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证监会重申IPO审核门槛不变 披露五类被否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证监会重申IPO审核门槛不变 披露五类被否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谷枫 北京报道

2018年以来,IPO审核环境出现了较大变化,IPO发审通过率持续走低。这一过程中,市场把焦点都聚积在了IPO审核门槛是否生变。

近期有一则IPO审核门槛变化的传言引起市场和监管层的关注,即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申请首发上市,申请人最近一年净利润至少分别要达到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否则不能通过发审会审核。

对此,5月1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进行了回应,高莉强调:“证监会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企业进行审核,审核政策始终没有变化。”

高莉的这一表态让今年以来忐忑已久的中介机构和企业松了一口气。北京地区一家中小券商的资深保代便对记者指出:“2018年以来IPO通过率低,审核节奏慢,尤其是现场核查阶段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企业和中介机构都有很大的压力,而证监会的这一表态可以看作是较为积极的信号。”

表态门槛未变

主板净利润8000万的审核门槛已经被本周上会并且过会的企业所证伪。本周2018年第77次发审会上,金华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春光橡塑”)首发申请通过了发审会的审核。

根据申报材料显示,春光橡塑主要从事清洁电器软管及配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5-2017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58万元、7114万元和7708万元。显然,公司最近一年净利润未超过传言中的8000万元“隐性门槛”。

然而除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对应相应财务门槛外,3月证监会启动IPO现场检查时也曝出了潜在的隐形门槛。具体来看,连续三年合计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或最后一年净利润不超过5000万的企业,将面临撤材料或者现场检查二选一的局面。随后,不少企业知难而退,截至5月18日,共有144家企业撤回了IPO材料,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

另一方面,撤回材料企业的数量在近两个月有所缓解。对比来看,5月份以来,仅有4家企业终止审查,4月份终止审查的数量是17家,3月份也就是现场核查开启的月份终止审查的数量是79家。

从IPO 目前的排队家数来看,监管此前从严审核震慑“卡位企业”的目的基本达到。

证监会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15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286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79家,中止审查企业7家。排队企业数量不断减少,IPO“堰塞湖”逐步消减。

“IPO审核节奏的变化需要结合大市场环境来看,堰塞湖问题严重的时候是一种思路,而IPO堰塞湖压力有很大缓解之后又是另一种思路。”前述北京地区保代认为。

因此,一些市场人士也预计,2018年下半年IPO的审核节奏以及过会率或有所回升。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便表示,5月起证监会每月新股核发由一批次增加为两批次。

否决高发领域

在重申审核门槛未变的同时,高莉同时指出了被否决企业未能过会的几项主要原因。

高莉表示:“前一段时间,有部分首发企业未能通过发审会审核,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业务经营不合规;二是内控有效性存在缺陷;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四是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五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证监会在IPO审核上的态度并非唯盈利论,即不仅从企业的业绩来判断企业的好坏。从高莉所指出的问题来看,证监会在IPO审核过程中对企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前段时间”,记者统计了2017年以来在发审会被否企业被发审委问及的问题后发现,“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内控有效性”等问题是长期以来发审委关注的重点。

“企业被否不应该单方面从是否符合IPO审核业绩标准来找问题,企业管理,业务合规性这些都是企业上市后的潜在风险,被否企业及其中介机构应该更多时候从这些问题出发。”前述保代人士认为。

高莉也代表证监会表态,要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防止病从口入。证监会将继续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有序推进首发审核工作,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从源头上保证上市公司质量。

加载中...