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融资少成本高 金融科技赴美上市两难

中国经营报

关注

  融资少成本高 金融科技赴美上市两难

  李晖

  针对网贷、助贷领域监管前景的扑朔迷离,正在深刻影响着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资本市场表现和未来上市预期。

  美股财报季进入尾声,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营收和利润均有不错斩获,多家机构净利超10亿元。但相较财务数据的靓丽,其股价和交易活跃性却仍难走出尴尬局面。

  多位律所、机构的内部人士和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国内网贷领域监管前景的不确定让以网贷、助贷为主要业务模式的中国金融科技概念股持续走冷。一方面是股价和成交量的长期低迷,另一方面则是后来者登陆美股的脚步趋缓、发行难度增加。有操盘过美股IPO的律所人士明确表示,由于风险不明朗,短期内不会再接触此类企业的上市项目。

  业绩难撑股价

  3月中旬以来,美股市场13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中,除信而富(XRF.N)和点牛金融(DNJR.O)外,陆续发布2018年年报。绝大部分公司在净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两个指标上均实现同比增长。乐信(LX.O)、360金融(QFIN.O)、小赢科技(XYF.N)和拍拍贷(PPDF.N)则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00%以上。其中,乐信和360金融净利润涨幅分别达到723%和624%。

  不过,与业绩持续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个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难尽如人意。

  截至美东时间4月17日,13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中,过半数个股低于其发行价。其中,信而富、和信贷(HX.O)和趣店(QD.N)一年来的跌幅均高于50%,市值大幅缩水。

  而在个股交易的活跃性上,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4月17日,13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中,仅趣店和拍拍贷近三个月内的日均成交量保持在百万股以上。大多数机构成交量在2万到20余万股之间,而最低的两家日均成交量仅有几千股。从横向对比看,目前市值13亿美元左右的美国网贷机构Lendingclub日均成交量保持在200万股以上。

  寰盈证券执行董事王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股价更多反映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期,短期业绩的优良表现并不一定能反映公司长期经营状况的成长性。“在市场观望、监管趋严、负面消息不断的情况下,投资者会尽量避免交易此类股票,交易量、换手率等指标自然呈现出较低的状态。”王通分析道。

  在一位网贷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士看来,2018年行业“三降”控规模的严监管下,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业绩预判应该会出现下滑,但最终数据普遍出现明显增长。“如果站在市场角度,我会存有疑虑,这种疑虑来自三方面,数据真实性、业务合规性、业绩可持续性。”该人士说。

  上市前景难测

  刚刚在旧金山参加过朗迪峰会的美国信贷领域从业者汪毅告诉记者,今年峰会上,前两年比较火爆的加密货币和中国概念明显遇冷,反映在参会机构数量和相关话题的设置上。

  事实上,由于175号文、备案前景不明、持续“三降”等因素,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已经开始沽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机构。一位有上市计划的金融科技机构高管认为,赴美IPO的关键是美国投资者对于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是否认同,是否认为监管政策已经见底和出清,但显然市场并不这么看。

  一位曾经操盘过金融科技美股IPO的律所人士透露,2018年下半年以来,能明显感觉到美国投资者对互金行业的兴趣在降低。“我们年底操盘的一个案子只融了很少的钱。除了一直有合作的客户,短期内不会再接触此类企业的上市项目”。该人士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有计划赴美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选择避开舆论的浪头,试图寻找更加适合的上市时间。

  自2018年年底起,金融科技题材的美股上市进入平淡期。目前,已公开提交招股说明书的泰然金融、嘉银金科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均未传出进一步消息。正在等候IPO的某机构人士透露,“随时可以上市,但关键是得有人买,按企业想要的估值保证发行顺利。”

  据其透露,2018年第四季度完成上市的一家平台几次推迟IPO时间,原因就在于股票销售遇冷,发行价格难以达成一致。

  事实上,在国内监管和美国资本市场环境叠加影响下,自2017年年底以来,几乎所有相关上市公司均在临门一脚前做出巨大让步,缩小募资金额、调低目标股价成为普遍遭遇。

  金融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的目的之一就是拓宽融资渠道。在王通看来,机构选择放缓IPO进度也是理性选择。“上市时机选择不好,即使顺利IPO,市场也未必买账,公司反而会陷入耗费巨额上市成本、融资依旧受限的困境。”王通说。

  但是否在备案明朗后,上市的前景就会发生变化?前述律所人士认为,上市难度其实是更大了,随着监管细则不断具体明确,披露的风险越多,合规的挑战越大。“此前行业机构IPO的起跑线是一致的,而如果有的企业优先拿到了备案,一些企业没有拿到,那么市场投资者对后者的疑虑会更大。”该人士解释道。

  上市诱惑探因

  即使在融资规模方面不占优,但由于境内上市之路彻底堵死,境外交易所凭借灵活的上市标准、快速的上市流程、再融资的便利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视野,对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仍极具诱惑力。

  据记者了解,机构选择赴美上市,从审计入场到挂牌上市,普遍只需要八到九个月时间,短的甚至可以压缩到六个月。

  某中等规模网贷机构人士王乐(化名)近期正与多家承销商密集接触,为其所在平台筹备明年赴美上市。在他看来,上市的首要诉求仍是增信和品牌效应,上市会极大提升投资者信心,其次才是融资诉求。

  王乐告诉记者,政府鼓励是其平台筹备上市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希望辖区内出现一批上市企业,也会对当地营商环境起到正面效应。这种鼓励并非只停留在口头层面,我们和接触的券商商定了2000万美元的包销协议。政府的产业基金也有认购意向,否则销售环节会比较困难。”王乐表示。

  据其透露,在上市成本上,除了承销商占据固定比例的发行费用外,以其所在机构体量,至少要准备2000万元左右的IPO经费,包括审计、律所、行业咨询。“‘四大’的审计几乎都是100万美元起,这还不算IPO团队的人力成本。”王乐说。

  在王通看来,此前一些金融科技中概股不惜“流血”上市,一是出于资本焦虑,害怕自己错过此轮上市的机会。因为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后续的上市难度可能更大;二是一级市场此前对这类企业估值过高,其实调低后的估值才是合理状态。

  他认为,如果创始团队对自己公司比较有信心,会在IPO阶段价格并不算太高的时候先取得一个上市地位,少量融资和稀释股权,待到市场回暖,谋求再融资,用更低的成本拿到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