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资委回应国进民退:正常市场行为 不存在谁进谁退

新京报

关注

10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据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收入增速已连续四个月超过10%;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9841.3亿元,同比增长19.2%。

三季度数据显示,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9月末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有55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年初有所下降,39家企业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彭华岗同时回应了近期较为受到关注的“国进民退”争议、“竞争中性”原则等热点问题。

七组数据显示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公司制改制

去年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层面68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改制,目前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4%。

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3-2016年,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由65.7%提高至68.9%,仅2017年以来又新增了900多户,引入社会资本超过4200亿元。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已分三批在50户企业开展。

战略性重组

十八大以来共完成20组38家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新设中国航发,中央企业已经由116家调整至96家。

“压减”工作

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户数超过1万户,法人总数已由5万多户降至4万多户,仅“压减”一项工作就减少了人工成本217亿元,减少了管理费用188亿元。

去产能

中央企业2016-2017年共退出钢铁产能1600万吨、煤炭产能6200万吨,今年上半年退出煤炭产能340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已全部完成。

“处僵治困”

已经完成超过1500户企业“处僵治困”任务。

分离“三供一业”

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完成分离移交或签订移交协议达到91%,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

释疑1

增长动力来自何处?

彭华岗介绍,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收入增速已连续四个月超过10%。9月份当月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有19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20%,45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10%。

央企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491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连续五个月超过20%;实现净利润9841.3亿元,同比增长19.2%。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

新京报:央企效益持续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前三季度央企增长情况还是不错的,主要原因是推行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推进了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等举措,形成了央企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些过剩产能得以化解,例如煤炭、钢铁投资占比分别减少7.5%和1.7%。与此同时,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例如环保、集成电路等投资占比达到了28%。另一方面,降杠杆的持续推进,使得国有企业负债降低,提升了企业运行效率。

释疑2

央企负债率缘何下降?

三季度数据显示,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9月末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有55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年初有所下降,39家企业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彭华岗表示,央企的防风险工作抓得早、抓得细、抓得实,确保了企业稳健发展。今年以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

新京报:央企资产负债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当前央企负债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推动了全覆盖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完善内部治理与强化外部约束相结合,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做到标本兼治。

今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之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在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

释疑3

“国进民退”是否存在?

彭华岗表示,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进和退,都是基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市场化行为。国资委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目的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事实上,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新京报:目前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今天,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已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经济形态,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今天如此,未来也一样。二者比重出现变化,谁高一点,谁低一点,都是正常的,正是这种变化才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而比重变化只是一个静态概念。如国有企业并购了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扩大了,非国有企业缩小了。这样的产权转换只是使国有企业的资本转移到非国有企业,它们可以用这样的资本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在其他领域发展了自己,提供了产出。动态看,二者比重变化不大甚至没有变。结果是,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都发展了。

财经评论人谭浩俊:国资收购或控股民营上市公司,只是极少数、极个别的具体企业。只有形成趋势,形成大面积的国有资本收购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才能称作“国进民退”。被国资收购的民营上市公司,都是出现了股权质押过度、有可能会平盘等方面的问题时,国资出手帮助这些民营上市公司渡难关,或者是地方为保住上市公司,组织国资进行收购。一旦这些上市公司渡过难关,国资还有可能退出。

释疑4

“竞争中立”涵义几何?

10月14日,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彭华岗在发布会上称,国企改革的思路、目标就是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经过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一样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与“竞争中性”原则是一致的。彭华岗表示,中国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对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规则,反对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给予国有企业歧视性待遇。

新京报:如何理解“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

聂辉华:“所有制中立”是一个好的方向,现实中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性的前提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向“所有制中立”前进的一个方向,只有在混改过程中真正做到国企与民企双向混合、平等参与,才能达到“所有制中立”。

财经评论人谭浩俊:首先要做到认识和观念的“中性”和“中立”,既不要强调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忽视民营经济的重要,也不要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就要求全面私有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应当出现的。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从国际层面上来看,要实现“竞争中立”,中国首先要做到国企的政策性属性和非政策性属性彻底分开;其次要关闭国企的特殊通道,例如税收优惠、金融资源倾斜等;最后要提升国企信息的透明性。“竞争中立”也是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国的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的一个基础条件。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