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

齐鲁晚报

关注

    著名历史学家、原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2019年2月20日22时37分在山东省中医院东院不幸去世,享年93岁。安作璋先生1927年1月10日出生于山东曹县,1947年至1951年求学于齐鲁大学,后至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80年由讲师晋升教授。曾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在安作璋先生的书房内有一幅友人题赠的对联,“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多位受访的学界知名人士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是安作璋先生的人生写照。
  本报记者 倪自放

  成就“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
  作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亚非介绍,安作璋在秦汉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
  “我的一生非常简单,可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读书、教书、写书。”90岁时,安作璋如是说。其中读书、写书成就了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
  1947年中学毕业后,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攻秦汉史,这期间,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着先秦和秦汉的各种文献,前四史被他翻烂两套,四易寒暑,他竟有7个假期没有回家。1951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迄今已走过了整整68年。
  1954年2月20日——5月27日,短短3个月中,安作璋相继发表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引发史学界的注意。
  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安作璋著述就达数千万字,撰有《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秦始皇帝大传》(合著)等著作。此外,他还主编《中国史简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山东通史》(600多万字)《齐鲁文化通史》(合编,350万字)《中国运河文化史》(195万字)《中国杂技艺术通史》《济南通史》(300多万字)等,多次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朱亚非说,安作璋先生最新的学术著作是《学史集续集》,“安先生说,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窥其门径,而升堂入室更不容易,因此最近十余年写了《学史集》《学史集续集》。”朱亚非说,刚刚过去的春节,安先生是在书斋中以书写的形式度过。
  教书68载,年逾九旬坚持授课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安作璋,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坚持到年逾九旬。朱亚非另一个身份是安作璋先生的女婿,他告诉本报记者,“安先生教书68年,去年他92岁,还在带研究生。”
  朱亚非介绍,改革开放后,安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至耄耋之年仍为史学人才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心血,年逾九旬仍坚持为研究生授课,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高中级历史教师,其中有不少已经成长为知名学者。安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简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被教育部评定为高校通用教材,为国内诸多高校历史学专业所采用,泽被万千学子。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秦铁柱是安作璋2007年带的研究生,秦铁柱说,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先生对青年学者提携非常多,也要求严格,我的一些学术文章,先生看得很仔细,经常是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给改。要知道,我考上安先生的研究生时,先生已经80多岁了。”秦铁柱说,“我曾经问安作璋先生治学秘诀,他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四个字,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安作璋还注重言传身教,秦铁柱回忆说,“先生给研究生开设的第一课是‘传统道德与和谐社会’,强调‘立德’的重要性,为‘三不朽’之首,教育我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次才是做学问,他常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仝晰纲是安作璋的学生,后来成为安作璋的同事,仝晰纲说,安作璋对青年学者非常关心,“我刚工作时,安老师单独找我谈话,他对我说,工作之前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读书,工作之后至少还要再坐十年冷板凳读书,这样才能奠定学术研究的扎实基础。”
  与时俱进,做经世致用的活学问
  作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还兼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岗,是安作璋在山东大学带的最后一位博士生。陈新岗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为经济史,在他看来,自己目前的成就来源于导师安作璋最初对自己“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学术要求。
  陈新岗说,自己2000年做安作璋先生的博士时,安先生已经年过七旬,“虽然安作璋先生研究的领域是古代史,是先秦史,但他不是做古董式的研究,而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做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活学问。”
  陈新岗博士论文选题时,安作璋先生就说,题目必须兼具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安先生讲,如今是太平盛世,应当研究治国问题。于是,《两汉诸子治国思想研究》成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论文主要围绕两汉治国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诸如德治与法治、吏治与治吏、集权与分权、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等展开,这些主题至今依然有重大现实意义。”
  朱亚非说,安先生心系国家、社会,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心始终与国家、民族在一起,他是一位坚持经世致用的学者,不管是他早期所关注的“两汉与西域关系”,还是后来的“运河文化”研究、山东地方史研究等,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朱亚非介绍,安作璋主编的《中国吏部研究》不仅成为学术热点课题,也有现实意义,最能体现安先生做“经世致用活学问”的学术追求。
  齐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推动者
  地方史研究是安作璋先生另一个有重大贡献的领域,他主编的《山东通史》,被学界评价为“地方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突出成果”,所创体例为后来者所借鉴。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民说,安作璋先生在秦汉史方面的突出成就有目共睹,同时,安作璋先生还是我省前辈学者中少数最早致力于齐鲁文化、山东地方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推动者。王志民说,安作璋先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基地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年春天基地挂牌后,我与安先生反复磋商,广泛征求意见,首先启动了基地重大项目《齐鲁文化通史》的编撰,先生与我共同担任主编。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安先生以当时近80岁的高龄,与大家一起投入到项目中来,最终圆满完成了350万字的八卷本通史。这部通史是国内同时期区域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好反响,并获得山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志民介绍,虽然后来安作璋先生不再担任齐鲁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但齐鲁文化研究院完成的诸多大型学术工程,例如100卷《齐鲁历史文化丛书》、28卷《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乃至广获赞誉并获得省社科优秀重大成果奖的《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安先生都是主要的学术顾问之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