轨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事实上,2018年一季度央行首次提出“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两轨’并一轨”。今年的央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指出,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二季度例会则继续强调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当前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两轨合一轨”就是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靠拢并入成为一轨,本质上是理顺资金价格决定机制。长期以来,资金价格双规导致了一些价格扭曲,带来一系列问题,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资金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早在1990年代就已经确定,至今虽然有诸多进展,但双轨制依然存在。利率两轨对于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传导机制不畅通,使得货币政策在进行金融调控时,更多的依赖数量工具,同时辅之以各种监管手段。而过度依赖数量调控的后果是,货币“水龙头”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无法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总量的政策往往对中小企业构成冲击,限制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利率双轨制下的资金分配长期积累会影响经济结构与增长质量。比如一些众所周知的现象,如果基准利率定得比较低,市场融资需求就会扩张,银行部门会优先考虑向国企、地方平台以及地产部门发放贷款,因为风险低,规模大,成本小。这就会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后者不得不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产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当银行源源不断地把资金输送到国企、地方平台以及地产业等部门后,就会对其他一些效率更高的部门减少资金供应,从而影响资金分配效率。这种分配方式长期运行后,必然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利率双轨制也会对银行业务与行为产生引导,抑制了银行业高质量竞争。比如存款利率受到限制的后果是存款搬家,这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存款流向了各种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其次,存款流失后的中小银行被迫通过发行同业存单进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银行息差被压缩,衍生出金融空转和监管套利现象。这两个后果都刺激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出现了影子银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投资管理机构,绕过金融监管,形成了不透明、高杠杆和产品多层嵌套的影子银行体系,这不仅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也不利于央行货币政策更好发挥作用。

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啃下利率并轨这块硬骨头。但是,利率并轨的难题并不在于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而是利率市场化后产生的一些风险。这其中的风险与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需要保持一种稳定的过渡。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会导致利率上升,一方面,为了吸收存款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负债端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信贷投放会选择那些可以支付较高利息且风险较小的企业。风险偏好的上升,或会导致一些资金流入地方平台、地产业等,不利于制造业。事实上,整个利率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影响投资,不利于微利企业。这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当然,在商业银行逐步适应竞争加剧的市场化环境之后,尤其是逐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定价能力后,这种“过渡期综合征”会得以改善。

利率并轨是一个必须迈过的门槛,在当前金融环境与经济形势之下,应该稳中有进地采取渐进式的做法,强化市场的监测与行业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先大力推动金融主体主动转型,提前逐步形成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同时,需要监管先行,通过监管创新引导银行部门走向市场化,也就是说,银行机构与监管部门不能坐等改革,而是先行改革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减少过渡期的阵痛和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