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带一路”中俄又一合作典范:中国地铁走进莫斯科

第一财经

关注

3站4区间9条隧道,“一带一路”上中俄又一合作典范:中国地铁走进莫斯科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活跃在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2日,国新办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和展望》报告指出,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的5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已全部得到落实。报告展望称,“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把互联互通作为重点,着力推进公路、铁路等领域合作。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中国铁建走在前头,走进了俄罗斯,2017年中国铁建中标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西南段项目,共包含3站4区间9条隧道。区间线路总长约4.6km,合同工期至2019年12月31日。

该项目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建设中引进外国企业施工的项目,也是中国技术、管理及设备首次集体走进欧洲地铁市场的工程。莫斯科地铁连接着莫斯科各主要公共场所,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莫斯科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经验与本地化措施融合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铁建获得的资料显示,2019年4月5日,地铁项目第一条隧道已全面贯通。按照时间表,中方预计在2019年底完成三个地铁车站的建设,实现总长度4.6公里的隧道贯通。同时,凭借在上述项目中的表现,中国铁建于2019年2月和4月分别签约了在建环线东段大盾构施工合同和通往莫斯科新城科穆纳尔卡的地铁西南线项目合同。

在推进过程中,中国经验与本地化措施融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中国铁建俄罗斯公司副总经理章海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中国铁建于莫斯科的建筑工地、办公场所,随处可见中俄员工相互沟通,合力协作。他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用工峰值达1000人,中方员工和俄方员工基本占比50%,既带动了中国劳动力的输出,也为当地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部分俄籍人员参与了管理团队。”

在他看来,推广本地化的措施,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体现中国铁建的社会责任,同时,俄罗斯地铁工人经验丰富,与他们交流能够获取大量的本地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在项目盾构施工方面,双方人员通过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中俄两国的技术优势。

当然,中国铁建参与的莫斯科地铁项目建设并非没有困难。据悉,标段内施工工序复杂、土壤构成与国内不同、周边存在大量建筑物、运营的车站、河流,特别是在冬季施工温度远低于之前承建过的项目。“在俄罗斯进行施工最大的挑战是极寒的施工环境,这就要求盾构机整机关键部件的钢结构件均采用耐低温材料制作,部分外购件也存在耐低温要求。”章海建说道。

此外,为适应莫斯科当地的极寒气候条件,中国铁建还开发了可耐零下20℃低温的主驱动,并增加液压泵站、变频器等辅助加热系统,使设备完全适应俄罗斯极寒施工作业环境。

施工过程中,中国铁建项目管理团队表现出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以及中国铁建自主生产的盾构机为代表的中国设备展现的良好性能,都得到了莫斯科市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认可。

中俄合作又一典范

章海建认为,莫斯科地铁项目是在“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高度契合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说:“中国铁建成功中标莫斯科地铁,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更加开放的市场态度。这一项目成为中俄企业合作的又一典范。”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今年2月下旬发表2019年国情咨文谈及俄中关系时指出,俄方重视发展俄中关系,俄方与中方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是国际事务的重要稳定因素,是良好经济合作的典范,有助于保障欧亚地区安全。

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将继续构建欧亚经济联盟统一市场,并发展对外合作,包括继续推进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这是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序言”。

早在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开启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也在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拓展了中俄合作空间。“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框架下,两国经济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铺开。”李辉说道。

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双方在能源、核能、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合作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中俄高科技、农产品贸易、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合作成为新的增长点,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